谐振平衡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933161 阅读:24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谐振平衡器(10),包括毂(11)、带轮(13)、环形的惯性质量块(12)、以及可弹性变形的第二弹性材料构件(15),第二弹性材料构件(15)的内周侧连接到内毂部(11A)的外周,并且第二弹性材料构件(15)的外周侧连接到内带轮部(23)的内周。带轮(13)的内带轮部(23)的内周表面包括径向凸出部(24:54:31A)。第二弹性材料构件(15)具有径向向内凹陷的凹陷部。所述凸出部(24:54:31A)配合在所述凹陷部中。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谐振平衡器,其吸收从机动车辆等中的发动机传来的扭转振动并将旋转从发动机传送到附属装置等。
技术介绍
来自机动车辆发动机的一些驱动力通过环带从附接于曲轴的轴向端部的带轮传送到例如交流发电机、水泵等附属装置。因为发动机导致曲轴伴有旋转波动(转矩波动) 地旋转,在某些情况下,带轮配备有谐振平衡器以减弱扭转振动。含有谐振阻尼器的常规带轮为阻尼器带轮100,其在本申请的图3中示出并在例如日本技术登记No. 2605662中有描述。阻尼器带轮100包括惯性质量块103,该惯性质量块103通过第一弹性材料构件102连接到附接于曲轴的轴向端部的毂101的外周,因而惯性质量块103与曲轴一起旋转。第二弹性材料构件105连接毂101与带轮104。阻尼器带轮100抑制从曲轴通过第一弹性材料构件102传送到毂101的旋转振动,并在利用于第二弹性体105处引起的旋转方向的剪切变形效应吸收从曲轴到毂101的扭转振动的同时,将旋转转矩从曲轴传送到毂101,再传送到带轮104。径向轴承106插置在毂101与带轮104之间,并将带轮104径向地支撑在毂101上。图4中示出了第二阻尼器带轮110,其在例如日本专利申请公布 No. 2006-322573 (JP-A-2006-322573)中有描述。在第二阻尼器带轮110中,惯性质量块113 通过第一弹性材料构件112连接到附接于曲轴的轴向端部的毂111的外周。第二弹性材料构件115连接毂111与带轮114。阻尼器带轮110抑制从曲轴通过第一弹性材料构件112 输入到毂111的旋转振动,并在由于第二弹性体115的旋转方向的剪切变形效应而吸收从曲轴到毂111的扭转振动的同时,将旋转输入从曲轴传送到毂111,再传送到带轮114。径向轴承116插置在惯性质量块113与带轮114之间,并具有将带轮114径向地支撑到毂111 上的结构。在日本技术登记No. 2605662中所描述的谐振平衡器中,由于第二弹性材料构件105沿径向方向设置在带轮104与圈107之间,因此阻尼器带轮在轴线方向上的长度可制得较短(与第二弹性材料构件设置在轴线方向上的阻尼器带轮中的相比)。此外,由于可通过在采用硫化粘接将第二弹性材料构件106粘接于带轮104和圈107之后将圈107压入到毂100中而使带轮104和毂100成整体,因此该谐振平衡器易于制造。但是,其不能减弱在带轮104的轴向方向上的振动。在日本专利申请公布No. 2006-322573 (JP-A-2006-322573)中所描述的谐振平衡器中,因为第二弹性材料构件115沿轴向方向设置在毂110与圈117之间,并且因为带轮 114插入于第二弹性材料构件115在轴线方向上的中间部分中,因此其能够限制在带轮114 的轴向方向上的振动。然而,在上面的谐振平衡器中,因为第二弹性材料构件115沿轴向方向设置,所以阻尼器带轮110的轴向长度长于第二弹性材料构件径向地设置的阻尼器带轮的轴向长度。而且,在该谐振平衡器中,第二弹性材料构件115的在轴向方向上的前部11 硫化粘接到带轮114和圈117上,并且第二弹性材料构件115在轴向方向上的后部硫化粘接到带轮114上,然后圈117被压装到毂111上。之后,用胶粘剂将第二弹性材料构件115 的后部附接于毂111。由于通过硫化粘接和通过使用胶粘剂这两个单独的粘合过程,因此工时数增加。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面涉及一种谐振平衡器,其包括毂,所述毂的圆筒状外毂部连接到圆盘状连接毂部的外周侧,并且所述毂的圆筒状内毂部连接到所述圆盘状连接毂部的内周侧;带轮,所述带轮的圆筒状外带轮部连接到圆盘状连接带轮部的外周侧,并且所述带轮的圆筒状内带轮部连接到所述圆盘状连接带轮部的内周侧;环形的惯性质量块,所述惯性质量块设置在所述圆筒状外毂部的外周缘处;可弹性变形的第二弹性材料构件,所述第二弹性材料构件的内周侧连接到所述圆筒状内毂部的外周,并且所述第二弹性材料构件的外周侧连接到所述圆筒状内带轮部的内周;可弹性变形的第一弹性材料构件,所述第一弹性材料构件将所述毂与所述惯性质量块互连;以及径向轴承,所述径向轴承相对于所述毂支撑所述带轮,并且允许所述带轮相对于所述毂旋转。在所述内带轮部的内周表面中形成有径向向内延伸的凸出部。在所述第二弹性材料构件中形成有沿径向向内的方向延伸的凹陷部。所述凸出部配合在所述凹陷部中。在前述方面中,所述带轮可包括圆盘状支撑部,所述支撑部自所述内带轮部的内周表面径向地向内延伸。所述第二弹性材料构件可连接到所述支撑部。所述第二弹性材料构件可在所述支撑部的沿所述带轮的轴线的方向的轴向前侧与轴向后侧之间基本上均等地分布。所述第二弹性材料构件可连接到所述内带轮部的内周表面并可连接到所述内带轮部的所述支撑部。根据前述方面,由于第二弹性材料构件径向地设置,因此能够缩短阻尼器带轮在所述轴线的方向上的长度。此外,由于第二弹性材料构件在支撑部的沿带轮轴线的方向的前侧与后侧之间均等地分布,因此可抑制带轮在轴向方向上的振动。在前述方面中,所述带轮和所述支撑部可为整体的构件或者分离的构件。在前述方面中,所述内带轮部的内周表面可包括第一倾斜表面和第二倾斜表面, 第一倾斜表面和第二倾斜表面向所述带轮的轴线倾斜、并且基本上在所述轴线的方向上关于所述内周表面的在所述轴线的方向上的中间部分对称。所述第二弹性材料构件可连接到所述第一倾斜表面并可连接到所述第二倾斜表面。根据前述方面,由于第二弹性材料构件径向地设置,因此相较于第二弹性材料构件沿轴向方向设置的阻尼器带轮,能够缩短该阻尼器带轮在轴向方向上的长度。此外,当带轮沿轴向方向振动时,第二弹性材料构件的压缩反作用力和拉拽反作用力交替且反复地作用在第一倾斜表面上,使得第二弹性材料构件的拉拽反作用力和压缩反作用力交替且反复地作用在第二倾斜表面上。因此,能够抑制在带轮轴线方向上的振动。在前述方面中,所述凸出部可由所述第一倾斜表面和所述第二倾斜表面形成。在前述方面中,所述第一倾斜表面和所述第二倾斜表面可通过弯曲所述内带轮部形成。在前述方面中,所述第二弹性材料构件的内周侧面上可连接有圆筒状的圈,并且所述圈压配合到所述内毂部的外周。根据前述方面,所述阻尼器带轮的生产变得容易。在前述方面中,所述第二弹性材料构件可硫化粘接到所述圈的外周表面和所述内带轮部的内周表面。根据前述方面,所述阻尼器带轮的生产变得更容易。在前述方面中,所述第二弹性材料构件可硫化粘接到所述圈的外周表面、所述内带轮部的所述第一倾斜表面、和所述内带轮部的所述第二倾斜表面。根据前述方面,所述阻尼器带轮的生产变得更加容易。本专利技术的第二方面涉及一种谐振平衡器,其包括毂,所述毂的圆筒状外毂部连接到圆盘状连接毂部的外周侧,并且所述毂的圆筒状内毂部连接到所述圆盘状连接毂部的内周侧;带轮,所述带轮的圆筒状外带轮部连接到圆盘状连接带轮部的外周侧,并且所述带轮的圆筒状内带轮部连接到所述圆盘状连接带轮部的内周侧;环形的惯性质量块,所述惯性质量块设置在所述圆筒状外毂部的外周缘处;可弹性变形的第二弹性材料构件,所述第二弹性材料构件的内周侧连接到所述圆筒状内毂部的外周,并且所述第二弹性材料构件的外周侧连接到所述圆筒状内带轮部的内周;可弹性变形的第一弹性材料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谐振平衡器(10),包括:毂(11),所述毂(11)的圆筒状外毂部(11B)连接到圆盘状连接毂部(11C)的外周侧,并且所述毂(11)的圆筒状内毂部(11A)连接到所述圆盘状连接毂部(11C)的内周侧;带轮(13),所述带轮(13)的圆筒状外带轮部(21)连接到圆盘状连接带轮部(22)的外周侧,并且所述带轮(13)的圆筒状内带轮部(23)连接到所述圆盘状连接带轮部(22)的内周侧;环形的惯性质量块(12),所述惯性质量块(12)设置在所述圆筒状外毂部(11B)的外周缘处;可弹性变形的第二弹性材料构件(15),所述第二弹性材料构件(15)的内周侧连接到所述圆筒状内毂部(11A)的外周,并且所述第二弹性材料构件(15)的外周侧连接到所述圆筒状内带轮部(23)的内周;可弹性变形的第一弹性材料构件(14),所述第一弹性材料构件(14)将所述毂(11)与所述惯性质量块(12)互连;以及径向轴承(20),所述径向轴承(20)相对于所述毂(11)支撑所述带轮(13),并且允许所述带轮(13)相对于所述毂(11)旋转,所述谐振平衡器(10)的特征在于:在所述内带轮部(23)的内周表面中形成有径向向内延伸的凸出部(24:54:31A);在所述第二弹性材料构件(15)中形成有沿径向向内的方向延伸的凹陷部;并且所述凸出部(24:54:31A)配合在所述凹陷部中。...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守屋正兴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捷太格特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