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梁有自动折叠接头的双梁折叠机构及这种机构的自行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659276 阅读:32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副梁有自动折叠接头的双梁折叠机构以及具有这种机构的自行车。中间装有折叠接头的主梁管后端与中管相连,在该中管与该主梁管之间连接有参与折叠的副梁管,该主梁管、该副梁管以及该中管构成三角形。在该副梁管与该主梁管的折叠线相交的位置设有自动折叠接头。该自动折叠接头包括分别与该副梁管的前节和后节相连的前堵头和后堵头。前后堵头分别为能够相互拼合成完整管状的阶梯状接头,前后堵头分别在互相吻合的侧面上设有能够啮合在一起的凸起部分和凹陷部分。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解决了双梁折叠自行车折叠或展开时须操作主副梁上两个折叠接头,使用麻烦、操作步聚多的问题;相对单梁折叠自行车,则大大增加了车架的刚度与接头的强度。(*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双梁折叠机构以及具有这种双梁折叠机构的自行车,尤其涉 及一种副梁有自动折叠接头的双梁折叠机构以及具有这种双梁折叠机构的自行车。
技术介绍
普通的非折叠自行车,如图1所示,主梁管la、加强管(又称为副梁管) 与中管 3a共同构成三角形,俗称前三角,后立叉fe、后平叉6a与中管3a共同构成三角形,俗称后 三角,中轴管(又称为五通管) 位于前后三角与中管交叉处。此构造的自行车无论是强 度、刚度还是使用材料方面都达到最优化。随着自行车技术的发展,人们需求的不断变化,出现了折叠自行车。折叠自行车一 般在主梁管Ia的中部装有折叠接头,车架可在折叠接头处对折180°,但这就出现了一个 问题,加强管加的存在,使得车架无法对折。通常的做法有如下两种一是去掉加强管加 或者加强管2b仅在折叠接头北的一侧,如图2所示,即所谓的单梁折叠自行车;第二种做 法是如图3所示的主梁管Ia与加强管加中部各装一个折叠接头,普通自行车所特有的三 角形构造基本可保持不变,形成所谓的双梁折叠自行车。上述两种形式的折叠自行车,单梁折叠自行车结构简单、使用方便,但由于失去了 加强管所形成的三角形构造,受力全部集中在装有折叠接头的主梁管上,即便使用更粗、管 壁更厚的主梁管,刚性仍然欠佳。而双梁结构的折叠自行车,整车刚度、强度均有保证,但操 作复杂、使用不方便。针对上述问题,近年来也出现过不少有针对性的构造。如2000年12月27日提交 的申请号为0(^60163. X的中国专利申请所公开的一种单梁折叠自行车折叠接头的加强机 构。如图3和4所示,折叠接头2安装在主梁管18上。图3是主梁管在下、加强管1在上 的情况,加强管1在折叠接头2上方切断为前加强管5与后加强管6,因其内部是空心的, 故在前后加强管接触处分别安装一个实心的凸凹结合的零件,俗称堵头,即前堵头3与后 堵头4,在自行车骑行过程中车架弹性变形到一定程度,对加强管1施加压力时,前后堵头 互相抵住阻止其变形,因而对车架刚度及对折叠接头2的强度有一定的加强作用。图4是 主梁管18在上而加强管在下的情形,前加强管16与后加强管15采用环扣式连接,当加强 管1由于整车形变而要承担相应的拉应力时,通过环扣互相牵拉实现。因此对车架刚度及 对折叠接头2的强度有一定的加强作用。图3所示的机构中,加强管在折叠接头上方切断之后加上堵头,可随折叠接头一 起参与折叠,但为了保证折叠接头打开或折叠时不干涉,前后堵头通常装配之后有较大间 隙。当车架受力变形时,前后堵头由于有较大间隙并未参与顶紧,因此力量全部由折叠接头 承担,加强管起不到什么作用,只有当受力变形很大时,前后堵头才能互相顶住,这样才对 整车强度与刚度起到一定的加强作用。现有技术的另外一个缺点就是,一种结构只能抵抗一个方向的力量,如图3所示 的结构只能抵抗压应力,当受拉时,前后堵头间隙增大,两者根本没有接触,因此起不到加强作用。图4所示的接头正好相反。综上所述,现有技术对车架折叠接头所起到的强度与刚度的加强作用与范围是相 当有限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只是给使用者提供了一种强度与刚度加强了的假象。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副梁具有能承受拉应力与压应力、无须 单独操作即可自动随主梁的折叠接头一起展开与折叠的自动折叠接头的双梁折叠机构以 及具有这种双梁折叠机构的自行车。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副梁有自动折叠接头的双梁折叠机构。中间装有折叠接头的主梁管后端与中 管相连,在该中管与该主梁管之间连接有参与折叠的副梁管,该主梁管、该副梁管以及该中 管构成三角形。在该副梁管与该主梁管的折叠线相交的位置设有自动折叠接头,该自动折 叠接头包括分别与该副梁管的前节和后节相连的前堵头和后堵头。前后堵头分别为能够相 互拼合成完整管状的阶梯状接头,前后堵头分别在互相吻合的侧面上设有能够啮合在一起 的凸起部分和凹陷部分。对于上述双梁折叠机构,前后堵头的互相吻合的侧面是与该副梁管的横截面有夹 角的斜面。对于上述双梁折叠机构,该后堵头侧面设有开口,该开口底部固定有弹簧以及与 该弹簧自由端相连的从该开口伸出的滑动块,该前堵头侧面对应位置设有与该滑动块形状 相配合的槽。对于上述双梁折叠机构,该开口和槽分别位于该后堵头和前堵头的侧面中心。对于上述双梁折叠机构,该前堵头侧面设有开口,该开口底部固定有弹簧以及与 该弹簧自由端相连的从该开口伸出的滑动块,该后堵头侧面对应位置设有与该滑动块形状 相配合的槽。对于上述双梁折叠机构,该开口和槽分别位于所述前堵头和后堵头的侧面中心。对于上述双梁折叠机构,该凸起部分和凹陷部分分别为与该副梁管的横截面平行 的凸棱和凹沟。一种具有上述的双梁折叠机构的自行车,其中,该主梁管前端与装有车把的头管 相连,该中管顶端装有座管。本技术技术方案主要的优势和特点如下1、操作时具有单梁折叠自行车操作的简便性的同时又具备双梁折叠自行车的强 度与刚度;2、解决了双梁折叠自行车折叠或展开时须操作主副梁上的两个折叠接头,使用麻 烦、操作步聚多的问题;相对单梁折叠自行车,则大大增加了车架的刚度与接头的强度;3、副梁上的参与折叠的自动折叠接头可同时抵抗压应力与拉应力,由于自行车实 际使用过程中不可能只受某一单方向的应力,因而本技术的双梁折叠机构较现有技术 更加贴近实际情况,更加实用,对车架接头的加强作用更彻底;4、本技术双梁折叠机构中自动折叠接头的前后堵头特有的斜面设计,使得前 后堵头贴合更紧密,使用效果更好。附图说明图1示出常见的非折叠车架的结构;图2示出常见的单梁折叠自行车车架的结构;图3示出现有技术一种能够承受压应力的折叠接头加强机构;图4示出现有技术一种能够承受拉应力的折叠接头加强机构;图5是本技术有自动折叠接头的双梁折叠机构处于展开状态时的示意图;图6是图5所示的双梁折叠机构中副梁上的自动折叠接头一个实施例的A-A剖视 图;图7是图5所示的双梁折叠机构处于折叠状态时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主要改进之处是在双梁折叠机构的副梁上提供一种自动折叠接头,这 种自动折叠接头可随着装在主梁管上的折叠接头一起展开或折叠,而无须额外的操作。使 用时,副梁上的自动折叠接头可同时抵抗压应力或拉应力,使得本机构在具备双梁折叠自 行车的强度与刚度的同时,不须同时操作两个接头。如图5所示,中间装有折叠接头118的主梁管117前端和后端分别与头管119和 中管116相连。中管116顶端装有座管,头管119上装有车把。在中管116与主梁管117 之间另外装有可参与折叠的副梁管(即加强管)111。使用状态时,主梁管117、副梁管111 与中管116共同构成三角形,折叠接头118装于主梁管117的中部,自动折叠接头装于副梁 管111的中部。在此,折叠接头118也可以安装在主梁管117的其他位置上,相应地,自动 折叠接头安装在副梁管111与主梁管117的折叠线相交的位置上。下面,参照图6对本技术双梁折叠机构中副梁上的自动折叠接头的一个实施 例进行描述。副梁111的自动折叠接头包括与前加强管(即副梁管前节)113相连的前堵头115 和与后加强管(即副梁管后节)112相连的后堵头114。前后堵头分别为能够相互拼合形成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副梁有自动折叠接头的双梁折叠机构,中间装有折叠接头的主梁管后端与中管相连,在所述中管与所述主梁管之间连接有参与折叠的副梁管,所述主梁管、所述副梁管以及所述中管构成三角形,在所述副梁管与所述主梁管的折叠线相交的位置设有自动折叠接头,所述自动折叠接头包括分别与所述副梁管的前节和后节相连的前堵头和后堵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后堵头分别为能够相互拼合成完整管状的阶梯状接头,所述前后堵头分别在互相吻合的侧面上设有能够啮合在一起的凸起部分和凹陷部分。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丁祥守邓永豪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凯路仕体育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8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