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驾驶员状态检测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5443904 阅读:20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车辆驾驶员状态检测装置(100),其包括:面板表面,其包括仪表板(23)或仪表组件(22);转向管柱部(11),其支承车辆的转向轴(20);位移吸收部(17,18),其吸收由在转向管柱部(11)的轴向上施加到转向管柱部(11)上的冲击所引起的位移;以及驾驶员状态检测部(14),其连接到转向管柱部(11)的外周面上。在车辆驾驶员状态检测装置(100)中,驾驶员状态检测部(14)设置在当位移被吸收时驾驶员状态检测部(14)不接触面板表面的部位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检测车辆驾驶员状态的车辆驾驶员状态检测装置,并且尤其涉及 一种包括设置在转向管柱上的检测部的车辆驾驶员状态检测装置。
技术介绍
存在一种驾驶辅助技术,其中捕获驾驶员的面部图像来确定驾驶员的面部方位以 及驾驶员是否在打瞌睡,以便辅助驾驶员的驾驶操作。如图9所示,日本专利申请公开第 2007-69681号(JP-A-2007-69681)描述了一种结构,其中照相机110布置在转向管柱112 的上盖113的上侧上,因为当照相机110设计成捕获驾驶员的面部图像时,优选的是照相机 110布置在允许照相机110容易捕获驾驶员的面部图像的位置处。图9A为示意性地示出安装有照相机110的结构的侧视图,图9B示出从驾驶员的 座位观察的安装有照相机110的结构。如果照相机110布置在如图9A和9B所示的位置处, 则可捕获驾驶辅助所需要的面部特征部分(如眼睛、鼻子以及嘴)的图像。例如,包括内管和外管的双管转向轴配置为当车辆碰撞到障碍物时,使用由在外 管内部的内管的滑动所产生的滑动阻力吸收由碰撞产生的冲击。因此,在图9A示出的安装 有照相机110的结构中,不能确保期望的移动行程,因为在碰撞的时候当上盖113以及转向 管柱112相对于车辆向前移动时,照相机110在转向管柱112的移动期间会干涉仪表面板 114。此外,如图9B所示,在JP-A-2007-69681的安装有照相机的结构中,仪表面板114 被照相机110部分地遮住,因此降低了仪表的可见度。进一步,当照相机110布置在上盖 113的上侧上时,乘员能看到照相机110从而降低了设计水平。进一步,由于上盖113的上 侧暴露于直射的阳光下,因此照相机110受到高温、热膨胀以及紫外线等的影响,从而导致 照相机110的性能降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当吸收冲击时不中断转向管柱的移动的车辆驾驶员状态检测直o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案涉及一种车辆驾驶员状态检测装置。该车辆驾驶员状态检测 装置包括面板表面,其包括仪表板和仪表组件中的一个;转向管柱部,其支承车辆的转向 轴;位移吸收部,其吸收由在转向管柱部的轴向上施加到转向管柱部上的冲击所引起的位 移;以及驾驶员状态检测部,其连接到转向管柱部的外周面上。驾驶员状态检测部设置在转 向管柱部的外周面上的当位移被吸收时驾驶员状态检测部不接触面板表面的部位处。在如上所述的车辆驾驶员状态检测装置中,由于驾驶员状态检测部不接触面板表 面,因此位移吸收部吸收由施加到转向管柱部上的冲击所引起的位移,并且转向管柱如所 设计的那样移动。进一步,驾驶员状态检测部可设置在转向管柱部的外周面上的朝转向盘的一侧远离面板表面的部位处,从而所述部位和面板表面之间的距离大于由位移吸收部吸收的位移的最大量。 在如上所述的车辆驾驶员状态检测装置中,由于面板表面和驾驶员状态检测部之 间的距离大于位移的最大量,因此当位移被吸收时防止了驾驶员状态检测部接触面板表本专利技术的第二方案涉及一种车辆驾驶员状态检测装置。该车辆驾驶员状态检测装 置包括仪表组件;转向管柱部,其支承车辆的转向轴;位移吸收部,其吸收由在转向管柱 部的轴向上施加到转向管柱部上的冲击所引起的位移;以及驾驶员状态检测部,其连接到 转向管柱部的外周面上。驾驶员状态检测部设置在转向管柱部的外周面上的一个部位处, 使得在所述外周面的所述部位与仪表组件的表面之间形成的角为钝角。在如上所述的车辆驾驶员状态检测装置中,由于驾驶员状态检测部设置在转向管 柱部的外周面上的一个部位处,使得在面板表面与设置驾驶员状态检测部的部位之间形成 的角为钝角,因此即使在驾驶员状态检测部接触面板表面时也可避免驾驶员状态检测部中 断转向管柱部的移动。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二方案的车辆驾驶员状态检测装置中,驾驶员状态检测部可设 置成当预定的或更大的外力施加到驾驶员状态检测部上时,驾驶员状态检测部从转向管柱 部的外周面分离。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二方案,车辆驾驶员状态检测装置可包括分离机构,当预定的或 更大的外力施加到驾驶员状态检测部上时,分离机构使驾驶员状态检测部从转向管柱部的 外周面分离。进一步,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上述方案的车辆驾驶员状态检测装置中,驾驶员状态检 测部可设置在转向管柱部的外周面上的使得驾驶员看不见驾驶员状态检测部的部位处。进一步,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上述方案的车辆驾驶员状态检测装置中,驾驶员状态检 测部可设置在转向管柱部的外周面上的与车辆的地板表面相对的部位处。在如上所述的构造中,可使驾驶员状态检测部布置在转向管柱部的外周面上的使 得驾驶员状态检测部不接触面板表面的部位处,因此可避免驾驶员状态检测部中断转向管 柱部的移动。进一步,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上述方案的车辆驾驶员状态检测装置中,驾驶员状态检 测部可包括成像装置。在该构造中,使用设置在转向管柱上的成像装置可检测驾驶员是否 将视线离开路面或者检测驾驶员是否在打瞌睡。驾驶员状态检测部可进一步包括向驾驶员投射光线的投射仪。进一步,可在转向管柱部的外周面上的两个或更多部位处设置多个驾驶员状态检 测部。如上所述,可设置在位移被吸收时不中断转向管柱部的移动的车辆驾驶员状态检 测装置。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上述和进一步的特征和优点通过下面结合附图对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将 变得清晰,其中相同的附图标记用于表示相同的元件,并且其中图1为示意性地示出安装有照相部件的结构的侧视图;图2A和2B为示意性地示出安装有照相部件的结构的剖视图;图3示出了从驾驶员的座位观察到的照相部件;图4A为照相部件的主视图,并且图4B为照相部件的侧视图;图5为示意性地示出转向管柱移动之前的状态和转向管柱移动之后的状态的侧 视图;图6A和6B示出从驾驶员的座位观察到的照相部件的布置示例;图7A和7B为示意性地示出相关技术中安装有照相部件的结构的侧视图,并且图 7C为示意性地示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二实施例的安装有照相部件的结构的侧视图;图8为示意性地示出照相部件干涉仪表部件的状态的另一个示例的剖视图;以及图9A和9B示出了根据相关技术的安装有照相机的结构的一个示例。具体实施例方式图1为示意性地示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例的驾驶员状态检测装置100的侧视 图。在图1示出的驾驶员状态检测装置100中,照相部件14布置在安装到转向管柱部件11 上的下盖13的下表面上。在转向管柱11的下表面的下方有一空间以允许驾驶员通过脚部 操作油门踏板等。因此,即使当转向轴20由于碰撞而移动时,照相部件14也不可能干涉将 车厢与发动机室分隔开的间壁,因为在照相部件14和间壁之间具有足够的空间。因此,碰 撞不会对照相部件14造成较大的冲击。进一步,当从驾驶员的座位一侧观察时,由于安装 到转向管柱11上的下盖13隐藏在转向盘16的后面,因此照相部件14的布置不影响设计。 而且,由于照相部件14布置在远离仪表基板21的部位处,仪表基板21相对于车辆设置在 防护板15的前方,因此照相部件14不影响仪表基板21的可见度。此外,由于照相部件14 没有暴露于直射的阳光下,因此可抑制由暴露于高温所引起的照相部件14性能的降低。图2A为示意性地示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例的驾驶员状态检测装置100的剖 视图,图2B为示出仪表组件22的一个示例的立体图。仪表部件30相对于车辆设置在上盖 12的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辆驾驶员状态检测装置,其包括:面板表面,其包括仪表板和仪表组件中的一个;转向管柱部,其支承车辆的转向轴;位移吸收部,其吸收由在所述转向管柱部的轴向上施加到所述转向管柱部上的冲击所引起的位移;以及驾驶员状态检测部,其连接到所述转向管柱部的外周面上,其中:所述驾驶员状态检测部设置在所述转向管柱部的所述外周面上的当所述位移被吸收时所述驾驶员状态检测部不接触所述面板表面的部位处。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JP 2007-11-22 2007-302927一种车辆驾驶员状态检测装置,其包括面板表面,其包括仪表板和仪表组件中的一个;转向管柱部,其支承车辆的转向轴;位移吸收部,其吸收由在所述转向管柱部的轴向上施加到所述转向管柱部上的冲击所引起的位移;以及驾驶员状态检测部,其连接到所述转向管柱部的外周面上,其中所述驾驶员状态检测部设置在所述转向管柱部的所述外周面上的当所述位移被吸收时所述驾驶员状态检测部不接触所述面板表面的部位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驾驶员状态检测装置,其中,所述驾驶员状态检测部设 置在所述转向管柱部的所述外周面上的朝转向盘的一侧远离所述面板表面的部位处,从而 所述部位和所述面板表面之间的距离大于由所述位移吸收部吸收的所述位移的最大量。3.—种车辆驾驶员状态检测装置,其包括 仪表组件;转向管柱部,其支承车辆的转向轴;位移吸收部,其吸收由在所述转向管柱部的轴向上施加到所述转向管柱部上的冲击所 引起的位移;以及驾驶员状态检测部,其连接到所述转向管柱部的外周面上; 其中所述驾驶员状态检测部设置在所述转向管柱部的所述外周面上的一个部位处,使得在 所述外周面的所述部位与所述仪表组件的表面之间形成的角为钝角。...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仁科多美子
申请(专利权)人: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