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变速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984881 阅读:20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自动变速器,输出轴与行星齿轮架(PC3)时常连结,齿圈(R1)时常固定作为固定构件,将太阳齿轮(S1)和太阳齿轮(S3)时常连结构成旋转构件(M1),将行星齿轮架(PC1)和齿圈(R3)时常连结构成旋转构件(M2)。通过如下六个摩擦元件中三个同时联接的组合实现至少前进8速及后退1速。将行星齿轮架(PC2)和旋转构件(M1)选择性地连结的第一离合器、将行星齿轮架(PC2)和旋转构件(M2)选择性地连结的第二离合器、将输入轴和行星齿轮架(PC2)选择性地连结的第三离合器、将齿圈(R2)和太阳齿轮(S3)选择性地连结的第四离合器、将齿圈(R2)和行星齿轮架(PC3)选择性地连结的第五离合器、将输入轴和太阳齿轮(S3)选择性地连结的第六离合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适用于车辆的变速装置的有级式自动变速器
技术介绍
目前,作为通过三个行星齿轮六个摩擦元件来实现前进8速的变速级的自动变速器,公知的是具有双小齿轮型行星齿轮、腊文瑙型行星齿轮组件(一个双小齿轮行星和一个单小齿轮行星)、四个离合器、两个制动器的自动变速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2001-182785号公报但是,在现有自动变速器中,存在下述问题,为了实现前进8速的各变速级,将摩擦元件联接两个。因此,在各变速级,空转的摩擦元件为四个,空转的摩擦元件的摩擦损失增大,导致驱动能量的传递效率恶化。即,在多用作摩擦元件的多板离合器及多板制动器的情况下,在元件释放带来的空转状态时,为了冷却及润滑,被吹付的油介于相对旋转的板之间,不能避免拖曳阻力(油的剪切阻力)带来的摩擦损失的发生。而且,板的数量越多且板间的相对转速越高,该摩擦阻力越大。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是着眼于上述问题而开发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动变速器,其通过三个行星齿轮六个摩擦元件实现前进8速以上的变速级,同时,通过抑制在各变速级产生的摩擦损失,实现驱动能量的传递效率的提高。为实现所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自动变速器,具备第一行星齿轮,其由第一太阳齿轮、第一齿圈、支承与所述第一太阳齿轮和所述第一齿圈啮合的第一双小齿轮的第一行星齿轮架构成;第二行星齿轮,其由第二太阳齿轮、第二齿圈、支承与所述第二太阳齿轮和所述第二齿圈啮合的第二单小齿轮的第二行星齿轮架构成;第三行星齿轮,其由第三太阳齿轮、第三齿圈、支承与所述第三太阳齿轮和所述第三齿圈啮合的第三单小齿轮的第三行星齿轮架构成;六个摩擦元件,通过将所述六个摩擦元件适当地联接释放,至少在前进8 速的变速级进行变速,可将自输入轴的转矩输出到输出轴,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出轴与所述第三行星齿轮架时常连结,所述第一齿圈时常固定,构成第一固定构件,所述第一太阳齿轮和所述第二太阳齿轮时常连结,构成第一旋转构件,所述第一行星齿轮架和所述第三齿圈时常联接,构成第二旋转构件,所述六个摩擦元件由如下的摩擦元件构成,即、第一摩擦元件,其将所述第二行星齿轮架和所述第一旋转构件之间选择性地连结;第二摩擦元件,其将所述第二行星齿轮架和所述第二旋转构件之间选择性地连结;第三摩擦元件,其将所述输入轴和所述第二行星齿轮架之间选择性地连结;第四摩擦元件,其将所述第二齿圈和所述第三太阳齿轮之间选择性地连结;第五摩擦元件,其将所述第二齿圈和所述第三行星齿轮架之间选择性地连结;第六摩擦元件,其将所述输入轴和所述第三太阳齿轮之间选择性地连结,通过所述六个摩擦元件中的三个同时联接的组合,至少实现前进8速及后退1速。因此,在本专利技术的自动变速器中,通过六个摩擦元件中的三个同时联接的组合,至少实现前进8速及后退1速。因此,在各变速级,空转的摩擦元件为三个,可将空转的摩擦元件下的摩擦损失抑制为较小。其结果是,通过三个行星齿轮六个摩擦元件实现前进8速以上的同时,通过抑制在各变速级产生的摩擦损失,实现驱动能量的传递效率的提高。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实施例1的自动变速器的概要图;图2是表示实施例1的自动变速器中通过六个摩擦元件中的三个同时联接的组合实现前进9速及后退1速的联接动作表的图;图3是表示实施例1的自动变速器中前进9速的各变速级的齿轮啮合次数表的图;图4是表示实施例1的自动变速器中各摩擦元件的最大转矩分担比表的图;图5是实施例1的自动变速器的第一速(1st)的变速级的变速作用说明图;图6是实施例1的自动变速器的第二速Ond)的变速级的变速作用说明图;图7是实施例1的自动变速器的第三速(3rd)的变速级的变速作用说明图;图8是实施例1的自动变速器的第四速Gth)的变速级的变速作用说明图;图9是实施例1的自动变速器的第五速(5th)的变速级的变速作用说明图;图10是实施例1的自动变速器的第六速(6th)的变速级的变速作用说明图;图11是实施例1的自动变速器的第七速(7th)的变速级的变速作用说明图;图12是实施例1的自动变速器的第八速(8th)的变速级的变速作用说明图;图13是实施例1的自动变速器的第九速(9th)的变速级的变速作用说明图;图14是实施例1的自动变速器的后退速(Rev)的变速级的变速作用说明图;图15是表示现有例的自动变速器的概要图;图16是表示现有例的自动变速器中通过六个摩擦元件中的两个同时联接的组合实现前进8速及后退2速的联接动作表的图;图17是表示现有例的自动变速器中在前进8速的各变速级的齿轮啮合的次数表的图;图18是表示现有例的自动变速器中各摩擦元件的最大转矩分担比表的图。符号说明PGl第--行星齿轮Sl第--太阳齿轮PCl第--行星齿轮架Rl第--齿圈PG2第二二行星齿轮S2第二二太阳齿轮PC2第二二行星齿轮架R2第二二齿圈PG3第三三行星齿轮S3第三三太阳齿轮PC3第三三行星齿轮架R3第三三齿圈IN输入轴OUT输出轴Fl第--固定构件Ml第--旋转构件M2第二二旋转构件Cl第--离合器(第--摩招I元件)C2第二二离合器(第二二摩招I元件)C3第三三离合器(第三I元件)C4第四离合器(第四摩招I元件)C5第五离合器(第五摩招I元件)C6第六离合器(第六摩招I元件)TC变速箱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基于附图所示的实施例1对用于实施本专利技术的自动变速器的方式进行说明。(实施例1)首先,对构成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实施例1的自动变速器的概要图。下面,基于图1对实施例1的自动变速器的行星齿轮构成和摩擦元件构成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实施例1的自动变速器具备第一行星齿轮PG1、第二行星齿轮PG2、 第三行星齿轮PG3、输入轴IN、输出轴OUT、第一旋转构件Ml、第二旋转构件M2、第一固定构件Fl、第一离合器Cl (第一摩擦元件)、第二离合器C2 (第二摩擦元件)、第三离合器C3 (第三摩擦元件)、第四离合器C4 (第四摩擦元件)、第五离合器C5 (第五摩擦元件)、第六离合器C6(第六摩擦元件)以及变速箱TC。上述第一行星齿轮PGl为具有第一双小齿轮Pis、Plr的双小齿轮型的行星齿轮, 由第一太阳齿轮Si、与该第一太阳齿轮Sl啮合的小齿轮Pis、支承与该小齿轮PlS啮合的小齿轮Plr的第一行星齿轮架PC1、与上述小齿轮Plr啮合的第一齿圈Rl构成。上述第二行星齿轮PG2为单小齿轮型行星齿轮,由第二太阳齿轮S2、支承与该第二太阳齿轮S2啮合的第二小齿轮P2的第二行星齿轮架PC2、与上述第二小齿轮P2啮合的第二齿圈R2构成。上述第三行星齿轮PG3为单小齿轮型行星齿轮,由第三太阳齿轮S3、支承与该第三太阳齿轮S3啮合的第三小齿轮P3的第三行星齿轮架PC3、与上述第三小齿轮P3啮合的第三齿圈R3构成。上述输入轴IN为将来自驱动源(发动机等)的旋转驱动转矩经由液力变矩器等输入的轴。上述输出轴OUT为经由传动轴及末端传动齿轮等向驱动轮输出变速后的驱动转矩的轴,并与上述第三行星齿轮架PC3时常连结。上述第一旋转构件Ml为将上述第一太阳齿轮Sl和上述第二太阳齿轮S2不经由摩擦元件时常连结的旋转构件。上述第二旋转构件M2为将上述第一行星齿轮架PCl和上述第三齿圈R3不经由摩擦元件时常连结的旋转构件。上述第一固定构件Fl为将上述第一齿圈Rl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自动变速器,具备:第一行星齿轮,其由第一太阳齿轮、第一齿圈、支承与所述第一太阳齿轮和所述第一齿圈啮合的第一双小齿轮的第一行星齿轮架构成;第二行星齿轮,其由第二太阳齿轮、第二齿圈、支承与所述第二太阳齿轮和所述第二齿圈啮合的第二单小齿轮的第二行星齿轮架构成;第三行星齿轮,其由第三太阳齿轮、第三齿圈、支承与所述第三太阳齿轮和所述第三齿圈啮合的第三单小齿轮的第三行星齿轮架构成;六个摩擦元件,通过将所述六个摩擦元件适当地联接释放,至少在前进8速的变速级进行变速,可将自输入轴的转矩输出到输出轴,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出轴与所述第三行星齿轮架时常连结,所述第一齿圈时常固定,构成第一固定构件,所述第一太阳齿轮和所述第二太阳齿轮时常连结,构成第一旋转构件,所述第一行星齿轮架和所述第三齿圈时常联接,构成第二旋转构件,所述六个摩擦元件由如下的摩擦元件构成,即、第一摩擦元件,其将所述第二行星齿轮架和所述第一旋转构件之间选择性地连结;第二摩擦元件,其将所述第二行星齿轮架和所述第二旋转构件之间选择性地连结;第三摩擦元件,其将所述输入轴和所述第二行星齿轮架之间选择性地连结;第四摩擦元件,其将所述第二齿圈和所述第三太阳齿轮之间选择性地连结;第五摩擦元件,其将所述第二齿圈和所述第三行星齿轮架之间选择性地连结;第六摩擦元件,其将所述输入轴和所述第三太阳齿轮之间选择性地连结,通过所述六个摩擦元件中的三个同时联接的组合,至少实现前进8速及后退1速。...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奥田隆之青田和明犬田行宣山本明弘
申请(专利权)人:加特可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