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车架夹持防摇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5120173 阅读:17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携车架夹持防摇结构,是于汽车后端用以结合携车架的车架杆处设置一连接板,用以增进该携车架与车架杆结合的稳固性。该携车架的一本体的一端设夹持机构,可利用该夹持机构与该车架杆外端的车头杆结合,同时并于该本体相对该夹持机构的内壁面向下凸设有一定位板。又该连接板利用该车头杆穿设其一端的穿孔后固定于该固接座上,其对应该定位板一端的板面上形成有镂空的卡槽,当该携车架欲组设于该车架杆上时,令该卡槽受该定位板穿设而卡置限位,据以能避免该携车架产生水平方向的晃动,而增进结合的稳固性。(*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携车架,特别涉及一种针对汽车载运自行车用的携车架夹持防摇结构
技术介绍
近年来骑乘自行车已然成为一种热门的休闲运动,不但具有运动、健身的效果之 外,更被视为是一种新的社交活动或可用以增进家庭、亲子互动的最佳休闲活动。 然而,在都市中骑乘脚踏车会有与汽车、机车争道的危险性,若骑上人行道又容易 惊吓或碰撞到行人,因此大多数以骑乘自行车作为休闲活动的人,就选择在郊外或规划有 自行车专用道的场所进行骑乘,也因此我们经常会见到许多汽车驾驶人会把自行车挂载在 汽车上,待开车到适合骑乘自行车的地点后,再将自行车取下骑乘。 —般常见的自行车挂载机构,分为顶挂式自行车携车架及后挂式自行车携车架, 顶挂式自行车携车架由于拆卸、取车不便、容易造成风阻增加,以及高度增加等问题,因此 使用上己渐渐不被采用,而后挂式自行车携车架则具有容易拆卸、取车的特性,也不会有车 辆行驶时须注意道路高度限制的问题,因此后挂式自行车携车架较普遍为一般使用所采用。 如本技术申请人先前申请的中国台湾专利证第M319196号『车尾端携车架夹 球式夹具』专利案所示的结构,此种携车架的结构包括一栓体,其一端为凸缘的头端及另 一端具有螺纹的圆杆,其螺纹预设位置处设有沟槽。 一包覆件,其形体为一钟形上端面设一 圆柱,该圆柱预定处设一 U形环槽,且沿该包覆件的径向等分数等份,该包覆件的腹内设一 可包覆拖车球的球槽,其上端的内部亦设一可包覆一倒置栓体的凸缘头的栓槽。 一钟形罩, 其腹内具一容室且搭配上述包覆件的整个外观形体,又该钟形罩的上端面设有与栓体串设 的一贯通孔,且该钟形罩的预设位置处与被携物的一处连结。 一旋钮,以旋入栓体的螺纹端 而抵紧钟形罩,且附设一可限制该旋钮位移的锁具。组设时,将被等分的一包覆件予以包覆 一倒置栓体的凸缘头及车尾端的拖车球,然后依序经由一倒置栓体螺纹端套入一钟形罩及 装上一旋钮,最后旋紧该旋钮以迫紧钟形罩的容室完全稳固贴合于包覆件而使包覆件紧扣 于车尾端的拖车球上。 上述现有创作结合于汽车尾端时,虽然可利用包覆件、钟形罩及旋钮等构件的迫 紧作动配合,使携车架一端与拖车球的结合更稳固,然而此稳定的效果仅限于上下方向,对 于该携车架与车架杆间结合的水平方向并没有增加稳固性的功能,因此会产生偏晃甚至摇 动的缺失,而有加以改善的必要。 有鉴于此,本设计人于是针对前述现有创作问题深入探讨,并借由多年从事相关 产业的研发与制造经验,积极寻求解决之道,经过长期努力的研究与发展,终于成功的开发 出本技术『携车架夹持防摇结构』,以改善现有创作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携车架夹持防摇结构』,其令携车架与汽车后端的车架杆结合时,能提升其水平方向组接的稳固性,避免于载运过程中产生大幅度的 摇晃情形。 为达成上述的目的,本技术『携车架夹持防摇结构』其构成的要件包含一携车 架、车架杆以及一连接板。该携车架其一本体一端凸伸两个支架杆,另一端设有夹持机构, 可利用该夹持机构与汽车后端的车架杆结合。该车架杆的一端固定于汽车后端,另一端则 凸伸一固接座,可利用一球头杆一端的杆部穿设该连接板另一端后,配合螺帽螺固于该固 接座上,而该球头杆另一端的球头部则用以供该携车架的夹持机构夹持结合。其次该连接板为一矩形板片,其对应该固接座的背面形成n形(也称"门"字型)的定位卡缘,恰巧能 嵌卡该固接座的板面边缘,进而增进该连接板与车架杆结合的稳固性,而外端的板面上则 形成有镂空的卡槽。当携车架结合于车架杆时,令该连接板的卡槽受该定位板相对端穿设 而卡置限位,以此能增进该携车架结合于车架杆上的稳固性,而避免该携车架产生水平方 向的晃动。 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其令携车架与汽车后端的车架杆结合时,能提升其水平方向组接的稳固性,避免于载运过程中产生大幅度的摇晃情形。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立体组合外观图; 图2为本技术的立体分解图; 图3为本技术的组合剖面图; 图4为本技术的应用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l-携车架;10-本体;ll-支架杆;12-翼片 机构;21-锥罩板;22-旋钮;23-调整螺杆;231_掣动块;24-外覆罩 座;32-球头杆;321-杆部;322-螺帽;323-球头部;40-连接板;41 43-卡槽;51-置车架。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 图4所示,本技术『携车架夹持防摇结构』主要的构成要件包含 携车架1、车架杆30,以及一连接板40,其中 该携车架1为一般后挂式车架结构,由一本体10 —端组接呈U字型的支架杆11, 另一端设置一夹持机构20而组成。该本体10的一侧凸伸两个翼片12组设该夹持机构20, 并于该端内壁面适当处锁设一定位板13,并令该定位板13向下凸伸出该两个翼片12 —适 当距离。又该支架杆11用以组接供自行车固定的置车架51,缘于置车架51为公知构件,不 加赘述。 再者,该夹持机构20是由多个锥罩板21、旋钮22、调整螺杆23以及外覆罩24等构 件组成,多个该锥罩板21对合组成作一中空的锥形罩, 一端与该调整螺杆23的掣动块231 结合,另一端则与该车架杆30的相对端夹持连结,再利用该外覆罩24套覆于多个该锥罩板 21的外缘作束紧的配合,又该旋钮22螺组于该调整螺杆23上端,当该旋钮22转动时,可通 过该调整螺杆23带动多个该锥罩21上移而与夹持的对象束紧,达到提升组装结构稳定的 目的,缘于此乃公知技术,不再赘述。;13-定位板;20-夹持 ;30-车架杆;31-固接 _定位卡缘;42-穿孔; 该车架杆30固设于汽车后端下方,外端凸伸有一矩形的固接座31,可利用一球头 杆32 —端的杆部321穿设该固接座31后,配合螺帽322螺锁而固定于该固接座31上,又 该球头杆32的另一端为圆球状的球头部323,用以供该夹持机构20的锥罩板21夹持结合。 该连接板40为一矩形板片,其对应该固接座31的背面形成有n形状(也称"门" 字型)的定位卡缘41,并于近端缘适当处形成一穿孔42,而恰巧能嵌卡于该固接座31的板 面边缘后,令该球头杆32的杆部321穿设该穿孔42后与螺帽322锁固,不仅令该连接板40 结合于车架杆30上,更能增进结合的稳固性。又该连接板40另一端的板面上形成有镂空 的卡槽43,当该携车架1结合于车架杆30时,令该连接板的卡槽43受该定位板13外端穿 设而卡置限位。 由此,当该携车架1结合于车架杆30外端时,利用该连接板40 —端利用定位卡缘41与固接座31紧密结合,另一端则通过该定位板13穿透卡槽43作紧固限位,而能确实增进该携车架1结合于车架杆30上的稳固性,避免该携车架1产生水平方向的晃动。 以上对本技术的描述是说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本专业技术人员理解,在权利要求限定的精神与范围之内可对其进行许多修改、变化或等效,但是它们都将落入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内。权利要求一种携车架夹持防摇结构,包含一携车架,该携车架的一本体的一端设有支架杆,另一端设有夹持机构,该夹持机构与汽车后端的车架杆结合,其特征在于该携车架其本体对应该夹持机构的内壁面向下凸设有一定位板,该车架杆用以组接该夹持机构一端,于该车架杆的外端面处结合一连接板,该连接板外端的板面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携车架夹持防摇结构,包含一携车架,该携车架的一本体的一端设有支架杆,另一端设有夹持机构,该夹持机构与汽车后端的车架杆结合,其特征在于:该携车架其本体对应该夹持机构的内壁面向下凸设有一定位板,该车架杆用以组接该夹持机构一端,于该车架杆的外端面处结合一连接板,该连接板外端的板面上形成有镂空的卡槽,令该卡槽受该定位板相对端穿设而卡置限位,另一端则固设于车架杆上。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秋桂
申请(专利权)人:高铁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