车辆的车轮罩内构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028235 阅读:33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车辆的车轮罩内构造,其形成为可以将进入车轮罩内的空气流、和伴随着带轮胎车轮的旋转而产生的空气流分离,通过整流而向车轮罩外迅速地排出。在行驶中,从与车轮中心相比前方位置向后方位置延伸的槽状气流通路,产生从与车轮中心相比位于前方及上方的气流入口、向与车轮中心相比位于后方的气流出口流动的气流。在该气流从车辆前方流入车轮罩内后,将存在滞留倾向的气流入口附近的空气,从气流入口经过气流通路及气流出口,向后保险杠下方引导。由于气流通路的气流出口与车轮中心相比位于后方,所以来自气流出口的空气流将伴随着带轮胎车轮的旋转而产生的空气流,在其产生后的流速还比较低的阶段,进行引领并向车轮罩外排出。(*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车轮罩内构造,其可以将可旋转地收容带轮胎车轮的车辆的车轮罩内发热部高效地冷却。
技术介绍
带轮胎车轮具有制动器单元等发热部,对于收容该带轮胎车轮的车轮罩,可以有效地冷却其内部的发热部是非常重要的。特别地,在可以通过各个电动机驱动带轮胎车轮而行驶的电动汽车的车轮罩内, 由于每个带轮胎车轮的车轮内电动机(Iniheel Motor)单元的发热量大,所以为了不会由此而导致高温,必须可以更有效地冷却作为发热部的车轮内电动机单元。鉴于上述要求,为了提高车轮罩内的发热部的冷却性能,以可以可靠地冷却上述例示的发热部,必须使向车轮罩内流入的车辆行驶气流等顺利地向车轮罩外排出,以高效地进行车轮罩内的空气交换。另外,存在向车轮罩内流入的空气流在车轮罩内扰动的状况、以及在车轮罩内相同的空气流长时间滞留的倾向,从而无法有效地进行车轮罩内(发热部)的冷却,无法满足上述要求。为了满足上述要求,高效地进行车轮罩内的发热部的冷却,必须对车轮罩内的空气流进行整流,以使向车轮罩内流入的空气流顺利地向车轮罩外排出。这样,作为对车轮罩内的空气流进行整流的技术,当前提出了例如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技术。该提出的技术是,在伴随着带轮胎车轮的旋转而产生的空气流、和车体地板下方行驶气流进入带轮胎车轮的前方外周面及车轮罩之间而产生的空气流的碰撞部位处,设置导流管,该导流管利用车体地板下方行驶气流而吸引上述空气流,并将其从车轮罩内向车体地板下方排出。上述提出的技术,可以减少由上述2个空气流的碰撞引起的空气扰动,有助于带轮胎车轮内的空气流的整流。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平06-227436号公报专利技术内容但是,在上述当前提出的技术中,由于伴随着带轮胎车轮的旋转而产生的空气流在带轮胎车轮前方处被上述导流管吸引,另外,相对于进入车轮罩内的行驶气流,在气流流动的逆流方向上设置上述导流管,所以随着车速的不同,可能使伴随着带轮胎车轮旋转而产生的空气流、和进入车轮罩内的空气流成为反向。因此,可能使上述空气流彼此碰撞,由此,使车轮罩内的空气流紊乱,可能无法按照所设计的方式对车轮罩内的空气流进行整流。在此情况下,产生下述问题,S卩,无法使向车轮罩内流入的车辆行驶气流顺利地向车轮罩外排出,使车轮罩内的空气滞留时间变长,无法按照所设计的方式提高车轮罩内的发热部的冷却性能,从而使发热部的冷却不充分。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轮罩内构造,其可以将进入车轮罩内的空气流、和伴随着带轮胎车轮的旋转而产生的空气流分离,通过整流向车轮罩外排出,由此,消除上述两个空气流碰撞而使车轮罩内发热部的冷却性能降低的上述问题。为了该目的,本技术中的车辆的车轮罩内构造,如下述所示而构成。首先,作为本技术的主旨结构的基础前提的车轮罩内构造,是收容具有发热部的带轮胎车轮的车辆的车轮罩内构造。为了上述目的,本技术的特征在于,在所述车轮罩内设置将流入所述车轮罩内的空气流向车辆前后方向后方导引的气流通路,其从与所述带轮胎车轮的车轮中心相比位于车辆前后方向前方的前方位置向后方位置延伸,所述气流通路的车辆前后方向前方位置的气流入口,与所述车轮中心相比位于上方位置。专利技术的效果在上述本技术的车轮罩内构造中,可以得到以下的作用效果。上述的气流通路伴随着车辆的行驶,而产生从与带轮胎车轮的车轮中心相比位于车辆前后方向前方位置的气流入口、直至与该车轮中心相比车辆前后方向后方位置的气流。该气流通路将从车辆前方向车轮罩内流入的空气流,从气流入口沿气流通路向车辆前后方向后方导引。另外,由于气流通路的气流入口与上述车轮中心相比位于车辆前后方向前方位置、且与该车轮中心相比位于上方位置,所以可以将流入车轮罩内以后存在滞留于该位置的倾向的空气,从气流入口经过气流通路向车辆前后方向后方可靠地导引,可以使流入车轮罩内的空气迅速地向车辆前后方向后方流动,并且向车轮罩外排出。另外,由于将气流通路设置为从与上述车轮中心相比位于车辆前后方向的前方位置向后方位置延伸,使气流通路的车辆前后方向后端与车轮中心相比位于车辆前后方向后方,所以在流入车轮罩内以后、利用气流通路向车辆前后方向后方导引的空气流,可以对伴随着带轮胎车轮的旋转而产生的空气流,在其产生后的流速还比较低的阶段中进行引领, 而使其向车辆前后方向后方流动,从而可以与伴随着带轮胎车轮的旋转而产生的空气流一起向车轮罩外排出。由此,进入车轮罩内的空气流、和伴随着带轮胎车轮的旋转而产生的空气流彼此分离,从而两者不会发生碰撞而使气流紊乱,从而通过整流而向车轮罩外排出。如上述所示,根据本技术,由于可以使流入车轮罩内的空气迅速地向车辆前后方向后方流动,并向车轮罩外排出,另外,可以将进入车轮罩内的空气流、以及伴随着带轮胎车轮的旋转而产生的空气流彼此分离,通过整流向车轮罩外排出,所以车轮罩内的空气滞留时间短而该空气的交换顺利,可以提高车轮罩内的发热部的冷却性能,从而可以消除上述问题。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本技术的第1实施例中的车辆的车轮罩内构造的沿车轮轴线方向观察的侧视图。图2是表示图1所示的车轮罩内构造的从车辆的上方观察的俯视图。图3是表示图1、2所示的车轮罩内构造的从车辆的前方观察的正视图。图4是表示图1 3所示的车轮罩内构造的沿图3的A箭头方向观察的斜视图。图5是表示进入车轮罩内以后的空气流、和与带轮胎车轮的旋转相伴的空气流的产生状况的说明图。图6是表示构成图1 4所示的车轮罩内构造的与气流通路的气流入口以及气流出口相关的配置区域的说明图。图7是表示在图1 4所示的车轮罩中,没有形成冷却构造的气流通路的情况下的空气流的产生状况的、与图2相同的俯视图。图8是表示本技术的第2实施例中的车辆的车轮罩内构造的沿车轮轴线方向观察的、与图1相同的侧视图。图9是表示图8所示的车轮罩内构造的从车辆的上方观察的、与图2相同的俯视图。图10是表示本技术的第3实施例中的车辆的车轮罩内构造的沿车轮轴线方向观察的、与图1、8相同的侧视图。图11是表示图10所示的车轮罩内构造的从车辆的上方观察的、与图2、9相同的俯视图。图12是表示图10、11所示的车轮罩内构造的从与图3的箭头A所示相同的方向观察的、与图4相同的斜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基于附图所示的实施例,详细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第1实施例的结构〉图1 4表示本技术的第1实施例中的车辆的车轮罩内构造,图1是其侧视图,图2是其俯视图,图3是表示从车辆前方对其进行观察的正视图,图4是表示沿图3的 A箭头方向观察的斜视图。本实施例中的车辆,是可以利用各个电动机驱动带轮胎车轮1而行驶的电动汽车。使包含该电动机在内的每个带轮胎车轮1的车轮内电动机单元2、和带轮胎车轮 1,作为一体而构成,这样一体化的带轮胎车轮1以及车轮内电动机单元2,收容在由车轮罩内板3以及车轮罩外板4构成的车轮罩5内。另外,每个带轮胎车轮1的车轮内电动机单元2是发热量多的发热部,在收容具有该车轮内电动机单元2的带轮胎车轮1的车轮罩5内,为了不会由于车轮内电动机单元2 的存在而成为高温,必须可以可靠且有效地冷却作为发热部的车轮内电动机单元2。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对与带轮胎车轮1沿轴线方向相对的车轮罩内板3的侧壁面 3a、即构成车轮罩5的车轮罩内壁面中与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辆的车轮罩内构造,其收容具有发热部的带轮胎车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车轮罩内设置将流入所述车轮罩内的空气流向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后方导引的气流通路,其从前方位置向后方位置延伸,该前方位置与所述带轮胎车轮的车轮中心相比,位于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前方,所述气流通路的车辆前后方向前方位置的气流入口,与所述车轮中心相比位于上方位置。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肉户惠子
申请(专利权)人: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