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朱晓义专利>正文

一种在管道内行驶的汽车或列车及运行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4662946 阅读:7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27 03:3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在非真空管道或相对真空管道内高速行驶的汽车或列车及其运行系统,在汽车或列车快速行驶时使管道内壁产生的低流速高压力向其壳体周围产生的高流速低压力转移压力差,从而把流体经过管道内壁产生的摩擦力,转变为推动力而显著的节约能源;本发明专利技术还提供由太阳能驱动在非真空管道或相对真空管道内的汽车或火车正常行驶的系统。

A vehicle or train running in a pipeline and its operation syste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在管道内行驶的汽车或列车及运行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交通运输
,尤其涉及一种在非真空管道或相对真空管道内行驶的汽车或列车及运行系统。
技术介绍
列车出现200多年以来,近几十年又发展为高速列车、磁悬浮列车及管道交通;而汽车出现也有100多年;列车和汽车的基本结构和原理也没有什么本质上的改变。由于没有产生相应的有效减少流体阻力的理论,方法及装置的出现,所以任何在流体中快速运动的运动装置包括汽车或列车90%左右的能源消耗用于克服流体阻力。本专利技术人在已授权的美国专利号US10464544B2、名称为《悬浮列车及其运行系统》中公开了一种在非真空管道内行驶的悬浮列车的技术方案。在专利号为201210116216.5、名称为《一种管道》的中国专利中公开了一种使流体经过管道内壁的摩擦力改变为推动力的技术方案。在申请号为201410421691.2、名称为《节能汽车》的中国专利中公开了一种流体经过壳体周围在即将离开时而分为内外两部分从不同路径同时到达后部,使从导出口内排出流速更快流体来填充后部负压区的技术方案。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1、提供一种容纳在非真空管道或相对真空管道内行驶的汽车或列车及运行系统,在壳体周围设有延长流体通过的扰流装置,使汽车或列车壳体周围与管道内壁之间、流速不同而产生从外向内方向的压力差,把流体经过管道内壁之间产生的摩擦力,转变为流体向管道中间向前方向的推动力,从而使汽车或列车的推动力增加。2、容纳在非真空管道或相对真空管道内行驶的汽车或列车及运行系统;流体经过壳体周围在即将离开时而分为内外两部分从不同路径同时到达后部。”从导出口内排出大量流速更快的流体来填充很薄弱的后部负压区使流体阻力显著的减少。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在管道内行驶的汽车或列车,包括壳体,所述管道为非真空管道,所述壳体周围设有延长流体通过的扰流装置,使流体经过管道内壁产生的低流速高压力向壳体周围产生的高流速低压力转移压力差,从而把流体经过管道内壁产生的摩擦力转变为推动力。进一步的,所述扰流装置为凹凸于表面的多个弧形、三角形、梯形构成的扰流面,所述扰流面在纵横方向分别对称或不对称构成;或所述扰流装置为围绕在壳体周围的凹凸于表面的螺旋面。进一步的,所述汽车或列车为磁悬浮结构。基于同一思路,本专利技术采用的另一技术方案为:一种在管道内行驶的汽车或列车,包括壳体,所述管道为相对真空管道,所述壳体周围设有延长流体通过路径的扰流装置,使管道内壁与流体产生的低流速高压力向壳体周围产生的高流速低压力转移压力差,把流体经过管道内壁产生的摩擦力转变为的推动力;使管道内减少10%的流体为相对真空管道内的负压值。进一步的,所述扰流装置为凹凸于表面的多个弧形、三角形、梯形构成的扰流面,所述扰流面在纵横方向分别对称或不对称构成;或所述扰流装置为围绕在壳体周围的凹凸于表面的螺旋面。进一步的,所述汽车或列车为磁悬浮结构。基于同一思路,本专利技术采用的另一技术方案为:一种在管道内行驶的汽车或列车,包括壳体,所述管道为非真空管道或相对真空管道,在所述壳体后部靠近尾部之间区域的上下左右周围设有至少一个导入口与尾部更大的导出口相通;使流体经过壳体周围在即将离开时分为内外两部分从不同路径经过而同时到达后部,从导出口内排出更快流速来填充后部负压区使流体阻力减少。进一步的,包括扰流装置,所述扰流装置设在导入口和导出口内,所述扰流装置为凹凸于表面的多个弧形、三角形、梯形构成的扰流面,所述扰流面在纵横方向分别对称或不对称构成。基于同一思路,本专利技术采用的另一技术方案为:一种运行系统,包括所述的在管道内行驶的汽车或列车,所述管道为非真空管道或相对真空管道,所述管道的外表面覆盖有太阳能装置,所述太阳能装置驱动汽车或列车在所述管道内部的公路或铁路系统中行驶。进一步的,所述非真空管道或相对真空管道为一个通道或多个通道,而汽车或列车通过控制并按控制规定线路在一个通道内单向行驶。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专利技术区别于现有技术中管道内列车行驶而耗费巨大能源;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1、一种容纳在非真空管道或相对真空管道内行驶的汽车或列车,在管道内壁产生的低流速高压力向相对应的汽车或列车壳体周围产生的高流速低压力转移压力差;把流体经过管道内壁之间产生的摩擦力转变为管道内部的推动力。2、本专利技术使“流体经过壳体周围在即将离开时而分为内外两部分从不同路径同时到达后部。”从导出口内排出大量流速更快的流体来填充很薄弱的后部负压区;从而牵一发而动全身,使正向、侧向、和后部负压区的流体阻力显著的减少。3、所述由太阳能驱动的汽车或列车在管道内部的公路或铁路系统中行驶。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在管道内形式的列车的侧视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在管道内形式的汽车的侧视图。标号说明:1、非真空管道;101、相对真空管道;2、列车;201、磁悬浮列车;3、壳体;301、后部;302、尾部;303、区域;4、管道内壁;5、扰流面;6、车轮;7、轨道;8、螺旋面;9、汽车;901、磁悬浮汽车;10、太阳能装置;11、导入口;12、导出口。具体实施方式为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的
技术实现思路
、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予以说明。这是第一,首先、在本领域公知常识中:流体从管道内经过,在压力作用下流体在管道内产生从内向外方向的压力,即流体在管道内部产生向内壁周围的压力;而压力越大、流体与内壁之间摩擦力越大;而摩擦力几乎是流体经过管道内部所产生的唯一阻力。其次、本专利技术与公知常识相反:在压力作用下使管道内产生从外向内方向的压力;即管道内壁周围产生向管道中间方向的压力;由此改变了、至少部分改变了原来管道从内向外、即向内壁周围产生的压力方向,使流体与内壁的压力减少、而摩擦力减少;并把流体阻力转变为管道内部向前方向的推动力。本专利技术最关键的构思在于:一种容纳在非真空管道或相对真空管道内行驶的汽车或列车,由于在壳体周围设有延长流体通过路径的扰流装置,使流体经过壳体周围的路径大于经过管道内壁的路径,而两者之间流体经过的路径相差越大,流速相差越大,产生的压力差越大;而改变了管道内部原来的压力方向;使管道内壁与汽车或列车壳体周围之间因流速不同而产生压力差,把流体经过管道内壁之间产生的摩擦力,转变为管道内部的推动。因此压力差产生的推动力、与驱动汽车或列车的推动力,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推动力相叠加,在不增加额外动力前提下,使在管道内行驶汽车或列车的推动力显著增加。请参照图1以及图2,一种在管道内行驶的汽车或列车,包括壳体,所述管道为非真空管道,所述壳体周围设有延长流体通过的扰流装置,使流体经过管道内壁产生的低流速高压力向壳体周围产生的高流速低压力转移压力差,从而把流体经过管道内壁产生的摩擦力转变为推动力。从上述描述可知,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由于在壳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在管道内行驶的汽车或列车,包括壳体,所述管道为非真空管道,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周围设有延长流体通过的扰流装置,使流体经过管道内壁产生的低流速高压力向壳体周围产生的高流速低压力转移压力差,从而把流体经过管道内壁产生的摩擦力转变为推动力。/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在管道内行驶的汽车或列车,包括壳体,所述管道为非真空管道,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周围设有延长流体通过的扰流装置,使流体经过管道内壁产生的低流速高压力向壳体周围产生的高流速低压力转移压力差,从而把流体经过管道内壁产生的摩擦力转变为推动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在管道内行驶的汽车或列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扰流装置为凹凸于表面的多个弧形、三角形、梯形构成的扰流面,所述扰流面在纵横方向分别对称或不对称构成;或所述扰流装置为围绕在壳体周围的凹凸于表面的螺旋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在管道内行驶的汽车或列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汽车或列车为磁悬浮结构。


4.一种在管道内行驶的汽车或列车,包括壳体,所述管道为相对真空管道,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周围设有延长流体通过路径的扰流装置,使管道内壁与流体产生的低流速高压力向壳体周围产生的高流速低压力转移压力差,把流体经过管道内壁产生的摩擦力转变为的推动力;使管道内减少10%的流体为相对真空管道内的负压值。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在管道内行驶的汽车或列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扰流装置为凹凸于表面的多个弧形、三角形、梯形构成的扰流面,所述扰流面在纵横方向分别对称或不对称构成;或所述扰流装置为围绕在壳体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晓义
申请(专利权)人:朱晓义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