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B柱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020118 阅读:26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汽车B柱,包括外板、加强板和衬板,加强板连接于外板和衬板之间,所述外板具有隆起部以及前门锁环安装部,前门锁环安装部位于隆起部一侧面上,所述前门锁环安装部具有沿所述隆起部突起且高出所述隆起部的月牙结构。加强板具有相应隆起部以及月牙形结构,以达到与外板相配合,衬板与加强板上段相配合。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B柱能够克服因后门线束过孔的存在而强度减小的问题,提高了B柱承受碰撞的能力,保证了车辆在发生侧碰时车内人员的生命和财产安全。(*该技术在201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汽车B柱
技术介绍
现在人们在对汽车舒适性的追求的同时,对汽车的安全性要求也越来 越高,如何在发生事故时最大限度地保护乘员的安全,减少汽车的损坏已 成为各汽车厂家努力的方向。现有汽车配备的安全气囊、ABS等安全配置 给了汽车安全很大的保证,但是要想拥有最大的安全保证,必须要有良好 的车身结构,车身结构才是对汽车安全的最基础、最重要的保证。然而在车身结构中,车身侧面的承受碰撞的能力又很弱,在车身侧面中对强度贡 献最关键的部分就是B柱,因此B柱的设计就成了车身侧面设计的重中之 重。然而在传统的汽车B柱上又设有后门线束过孔,因为后门线束过孔的 尺寸比较大,所以使得B柱的强度大大降低,使得B柱承受碰撞的能力大 大下降,如在行车时稍有微小的侧面碰撞,都会给驾乘人员带来生命及财 产危险。如此后门线束过孔的存在成为影响B柱强度的最大原因,如何在 保证B柱后门线束过孔存在的情况下使得B柱的强度得到增强,从而使其 承受碰撞的能力得到提高成为各汽车生产商亟待解决的重要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由于后门线束过孔的存在而降低 B柱的强度问题,以达到增加B柱的强度,从而保证其承受碰撞的能力得 到提高。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汽车B柱,包括外板、加强板和衬板, 加强板连接于外板和衬板之间,所述外板具有隆起部以及前门锁环安装部,前门锁环安装部位于隆起部一侧面上,所述前门锁环安装部具有沿所述隆 起部突起且高出所述隆起部的月牙结构。作为优选,所述月牙结构沿所述前门锁环安装部向隆起部的上、下两 端延伸。所述外板的位于月牙结构一侧的隆起部上设有线束过孔。作为加强板的优选,所述加强板包括上加强板和下加强板,所述上加 强板和下加强板具有与所述外板上部和下部相对应的第二和第三隆起部以 及第二锁环安装部,上加强板和下加强板分别与外板的上、下部的内侧连 接。所述上加强板的第二前门锁环安装部具有与所述外板的月牙结构上部 相对应的第二月牙结构。所述下加强板的第三前门锁环安装部具有与所述 外板的月牙结构下部相对应的第三月牙结构。所述上加强板还具有与外板 上的线束过孔相对应的第二线束过孔。所述衬板与所述上加强板内侧连接,且具有与上加强板的第二月牙结 构对应的第四月牙结构。所述衬板还具有与所述外板以及上加强板的线束 过孔和第二线束过孔对应的第三线束过孔。本技术B柱的有益效果是,即满足了B柱的一般功能要求,又大 大增强了B柱的结构强度,使其承受碰撞的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保证 了车辆在受到侧面撞击时车内人员有足够的活动空间,同时也保护了车内 人员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附图说明以下结合附图和本技术的实施方式做进一步详细说明图1为本技术B柱外板的轴测图;图2为本技术B柱的加强板上段的正视图;图3为本技术B柱的加强板下段的正视图;图4为本技术B柱的衬板的轴测图;图5为本技术B柱的后门线束过孔处的横断面结构图。具体实施方式一种汽车B柱,包括外板1 、加强板2和衬板3,加强板2位于外板 1和衬板3之间,如图1所示,外板1的中间部分比两边缘部分要高,形 成隆起部41,在隆起部41的左侧为前门锁环安装部51,此安装部的最高4点一直向隆起部41上平面延伸并超过隆起部41上平面一定距离,同时此 安装部在隆起部41的左侧面上纵向延伸,从而形成具有一定纵向长度、 横向宽度和垂直高度的月牙形结构61,此月牙形结构61的左侧面与隆起 部41的左侧面重合。所述外板1的位于月牙结构61 —侧的隆起部41的 平面上设有一线束过孔71,此线束过孔71尺寸一般比较大。如图2、图 3所示,所述加强板2包括上加强板21和下加强板22,上、下加强板22 通过激光焊接连接后与外板1对应配合,上加强板21和下加强板22分别 与外板1的上、下部的内侧连接。上加强板21、下加强板22都具有与外 板1对应配合的第二隆起部42、第三隆起部43,第二锁环安装部52以及 第二月牙形结构62、第三月牙形结构63,在上加强板21上的第二隆起 42部上还具有第二后门线束过孔72,此线束过孔72与外板1上的后门线 束过孔71对应配合。此外,在外板1的隆起部的平面上都设有后门铰链 安装位置81、 82,与此对应,在上、下加强板上分别设有后门铰链安装位 置83、 84,在外板1的月牙形结构61的左边的平面上设有前门门灯开关 传感器安装部91,在上加强板21的月牙结构62的左边平面上设有前门 门灯开关传感器安装部92。所述衬板3与所述上加强板21内侧连接,衬 板3的横断面为U形,如图4所示,在衬板3上具有与上加强板21的第 二月牙结62构对应配合的第四月牙结构64,并且在其上也设有第三后门 线束过孔73,第三后门线束过孔73与第一、第二后门线束过孔71、 72 对应配合,第四月牙形结构64与第二月牙形结构62对应配合,在第四月 牙结构的侧面上设有第三前门锁环安装部53,在衬板3上还设有第二后门 铰链安装部85,此第二后门安装部与上加强板21上的后门铰链安装部对 81应配合。以上所述对应配合是指,各结构或部位的具体形状和空间位置 要满足使各部件之间能很好的连接。外板1、加强板2和衬板3相互之间 通过电阻点焊而连接为一个整体,形成一个完整的B柱,如图5所示,为 B柱的后门线束过孔处的横断面结构图,各板都具有隆起部分,在隆起部 的左侧部分具有向上凸起的月牙结构,在隆起部分的平面上开有后门线束 过孔。B柱上端与汽车顶盖通过焊接相连,其下端通过焊接与汽车地板相 连,从而形成一个GOA笼形车身结构。本技术B柱能够在汽车发生侧面碰撞时很好的吸收外部冲击力以 及将外部冲击力向顶盖和地板引导,使得整个车身一起来承受冲击,从而 提高整车的抗冲击能力,若发生碰撞,则一定是先接触B柱侧面上的突出的月牙形结构61,由此月牙形结构61会先吸收一部分冲击能量,从而减 小其它部分所受的冲击,增强了B柱的强度,使其承受冲击的能力得到了 提高;又因为月牙形结构61为一弧形结构,因此,当受到外部冲击时, 该弧形结构就会将外部冲击力向上下两端引导,因为B柱上下两端分别与 汽车顶盖和地板相连,所以受到的力然后由B柱其它部分别将一部分冲击 力传递到顶盖和地板,到达顶盖处的力分别向顶盖的前、后和向里侧引导, 到达地板处的力也分别向地板纵梁的前和后侧以及地板下的横梁引导,从 而达到使整个车身部分来吸收外部的冲击能量,从而可以减小B柱因受到 冲击而向车内凹陷的距离,使车内人员在车辆受侧碰时有更大的活动空间, 同时也保护了车内人员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加强板2做成两段,有利于加工方便,零件成型稳定。实际中加强板 2的厚度一般做的比较大,若要一体成型,则会使得加工困难且成型不稳 定,从而会造成材料的浪费和成本的增加。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了对本专利技术创造进行说明,而不是对本专利技术创造 的限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专利技术创造构思的前提下, 本技术还可能有许多变型。权利要求1、一种汽车B柱,包括外板(1)、加强板(2)和衬板(3),加强板(2)连接于外板(1)和衬板(3)之间,所述外板(1)具有隆起部(41)以及前门锁环安装部(51),前门锁环安装(51)部位于隆起部(41)一侧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汽车B柱,包括外板(1)、加强板(2)和衬板(3),加强板(2)连接于外板(1)和衬板(3)之间,所述外板(1)具有隆起部(41)以及前门锁环安装部(51),前门锁环安装(51)部位于隆起部(41)一侧面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前门锁环安装部(51)具有沿所述隆起部(41)突起且高出所述隆起部(41)的月牙结构(61)。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耿长盈毛立忠张慧敏衣本钢卢业林杨建纯
申请(专利权)人: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94[中国|深圳]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