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乘用车车架纵梁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5935658 阅读:18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汽车底盘领域的乘用车车架纵梁结构,所述的车架纵梁(2)设置为中空结构,在所述的车架纵梁(2)内部设置网状结构的加强板(3),加强板(3)由两个以上的板状的波浪状板件构成,每个处于上层的上板件(4)的凹下部分与处于下层的下板件(5)的凸起部连接在一起,加强板(3)设置为由多层的板件连接而成的结构,加强板(3)最佳结构为一个上板件(4)和一个下板件(5)焊接而成的结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车架纵梁不但可以增加纵梁的多方向刚度,还能在整车发生较大碰撞时在一定程度上缓冲吸收撞击能量,前部可起到对驾乘人员的保护,后部可有效的对燃油箱起到保护,从而可有效的减少伤亡及因撞击燃油箱引起的起火事故。(*该技术在201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汽车底盘领域,更具体地说,本技术是涉及一种乘用 车车架加强板。
技术介绍
汽车工业发展到今天,对车辆的安全性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尤其在 乘用车领域,现上市销售的所有类型的乘用车都是通过国家权威机构的碰撞试 验,只有达到相关标准的要求方可进行上市销售,所以几乎在所有的乘用车上 都采用了各种型式的防碰撞防护装置。无车架的承载式车身结构,碰撞防护装 置主要在车身纵梁上,除此之外,车身的其它各部位在车辆发生碰撞时为了对 驾乘人员起到有效的保护,也分别釆用了很多种的防撞措施。具有独立车架的 车型不单可以从车身上考虑防撞措施而且还可以从车架上下功夫使车辆的防撞能力更好,对驾乘人员起到更好的保护,如在车架前部增设吸能装置、车辆前部加装防撞保险杠、在燃油箱周围增设防撞罩等。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目前乘用车车架纵梁的缺陷, 提供结构简单,易于制造的纵梁,它的作用不但可以增加车架纵梁的多方向刚 度,最大的功用是在整车发生较大能量的碰撞时网状加强板既可以起到局部加 强作用,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冲吸收撞击能量,前部可起到对驾乘人员的保 护。 -为解决以上的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本技术为一种乘用车车架纵梁结构,所述的车架纵梁设置为中空结构, 在所述的车架纵梁内部设置网状结构的加强板。所述的加强板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板状的波浪状的板件构成,每个处于上 层的上板件的凹下部分与处于下层的下板件的凸起部连接在一起,所述的加强板可以设置为由多层的板件连接而成的结构。所述的加强板的最佳结构为由一个上板件和一个下板件焊接而成的结构。 所述的加强板的上板件的凸起部分与车架的纵梁内侧上表面连接;所述的下板件的凹下部分与车架的纵梁内侧下表面连接;加强板同时还与车架纵梁腹板焊接。所述的加强板在中空结构的车架纵梁内部设置为前部和中后部各设一网状 的加强板的结构。所述的加强板在左右纵梁内部设置为对称的结构。本技术的结构,为具有独立式车架的乘用车提供了一种结构简单,易 于制造的车架网状加强板,将其焊于具有矩形横截面的车架纵梁内,其作用不 但可以增加车架纵梁的多方向刚度,最大的功用是在整车发生较大能量的碰撞 时网状加强板既可以起到局部加强的作用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冲吸收撞击能 量,前部可起到对驾乘人员的保护,后部可有效的对燃油箱起到保护,从而可 有效的减少伤亡及因撞击燃油箱引起的起火事故。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所述的一种乘用车车架加强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技术的车架加强板在车架上的布置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技术的车架加强板在车架上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记为1、车架(在图中没标出来);2、车架纵梁;3、加强板;4、上板件;5、下板件;6、纵梁内侧上表面;7、纵梁内侧下表面;8、车架纵梁腹部。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对照附图,通过对实施例的描述,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如所 涉及的各构件的形状、构造、各部分之间的相互位置及连接关系、各部分的作 用及工作原理等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如图1、图2、图3所示,本技术为一种乘用车车架纵梁结构,所述的 车架纵梁2设置为中空结构,在所述的车架纵梁2内部设置网状结构的加强板3。所述的加强板3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板状的波浪状的板件构成,每个处于 上层的上板件4的凹下部分与处于下层的下板件5的凸起部连接在一起,所述 的加强板3可以设置为由多层的板件连接而成的结构。所述的加强板3的最佳结构为由一个上板件4和一个下板件5焊接而成的 结构。所述的加强板3的上板件4的凸起部分与车架1的纵梁内侧上表面6连接; 所述的下板件5的凹下部分与车架的纵梁内侧下表面7连接;加强板3同时还 与车架纵梁腹板8焊接。所述的加强板3在中空结构的车架纵梁2内部设置为前部和中后部各设一 网状的加强板3的结构。所述的加强板3在左右纵梁内部设置为对称的结构。本技术的结构是在具有矩形横截面的车架纵梁2内侧增焊网状结构的 加强板3,车架1外部看不到加强板3,因此不影响底盘件的空间布置,加强板 3互相交织形成网状,与其它类型的加强板相比,用材少、车架可实现轻量化, 易加工,且只与纵梁的主梁一侧焊接,车架生产效率高,易于实现批量生产。乘用车的车架纵梁2 —般都是各部位截面形状大小不同,采用型材压形不易 实现,故需要有主纵梁和内侧加强梁焊接成形。本技术所述的网状的加强板3是先将加强板3材料加工成长条状,再 冲压成波浪形状,组成加强板3的上板件4和下板件5对接焊接后成网状,再 焊到车架纵梁内侧,焊点分布在主纵梁腹板部和上下翼,然后再焊内侧加强梁, 加强板3包在内侧,外部不可见。网状的加强板3在车架1前后各一处,左右纵梁对称布置,纵向位置经过 CAE分析经多次调整后方可确定其最理想的位置。本技术加强板3的最佳布置是在车架纵梁2的前部和中后部各有一处, 因车架主纵梁断面宽度不同所以前后两处具体尺寸稍有不同,但大体结构类似, 其布置结构如附图2所示,加强板3主要分为上板件4与下板件5,上下板件接触处焊接联接牢靠后再与车架纵梁上下表面进行焊接。加强板3在车架上主要分布在车架纵梁2上下落差较大的地方,因为这些 部位在车辆发生碰撞时是最容易产生变形的区域,也是整车需要重点保护的部 位,前面是驾驶员所处的位置,后部是燃油箱的位置。上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进行了示例性的描述,显然本技术具体的 实现并不受上述方式的限制,只要采用了本技术的方法构思和技术方案进 行的各种改进,或未经改进将本技术的构思和技术方案直接应用于其他场 合的,均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内。权利要求1、一种乘用车车架纵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车架纵梁(2)设置为中空结构,在所述的车架纵梁(2)内部设置网状结构的加强板(3)。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乘用车车架纵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加强板(3)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板状的波浪状的板件构成,每个处于上层的上 板件(4)的凹下部分与处于下层的下板件(5)的凸起部连接在一起,所述的 加强板(3)可以设置为由多层的板件连接而成的结构。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乘用车车架纵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 述的加强板(3)的最佳结构为由一个上板件(4)和一个下板件(5)焊接而成 的结构。4、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乘用车车架纵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 述的加强板(3)的上板件(4)的凸起部分与车架(1)的纵梁内侧上表面(6) 连接;所述的下板件(5)的凹下部分与车架的纵梁下表面(7)连接,加强板(3) 同时还与车架纵梁腹板(8)焊接。5、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乘用车车架纵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 述的加强板(3)在中空结构的车架纵梁(2)内部设置为前部和中后部各设一 网状的加强板(3)的结构。6、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乘用车车架纵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 述的加强板(3)在左右纵梁内部设置为对称的结构。专利摘要本技术涉及一种汽车底盘领域的乘用车车架纵梁结构,所述的车架纵梁(2)设置为中空结构,在所述的车架纵梁(2)内部设置网状结构的加强板(3),加强板(3)由两个以上的板状的波浪状板件构成,每个处于上层的上板件(4)的凹下部分与处于下层的下板件(5)的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乘用车车架纵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车架纵梁(2)设置为中空结构,在所述的车架纵梁(2)内部设置网状结构的加强板(3)。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银森张磊张宏亮
申请(专利权)人: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4[中国|安徽]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