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身前部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550163 阅读:16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车身前部结构,其能够确保所需的强度,并能够使前柱部轻量化。在车身前部结构(10)中,前柱下部(14B)通过将前柱外部(56)、和由高张力钢板构成的柱加强件下部(60)接合在一起,从而在俯视水平剖面时,整体上呈朝向车宽方向内侧开口的开口截面形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至少包括前柱的下部的车身前部结构
技术介绍
已知一种结构,S卩,使前柱的下部成为,在由前柱外侧部和前柱内侧部构成的封闭截面内设置了门铰链支撑件的三部件结构(例如,参照日本特开平10-2沈358号公报)。此外,已知一种结构,S卩,在前柱内侧部上设有孔,并且经由穿过了该孔的连接部件而将前柱外侧部和仪表板加强件连接在一起(例如,参照日本实开昭63-108870号公报)。而且,还已知一种结构,即,使门开式止动板加强件的延伸部穿过设置在前柱内侧部上的孔,而从由前柱外侧部和前柱内侧部构成的封闭截面内突出出来,并且将仪表板加强件连接在该延伸部上(例如,参照日本实开平2-141531号公报)。并且,还已知一种结构,S卩,通过柱支撑件将仪表板横梁的车宽方向外端和前柱连接在一起,其中,所述柱支撑件通过螺栓紧固而被固定在所述仪表板横梁的车宽方向外端和所述前柱上(例如,参照日本特开2008-105561号公报)。此外,还已知一种结构,即,将仪表板的车宽方向外端接合在形成于前柱内侧部的内侧壁上的、在车宽方向上延伸的阶梯部上(例如,参照日本特开2002-337740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课题但是,在使前柱成为三部件的封闭截面结构的例子中,部件数量较多,从而车辆质量容易变重。此外,在将其他的部件接合在构成为三部件的封闭截面结构的前柱上时,有时会产生无法采用焊接的部分。而且,上述的其他例子都仅为以封闭截面结构的前柱为前提的结构。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获得一种车身前部结构,其能够确保所需的强度,并能够使前柱部轻量化。解决课题的方法本专利技术的第1种形式所涉及的车身前部结构为,至少其前柱中的车辆上下方向上的下部包括由高张力钢板构成且向车辆上下方向延伸的高强度部,而在俯视水平剖面时, 所述车身前部结构整体上呈朝向车宽方向内开口的开口截面形状。根据上述形式,由于前柱被构成为,包括由高张力钢板构成的高强度部,因此能够由数量较少的部件而构成确保了所需强度的前柱。以此方式,在上述形式所涉及的车身前部结构中,能够确保所需的强度,并且能够使前柱部轻量化。此外,由于前柱在俯视水平剖面(与长度方向正交的剖面)时,为朝向车宽方向内开口的开口截面结构,因此和封闭截面结构的情况相比,截面重心的位置位于车宽方向外侧。由此,前柱的截面重心相对于封闭车身开口部的侧门的截面重心而在车宽方向上接近,其中,该前柱形成了车身开口部的前沿。因此,在本车身前部结构中,当朝向车辆后方的载荷从前柱向侧门被传递时,通过该载荷而作用于侧门上的挠矩将减少。在上述形式中,也可采用如下结构,S卩,所述前柱的高强度部在俯视水平剖面时, 呈朝向车宽方向内开口的截面形状。根据上述形式,由于由高张力钢板构成的高强度部本身形成为,朝向车宽方向内开口的开口截面结构,因此能够简化前柱整体的结构。在上述形式中,也可采用如下结构,即,还具有横梁,其在车宽方向上延伸,并跨接位于车宽方向两侧上的所述前柱的所述高强度部。根据上述形式,因为位于车宽方向两侧上的前柱的高强度部通过横梁而被直接或者间接地跨接,所以确保了前柱的开口截面部的扭转刚性。另外,如果采用至少前柱的开口截面部的底部被构成为包括高强度部,且构成该开口截面部底部的高强度部之间通过横梁而被跨接的结构,则通过横梁而更好地确保了前柱的扭转刚性。在上述形式中,也可采用如下结构,S卩,还具有前后载荷传递部件,其以能够在车辆前后方向上传递载荷的方式,设置在位于车宽方向两侧的所述前柱的开口截面部中的、 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对置的壁部之间;所述横梁为,其车宽方向上的两端分别通过所述前后载荷传递部件而被连接在所述高强度部上的仪表板加固部件。根据上述形式,由于前后载荷传递部件设置在前柱的开口截面部中的、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对置的壁部之间,因此前柱的开口截面部相对于来自车辆前方的载荷输入能够较容易地维持其截面。因此,能够将来自车辆前方的载荷从前柱良好地传递至侧门上。此外, 因为经由插入开口截面部内的前后载荷传递部件而使仪表板加固部件被连接在前柱的高强度部上,所以被输入至一个前柱的、朝向车辆后方的载荷,经由仪表板加固部件而被良好地传递至另一个前柱一侧。在上述形式中,也可采用如下结构,S卩,所述横梁为仪表板横梁,所述仪表板横梁被设置在位于所述车宽方向两侧的前柱之间的仪表板上,且其车宽方向上的两端在所述前柱的开口截面部内被连接于所述高强度部上。根据上述形式,由于仪表板横梁被直接地连接于前柱的高强度部上,因此被输入至仪表板横梁的、朝向车辆后方的载荷,被有效地传递至前柱上。此外,由于通过车宽方向端部被插入开口截面部内的仪表板横梁从而使车宽方向两侧的高强度部被跨接,所以被输入至一个前柱的、朝向车辆后方的载荷,经由仪表板加固部件而被良好地传递至另一个前柱一侧。在上述形式中,也可采用如下结构,S卩,所述横梁被构成为,包括仪表板横梁,其被设置在位于所述车宽方向两侧的前柱之间的仪表板上;一对连接部件,一端分别被连接在所述仪表板横梁的车宽方向外端上,而另一端分别在所述前柱的开口截面部内被连接于所述高强度部上。根据上述的形式,由于仪表板横梁经由连接部件而被连接于前柱的高强度部上, 因此被输入至仪表板横梁的、朝向车辆后方的载荷被有效地传递至前柱上。此外,由于通过车宽方向端部被插入开口截面部内的连接部件和仪表板横梁从而使车宽方向两侧的高强度部被跨接,所以被输入至一个前柱的、朝向车辆后方的载荷,经由仪表板加固部件而被良好地传递至另一个前柱一侧。在上述形式中,也可采用如下结构,S卩,所述横梁的车宽方向两端被构成为,在车轮罩的车辆后方以能够在车辆前后方向上传递载荷的方式,插入到所述前柱的开口截面部。根据上述形式,由于仪表板横梁的车宽方向外端部或者连接部件插入到前柱的开口截面部,因此相对于来自车轮罩一侧的载荷输入,前柱的开口截面部的截面容易被维持。 因此,能够将来自车辆前方的载荷从前柱良好地传递至位于车辆后方的车身框架部。在上述形式中,也可采用如下结构,即,还具有门铰链,其被配置在所述前柱的车宽方向外侧,并对侧门进行支承;固定部件,其将所述门铰链固定在所述前柱上,并向所述前柱的开口截面部内突出;载荷传递部件,其被设置为,在所述侧门的所述门铰链的车辆后方且门加固部件的车辆前方,分别与该门铰链以及门加固部件在车宽方向以及车辆上下方向上重叠;其中,所述横梁的车宽方向两端被构成为,以能够在车辆前后方向上传递载荷的方式插入到所述前柱的开口截面部中位于车辆前后方向前侧上的前壁、和所述固定部件之间。根据上述形式,被输入至前柱的、朝向车辆后方的载荷,经由开口截面部的前壁、 仪表板横梁的车宽方向外端部或者连接部件、固定部件、门铰链、载荷传递部件,而被传递至侧门的门加固部件处。由此,在构成至少前柱中的下部的、开口截面部的下部上,确保了将来自车辆前方的载荷有效地传递至侧门的路径。在上述形式中,也可采用如下结构,S卩,所述横梁的车宽方向两端将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的所述前柱的壁部与仪表板的车宽方向外端部相接合。根据上述形式,仪表板和前柱之间的接合部,能够将伴随着使前柱于车宽方向上倾倒的方向上的车身变形而产生的载荷,作为剪切负荷而承受。由此,与上述的载荷作为仪表板和前柱之间的接合部的剥离载荷而发挥作用的结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身前部结构,其中,至少前柱中的车辆上下方向上的下部包括由高张力钢板构成且向车辆上下方向延伸的高强度部,而在俯视水平剖面时,所述车身前部结构整体上呈朝向车宽方向内开口的开口截面形状。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车身前部结构,其中,至少前柱中的车辆上下方向上的下部包括由高张力钢板构成且向车辆上下方向延伸的高强度部,而在俯视水平剖面时,所述车身前部结构整体上呈朝向车宽方向内开口的开口截面形状。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前部结构,其中,所述前柱的高强度部在俯视水平剖面时,呈朝向车宽方向内开口的截面形状。3.如权利要求1或者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前部结构,还具有横梁,其在车宽方向上延伸,并跨接位于车宽方向两侧上的所述前柱的所述高强度部。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身前部结构,还具有前后载荷传递部件,其以能够在车辆前后方向上传递载荷的方式,设置在位于车宽方向两侧的所述前柱的开口截面部中的、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对置的壁部之间;所述横梁为,其车宽方向上的两端分别通过所述前后载荷传递部件而被连接在所述高强度部上的仪表板加固部件。5.如权利要求3或者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身前部结构,其中,所述横梁为仪表板横梁,所述仪表板横梁被设置在位于所述车宽方向两侧的前柱之间的仪表板上,且其车宽方向上的两端在所述前柱的开口截面部内被连接于所述高强度部上。6.如权利要求3或者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身前部结构,其中,所述横梁被构成为,包括仪表板横梁,其被设置在位于所述车宽方向两侧的前柱之间的仪表板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岩瀬诚大出水贵幸稻本好辉
申请(专利权)人: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