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朱晓义专利>正文

一种汽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491360 阅读:177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6-03 09:3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汽车,包括车身和车轮,还包括悬挂装置和扰流板,流体经过所述扰流板下表面的路径大于经过所述扰流板上表面的路径,来减少甚至消除汽车行驶过程中产生的升力;本发明专利技术还改变车轮承受汽车的自重,载重、和重力加速度产生的全部重量的公知常识,车体产生的升力使其自重减少,车轮消除升力后汽车附地力增加,使汽车更节能、更安全地行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汽车
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辆设计制造
,尤其涉及一种汽车。
技术介绍
传统汽车由于流体从车体上部经过的路径大于车体下部由此产生升力,使附地力减少,产生飘忽现象,为解决这个问题,汽车百年来无一例外以增加车重来克服升力,造成大量的能源浪费,需要进一步改进。自从汽车出现100多年所形成的公知常识中,车轮承受汽车的自重,载重、和重力加速度产生的全部重量,造成大量的能源浪费,需要进一步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在行驶过程中减少升力的汽车;以及提供一种车体产生升力而车轮消除升力的汽车。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汽车,包括车身和悬挂装置,还包括连接装置和扰流板,所述扰流板通过所述连接装置与所述悬挂装置相连,流体流经所述扰流板下表面的路径大于流经所述扰流板上表面的路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另一技术方案为:一种汽车,包括车身和悬挂装置,还包括连接装置、弹性装置和扰流板,所述悬挂装置通过所述连接装置与扰流板连接,所述连接装置通过所述弹性装置与车身连接,流体流经所述扰流板下表面的路径大于流经所述扰流板上表面的路径,所述车身上部设有扰流面。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悬挂装置悬挂扰流板,使得流体流经扰流板下表面的路径大于经过所述扰流板上表面的路径,来减少甚至消除汽车行驶过程中产生的升力对轮胎附着力的影响,提高汽车的安全性能;以及提供一种车体产生升力而车轮消除升力的节能汽车。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汽车结构侧视图1;图2为本专利技术汽车结构侧视图2;图3为本专利技术汽车结构后视图;标号说明:1、车身;2、车轮;3、悬挂装置;4、弹性装置;5、扰流板;6、连接装置;7、路面;101、车身下部;102、车身上部;501、扰流板上表面;502、扰流板下表面;503、第一通道;504、第二通道;505、扰流面;601、连接杆;602、弹性条。具体实施方式为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的
技术实现思路
、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予以说明。本专利技术最关键的构思在于:扰流板通过连接装置与悬挂装置相连,流体经过所述扰流板下表面的路径大于经过所述扰流板上表面的路径,来减少甚至消除汽车行驶过程中产生的升力对轮胎附着力的影响。请参照图1至图3,一种汽车,包括车身和悬挂装置,还包括连接装置和扰流板,所述扰流板通过所述连接装置与所述悬挂装置相连,流体流经所述扰流板下表面的路径大于流经所述扰流板上表面的路径。从上述描述可知,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悬挂装置悬挂扰流板,使得流体流经扰流板下表面的路径大于经过所述扰流板上表面的路径,来减少甚至消除汽车行驶过程中产生的升力对轮胎附着力的影响,提高汽车的安全性能。进一步的,所述扰流板位于车身底部左右车轮之间和/或车身底部的中部,所述扰流板下表面上设有扰流面,所述扰流面包括凹陷或凸起的三角形、梯形和/或弧形。进一步的,所述扰流板上表面与车身下部之间形成第一通道,所述扰流板下表面与路面之间形成第二通道,流体流经所述第二通道的路径大于流经所述第一通道的路径。进一步的,还包括一弹性装置,所述弹性装置一端连接车身,另一端连接所述连接装置,所述弹性装置为弹簧、液压件或气压件。进一步的,所述连接装置包括多个连接杆和/或弹性条,并通过所述多个连接杆和/或弹性条与所述扰流板相连接。一种汽车,包括车身和悬挂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连接装置、弹性装置和扰流板,所述悬挂装置通过所述连接装置与扰流板连接,所述连接装置通过所述弹性装置与车身连接,流体流经所述扰流板下表面的路径大于流经所述扰流板上表面的路径,所述车身上部设有扰流面。进一步的,所述扰流板位于车身底部左右两个车轮之间和/或车身底部的中部。进一步的,所述扰流板下表面设有扰流面,所述扰流面包括凹陷或凸起的三角形、梯形和/或弧形,所述扰流板上表面与车身下部之间形成第一通道,所述扰流板下表面与路面之间形成第二通道,流体流经所述第二通道的路径大于流经所述第一通道的路径。进一步的,所述弹性装置为弹簧、液压件或气压件。进一步的,所述连接装置包括多个连接杆和/或弹性条,并通过所述多个连接杆和/或弹性条与所述扰流板相连接。由上述描述可知,所述连接装置通过多根连接杆或/和弹性条与扰流板连接,可增强扰流板的连接稳定性。实施例一请参照图1至图3所示:一种汽车,包括车身1、车轮2、悬挂装置3和扰流板5,所述扰流板5位于车身1底部左右两个车轮2之间;所述扰流板5包括扰流板上表面501和扰流板下表面502,所述扰流板上表面501为一平面,所述扰流板下表面502设有扰流面505,扰流面505为分布在扰流板下表面502上的凹陷或凸起的弧形、三角形和/或梯形的一种或多种来延长流体经过路径。当然所述扰流板上表面501也可为弧度不大的扰流面505,只要能使流体流经所述扰流板下表面502的路径大于流经所述扰流板上表面501的路径,也能减少一些汽车行驶中产生的升力。本实施例中,在所述扰流板上表面501与车身下部101之间形成第一通道503,所述扰流板下表面502与路面7之间形成第二通道504,流体流经所述第二通道504的路径大于流经所述第一通道503的路径,可使车轮2的附着力增大,减小汽车行驶过程中产生的升力对车轮2的附着力的影响。如图3所示,所述悬挂装置3通过连接装置6与弹性装置4相连,所述弹性装置4一端连接所述连接装置6,另一端连接车身下部101;所述弹性装置4包括弹性件,所述弹性件可以是弹簧等弹性元件;所述弹性装置4也可以为液压件或气压件等柔性连接方式,这是本领域常见的连接方式。所述连接装置6包括至少两根连接杆601,所述至少两根连接杆601分别与所述扰流板5相连接,所述连接杆601与扰流板5之间为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杆601还可以是弹性、液压或气压等柔性连接方式。连接装置通过多根连接杆与扰流板5连接,可增强扰流板5的连接稳定性。本实施例中,连接装置6还包括多个弹性条602和扰流板5相连接,因此连接装置6的多个连接杆601和弹性条602能进一步增加扰流板5的稳定性,减轻车辆行驶过程中的震动对扰流板5的影响。本实施例中,多个连接杆601与扰流板5之间为固定连接,因此还可以去掉弹性条602。本实施例中,连接装置6通过连接杆601与扰流板5相连接,在车辆行驶过程中会产生向下的压力,向下的压力通过连接杆601及弹性条602直接作用在连接装置6上,进而直接作用在悬挂装置3相连接的车轮2上,减少甚至消除汽车行驶过程中产生的向上的升力,增强轮胎附着力,从而提高汽车安全性能。本实施例中,扰流板5位于车身1底部的左右两个车轮2之间,其面积可以根据需要扩大或缩小。所述扰流板5也可以位于车身1底部的中部;或扰流板5同时设在车身1底部左右两个车轮2之间和车身1底部的中部;扰流板5可以对应整个汽车底部的长宽面积,根据需要局部或整体设置。实施例二请参照图1至图3,与实施例一不同是:在车体1的车身上部102的局部或整体的设有扰流面505来延长流体经过路径(图中未示),使车体1的车身上部102与车身下部101之间,因流体经过路径不同而更好的产生升力。通常汽车上下部之间因流速不同在行驶中整体产生升力,使车轮的附地力减少因此带来不安全性,本专利技术的不同之处在于:1、在车身上部102设有扰流面505来延长流体经过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一种汽车

【技术保护点】
一种汽车,包括车身和悬挂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连接装置和扰流板,所述扰流板通过所述连接装置与所述悬挂装置相连,流体流经所述扰流板下表面的路径大于流经所述扰流板上表面的路径。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汽车,包括车身和悬挂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连接装置和扰流板,所述扰流板通过所述连接装置与所述悬挂装置相连,流体流经所述扰流板下表面的路径大于流经所述扰流板上表面的路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扰流板位于车身底部左右车轮之间和/或车身底部的中部,所述扰流板下表面上设有扰流面,所述扰流面包括凹陷或凸起的三角形、梯形和/或弧形。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扰流板上表面与车身下部之间形成第一通道,所述扰流板下表面与路面之间形成第二通道,流体流经所述第二通道的路径大于流经所述第一通道的路径。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弹性装置,所述弹性装置一端连接车身,另一端连接所述连接装置,所述弹性装置为弹簧、液压件或气压件。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装置包括多个连接杆和/或弹性条,并通过所述多个连接杆和/或弹性条与所述扰流板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晓义
申请(专利权)人:朱晓义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