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气轮胎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5461383 阅读:12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充气轮胎,具有结构被优化的加强层,以防止胎体与橡胶分离,并且可靠地防止胎体从胎圈部拔出,从而提高胎圈部的耐久性。充气轮胎具有由至少一层帘布层形成的胎体(5),胎体由主体部(3)和折回部(4)构成,主体部以环状延伸过下述各部分:一对胎圈部(1),其中埋设有胎圈芯(2);一对胎侧部,从胎圈部(1)向轮胎径向外侧延伸;以及胎面部,其跨越各胎侧部之间延伸,折回部(4)从主体部(3)延伸并绕各胎圈芯(2)从轮胎的宽度方向内侧向外侧折回。轮胎还包括至少两层加强层(8),加强层(8)由大致沿着圆周方向延伸的帘线(7)和其上的橡胶涂层构成,加强层(8)被沿着胎体(5)的内面布置在胎圈芯(2)的轮胎宽度方向内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充气轮胎,其具有由至少一层帘布层形成的胎体,该胎体包括主体部和折回部,该主体部以环状延伸过包括下述部分的各部分:一对胎圈部,其具有埋设在其中的胎圈芯;一对胎侧部,其从胎圈部向轮胎径向外侧延伸;以及胎面部,其跨越胎侧部之间延伸,该折回部从主体部延伸并绕各胎圈芯从轮胎宽度方向上的内侧向外侧折回,以增强胎圈部的耐久性。
技术介绍
如图1所示,在传统的充气轮胎中,以环状从胎面部(未示出)经由各胎侧部延伸到各胎圈部101的至少一个胎体105通常绕埋设在各胎圈部101中的各胎圈芯102从轮胎宽度方向上的内侧向外侧折回,从而保持在胎圈芯上。在如上所述的胎圈部的结构中,当组装有轮辋的轮胎在其上施加有载荷的情况下旋转时,轮辋凸缘的在轮胎径向上的外侧的各胎圈部101倾向于朝轮胎宽度方向外侧重复地塌陷变形(collapse deform)。因此,应力集中在塌陷变形的胎体部分和折回端部106上,由此,在橡胶和胎体105之间产生裂纹(crack),从而塌陷变形的胎体部分和折回端部106倾向于易于与橡胶分离。此外,当轮胎在其上施加有载荷的情况下旋转时,张力朝轮胎径向外侧施加在胎体105上,由此,如果作用在胎圈部102上的接合力不足,胎体105就倾向于易于从胎圈部102拔出。因此,为了防止折回端部如上所述地与橡胶分离,例如日本特开2001-191758号公报提出设置加强层,以增强胎圈部的当-->轮胎在其上施加有载荷的情况下旋转时倾向于塌陷变形并承受集中应力的区域的刚性,从而抑制胎圈部的塌陷变形并由此防止胎体与橡胶分离的发生。此外,日本特开平09-156310号公报提出将胎体围绕每个胎圈芯进行卷绕,以将胎体的折回端部布置在胎圈部变形相对较小的区域,以当轮胎在其上施加有载荷的情况下旋转时,防止从折回端部产生裂纹,且绕胎圈芯卷绕的胎体产生抵抗胎体的轮胎径向外侧的张力的接合力,从而使胎体难以从胎圈部拔出。
技术实现思路
在日本特开2001-191758号公报公开的专利技术中,抑制了胎圈部的塌陷变形,从而有效地防止胎体在胎圈部处与橡胶分离。此外,申请人作出了一个专利技术,在该专利技术中,当特别是使用相对较大的张力作用在胎体上的重载用轮胎时,进一步增强了抵抗胎体的轮胎径向外侧的张力的接合力。然而,在日本特开平09-156310号公报公开的专利技术中,尽管能够防止在胎体的折回端部产生裂纹,在塌陷变形的胎体部分处仍然会发生分离,而且接合力可能仍然不足,特别是在重载用轮胎中。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充气轮胎,其中优化了加强层的结构,以防止胎体与橡胶分离并且可靠地防止胎体从胎圈部拔出,从而提高胎圈部的耐久性。为了达到前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充气轮胎,其具有由至少一层帘布层形成的胎体,所述胎体由主体部和折回部构成,所述主体部以环状延伸过下述各部分:一对胎圈部,所述胎圈部具有埋设其中的胎圈芯;一对胎侧部,所述胎侧部从所述胎圈部向轮胎径向外侧延伸;以及胎面部,所述胎面部跨越两个所述胎侧部之间延伸,所述折回部从所述主体部延伸并绕各所-->述胎圈芯从轮胎宽度方向上的内侧向轮胎宽度方向上的外侧折回,所述充气轮胎包括:至少两层加强层,所述加强层由大致沿轮胎圆周方向延伸的帘线和涂覆在所述帘线上的橡胶形成,在所述胎圈芯的在轮胎宽度方向上的内侧沿着所述胎体的内面布置所述加强层。由于上述结构,可以抑制胎圈部的塌陷变形,防止胎体与橡胶分离,并且胎体被布置成使得胎体被夹置在各加强层和各胎圈芯之间,由此增强胎体的抵抗朝轮胎径向外侧的张力的接合力,从而显著地减小胎体从各胎圈部附近拔出的可能性。在本说明书中,“大致沿轮胎圆周方向延伸”表示当通过以环状连续卷绕单层帘线而形成加强层时,以非常小的角度倾斜地延伸,该倾斜在实际生产中不可避免地发生。此外,构成所述加强层的所述帘线优选是金属帘线或有机纤维帘线。此外,各所述加强层的轮胎径向外侧的端部优选地位于所述胎圈芯的轮胎径向最外端部的轮胎径向外侧。在本说明书中,“胎圈芯的轮胎径向上的最外端”表示胎圈芯的轮胎径向上的最外位置。此外,各所述加强层的轮胎径向内侧的端部优选地位于所述胎圈芯的轮胎径向最内端的轮胎径向内侧。在本说明书中,“胎圈芯的轮胎径向上的最内端”表示胎圈芯的轮胎径向上的最内位置。所述加强层优选地经过位于所述胎圈芯的在轮胎径向上的内侧的位置。此外,所述加强层的轮胎径向内侧的端部优选地位于所述胎体的折回端部的轮胎径向上的外侧。所述折回部的折回端部优选远离所述胎圈芯。此外,优选地,所述胎体的整个所述折回部的沿着所述胎圈芯折回。更优选地,所述胎体的整个所述折回部分塑性地折-->回。此外,优选地,相邻的两层加强层被布置成彼此错开。在本说明书中,叙述“相邻的两层加强层彼此错开”表示相邻的加强层的其中一层加强层的帘线的中心位置与其中另一层加强层的帘线的中心位置不同时存在于与所述加强层的共同切线垂直的同一条假想线上。此外,优选地,与各所述加强层的其他部分处的所述帘线的布置密度相比,各所述加强层的所述帘线的布置密度在所述加强层的轮胎径向外侧的端部处相对较小。此外,优选地,所述加强层的所述帘线的布置密度从所述加强层的在所述轮胎径向上的外侧的端部向位于所述胎圈芯的轮胎宽度方向最内端部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内侧的位置逐渐增大。在本说明书中,“胎圈芯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最内端”表示胎圈芯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最内位置。此外,优选地,所述加强层被设置成在存在所述胎圈芯的区域中设置两层所述加强层,而在其它区域中设置单层加强层。在本说明书中,“胎圈芯存在的区域”是通过将胎体夹置在加强层和胎圈芯之间来特别有效地获得防止胎体从胎圈芯拔出的效果的区域,该区域就是图8中“X”指示的区域。根据本专利技术,通过设置具有多层适当配置的加强层的胎圈部,可以提供一种充气轮胎,其中,防止胎体与橡胶分离,并且可靠地防止胎体从胎圈部拔出,从而,显著地提高胎圈部的耐久性。附图说明图1是具有传统胎圈部结构的轮胎的沿轮胎宽度方向的剖视图;-->图2是具有根据本专利技术的胎圈部结构的轮胎的实施例的沿轮胎宽度方向的剖视图;图3是具有根据本专利技术的胎圈部结构的轮胎的实施例的沿轮胎宽度方向的剖视图;图4是具有根据本专利技术的胎圈部结构的轮胎的实施例的沿轮胎宽度方向的剖视图;图5是具有根据本专利技术的胎圈部结构的轮胎的实施例的沿轮胎宽度方向的剖视图;图6是具有根据本专利技术的胎圈部结构的轮胎的实施例的沿轮胎宽度方向的剖视图;图7是具有根据本专利技术的胎圈部结构的轮胎的实施例的沿轮胎宽度方向的剖视图;图8是具有根据本专利技术的胎圈部结构的轮胎的实施例的沿轮胎宽度方向的剖视图;图9是具有根据本专利技术的胎圈部结构的轮胎的实施例的沿轮胎宽度方向的剖视图;图10是具有根据本专利技术的胎圈部结构的轮胎的实施例的沿轮胎宽度方向的剖视图。附图标记说明1胎圈部2胎圈芯3主体部4折回部5胎体6折回端部7帘线8加强层-->X存在胎圈芯的区域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参照附图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图2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充气轮胎(下面将称为“轮胎”)的胎圈部的沿轮胎宽度方向的剖视图。图2中示出的轮胎的胎圈部1包括由至少一层帘布层形成的胎体5,该胎体5包括主体部3和折回部4,该主体部3以环状延伸过包括下述部分的各个部分:一对胎圈部1,其具有埋设在其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充气轮胎,其具有由至少一层帘布层形成的胎体,所述胎体由主体部和折回部构成,所述主体部以环状延伸过下述各部分:一对胎圈部,所述胎圈部具有埋设其中的胎圈芯;一对胎侧部,所述胎侧部从所述胎圈部向轮胎径向外侧延伸;以及胎面部,所述胎面部跨越两个所述胎侧部之间延伸,所述折回部从所述主体部延伸并绕各所述胎圈芯从轮胎宽度方向上的内侧向轮胎宽度方向上的外侧折回,所述充气轮胎包括: 至少两层加强层,所述加强层由大致沿轮胎圆周方向延伸的帘线和涂覆在所述帘线上的橡胶形成,在所述胎圈芯的在轮胎宽度方向上的内侧沿着所述胎体的内面布置所述加强层。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JP 2006-10-20 286048/20061.一种充气轮胎,其具有由至少一层帘布层形成的胎体,所述胎体由主体部和折回部构成,所述主体部以环状延伸过下述各部分:一对胎圈部,所述胎圈部具有埋设其中的胎圈芯;一对胎侧部,所述胎侧部从所述胎圈部向轮胎径向外侧延伸;以及胎面部,所述胎面部跨越两个所述胎侧部之间延伸,所述折回部从所述主体部延伸并绕各所述胎圈芯从轮胎宽度方向上的内侧向轮胎宽度方向上的外侧折回,所述充气轮胎包括:至少两层加强层,所述加强层由大致沿轮胎圆周方向延伸的帘线和涂覆在所述帘线上的橡胶形成,在所述胎圈芯的在轮胎宽度方向上的内侧沿着所述胎体的内面布置所述加强层。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构成所述加强层的所述帘线是金属帘线或有机纤维帘线。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各所述加强层的轮胎径向外侧的端部位于所述胎圈芯的轮胎径向上的最外端部的轮胎径向外侧。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各所述加强层的轮胎径向内侧的端部位于所述胎圈芯的轮胎径向上的最内端的轮胎径向内侧。5.根据权利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宫园俊哉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