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自由度机器人的底盘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440213 阅读:17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多自由度机器人的底盘,包括框架,转动设置在所述框架上的从动轮,转动设置在所述框架上且被独立驱动的第一传动轴和第二传动轴,所述第一传动轴的一端固定有第一主动轮,所述第二传动轴的一端固定有第二主动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盘还包括套筒,所述套筒的第一端开设有第一插孔、套筒的第二端开设有第二插孔,所述第一传动轴的另一端转动插设在所述第一插孔内、第二传动轴的另一端转动插设在所述第二插孔内,且所述第一传动轴与第二传动轴的转动轴心线重合。套筒在安装机器人时就能保证两传动轴的同轴,当机器人运动时同样能确保两传动轴始终同轴,这样能够确保机器人在地面直行或者转弯的运动控制精度。(*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多自由度机器人的可移动式的底盘,该机器人可以起身、可 以自由移动,可抓举物品,适于用作排爆部队中的排爆机器人或者用作公司仓库中提取小 型轻载货物的自动搬运设备。
技术介绍
在公司的仓库中,有一些小型轻载的货物一般都是人为进行搬运,在一些自动生 产线上,还要将一些小型轻载货物搬运到某一特定位置。现有公司大多选择使用人工进行 搬运,然而人工搬运存在很多弊端,首先搬运的工作量比较大,常人在短时间内进行搬运是 可以的,如果设备需要连续运行,则每隔一段时间就需要其他人力进行接替;其次随着人力 资源的成本逐渐增加,搬运费用将给公司造成越来越大的成本压力。在一些危险、工作环境 恶劣的场合,例如高温、高压、排爆等工作场合,使用人工将存在很大安全隐患。目前也有一些工业机器人被用来替代人工,只要对其进行合适的编程,它即能在 任何工作场合不间断的进行工作,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减少人力资源消耗。然而,现有的工 业机器人要么是固定的机器人手臂,要么虽能移动但却自由度少、在实际应用中显得不是 很灵活。并且,机器人的各个关节也存在可以改进的地方。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对多自由度机器人底盘进行改进,提高两只主 动轮的同轴度。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多自由度机器人的底盘,包括框架,转动设 置在所述框架上的从动轮,转动设置在所述框架上且被独立驱动的第一传动轴和第二传动 轴,所述第一传动轴的一端固定有第一主动轮,所述第二传动轴的一端固定有第二主动轮, 其特征在于所述底盘还包括套筒,所述套筒的第一端开设有第一插孔、套筒的第二端开设 有第二插孔,所述第一传动轴的另一端转动插设在所述第一插孔内、第二传动轴的另一端 转动插设在所述第二插孔内,且所述第一传动轴与第二传动轴的转动轴心线重合。本技术所具有的优点是套筒可以对第一传动轴与第二传动轴的转动轴心线 进行限位,在安装机器人时就能保证两传动轴的同轴,当机器人运动时同样能确保两传动 轴始终同轴,这样能够确保机器人在地面直行或者转弯的运动控制精度。附图说明通过附图中所示的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的更具体说明,本技术的上述及 其它目的、特征和优势将更加清晰。在全部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指示相同的部分。并未 刻意按实际尺寸等比例缩放绘制附图,重点在于示出本技术的主旨。图1为本技术所提出的机器人的总体立体图;图2为图1中底盘的立体3图3为图1中起身机构的立体图;图4为图1中水平旋转机构的立体图;图5为图1中机械手臂、夹紧机构的立体图;图6为图1中夹紧机构的主视图。具体实施方式参见图1所示的多自由度机器人,主要由以下部分组成底盘1,起身机构2,水平 旋转机构3,机械手臂4,夹紧机构5。其中底盘1作用于地面,且在相对地面的水平方向上 能够自由移动;起身机构2连接在底盘1上,且在相对地面的高度方向上能够伸缩;水平旋 转机构3连接在起身机构2上,且在相对于地面的水平面内能够旋转;机械手臂4连接在 水平旋转机构3上,且在相对于地面的水平方向上能够伸缩;夹紧机构5设置在机械手臂4 上,且在相对于地面的垂直面内能够旋转,所述夹紧机构5还包括能够夹持物品的卡爪50。 下面分别对各个组成部分进行详细描述。底盘1,参见图2。所述底盘1首先包括框架10,所述框架10由方管焊接而成。所述底盘1包括一 对(在某些场合下可以是两对或者更多)从动轮13,所述的一对从动轮13能够自由转动 的连接在一根支撑光轴130的两端,所述支撑光轴130通过轴承与框架10连接。所述底盘 1包括第一主动轮11、第二主动轮12,所述第一主动轮11固定连接在第一传动轴110的一 端、所述第二主动轮12固定连接在第二传动轴120的一端,所述第一传动轴110以及第二 传动轴120均通过轴承转动连接在所述框架10上。固定在框架10上的第一驱动电机111 通过带传动结构(图2中未显示传动带)驱动第一传动轴110,固定在框架10上的第二驱 动电机121通过带传动结构(图2中未显示传动带)驱动第二传动轴120。当第一驱动电 机111与第二驱动电机121转速相同时,第一传动轴110、第二传动轴120转速也相同,进而 第一主动轮11、第二主动轮12转速相同,实现框架10的直线运动;当第一驱动电机111与 第二驱动电机121转速不同时,第一传动轴110、第二传动轴120转速也不同,进而第一主动 轮11、第二主动轮12差速转动,实现框架10的转弯。框架10的直线运动加上转弯能够实 现机器人在相对地面的水平方向上自由移动。所述底盘1还包括套筒15,所述套筒可以固定在框架10上也可以悬空,安装方式 不限,优选与框架10固定;所述套筒15可以为圆筒状也可以为棱形筒状,形状不限。所述 套筒15的第一端开设有第一插孔、套筒15的第二端开设有第二插孔,所述第一传动轴110 的另一端转动插设在所述第一插孔内、第二传动轴120的另一端转动插设在所述第二插孔 内,由此保证第一传动轴110与第二传动轴120的转动轴心线重合。在某些场合下,所述第 一插孔与第二插孔连通、成为一个贯穿套筒15长度的孔。所述第一传动轴110或者第二传 动轴120插入套筒15的深度优选为套筒15长度的1/4 2/5,使得套筒15在不影响第一 传动轴110、第二传动轴120的情况下能够确保第一传动轴110、第二传动轴120的同轴度, 进而可以确保机器人的运动控制精度。起身机构2,参见图3。所述起身机构2包括底板21,所述底板21固定在框架10上;所述起身机构2还 包括四根立柱22以及固定板23,所述立柱22的底端固定在所述底板21上、顶端固定在所述固定板23上,其中所述立柱22还可以是三根或者超过四根。所述起身机构还包括三根 滑动穿设在所述固定板23上的光轴导轨24、固定在所述光轴导轨M底部的传动板25、固 定在所述光轴导轨M顶部的顶板27,所述光轴导轨M的延伸方向为与地面垂直的方向,光 轴导轨M的数量还可以为超过三根。所述起身机构通过丝杠螺母机构使得光轴导轨M相 对固定板23升降,进一步而言,所述丝杠螺母机构包括固定在所述传动板25上的螺母250、 转动连接在固定板23上的丝杠沈,所述丝杠沈延伸方向与光轴导轨M相同,所述的螺母 250还旋设在所述丝杠沈上。所述传动板25上固定有起身电机251,所述起身电机251通 过带传动结构驱动所述丝杠26旋转,当丝杠沈旋转时,螺母250能够相对丝杠沈滑动,进 而带动传动板25、光轴导轨M相对丝杠沈滑动,最终实现顶板27伸缩。水平旋转机构3,参见图4。所述水平旋转机构3包括安装板31、固定在安装板31底部的圆盘32,所述圆盘32 转动设置在起身机构3的顶板27上,具体而言,所述圆盘32底部设置有深沟球轴承(图中 不可见),深沟球轴承外圆周面在顶板27上滚动,因而圆盘32与顶板27之间的摩擦力很 小。所述安装板31上固定有驱动轴310,所述顶板27上固定有用于驱动所述驱动轴310的 转身电机34。所述水平旋转机构2还包括转动设置在顶板27上的限位滚轮33,所述限位 滚轮33的圆周面与所述圆盘32的圆周面抵靠,所述限位滚轮33为三个并且均勻分布在一 个圆周上,在某些场合下,限位滚轮33还可以为四个或者更多个,限位滚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多自由度机器人的底盘,包括框架,转动设置在所述框架上的从动轮,转动设置在所述框架上且被独立驱动的第一传动轴和第二传动轴,所述第一传动轴的一端固定有第一主动轮,所述第二传动轴的一端固定有第二主动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盘还包括套筒,所述套筒的第一端开设有第一插孔、套筒的第二端开设有第二插孔,所述第一传动轴的另一端转动插设在所述第一插孔内、第二传动轴的另一端转动插设在所述第二插孔内,且所述第一传动轴与第二传动轴的转动轴心线重合。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自由度机器人的底盘,包括框架,转动设置在所述框架上的从动轮,转动设置 在所述框架上且被独立驱动的第一传动轴和第二传动轴,所述第一传动轴的一端固定有第 一主动轮,所述第二传动轴的一端固定有第二主动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盘还包括套筒, 所述套筒的第一端开设有第一插孔、套筒的第二端开设有第二插孔,所述第一传动轴的另 一端转动插设在所述第一插孔内、第二传动轴的另一端转动插设在所述第二插孔内,且所 述第一传动轴与第二传动轴的转动轴心线重合。2.如权利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姚佳豪辛绍杰岳波辉孟凡娟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电机学院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1[中国|上海]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