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车携车架夹球固定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320125 阅读:22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是一种自行车携车架夹球固定结构,其连动座组是设在固定座组内,将连动座组的扳动杆体推动,使扳动杆体连动输接块体,同时使与输接块体另一侧枢结的活动枢接座体连动向上,而使活动枢接座体的第二球状槽与固定座组与的第一球状槽形成一开口,将所述的开口套合在车体所设夹球体,并反向拉动连动座组的扳动杆体,同时使与输接块体另一侧枢结的活动枢接座体连动向下,而使固定座组与活动枢接座体的第一、二球状槽闭合,而将夹球体夹制固定在固定座组以及活动枢接座体所设第一、二球状槽,在固定座组所设固定杆件结合携车架承载时,其受力平均分散至固定座组与连动作组,以达承载力以及安全性佳的功效。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自行车的携车架结构。
技术介绍
目前现有的自行车放置架与车体连结结构如中国台湾专利公告号第441540 号,其是在车体尾端设有夹球体,另在携车架设有套合座体,所述的套合座体 的内壁距离是大于或等于夹球体直径,且所述的套合座体的底侧设有一定位套 合槽,另套合座体的顶面设有一压杆件,凭借将携车架的套合座体与设在车体 尾端的夹球体套合,即套合座体的内壁卡制在夹球体的侧缘以及顶缘,另套合 座体的定位套合槽定位卡制在夹球体底侧,并以压杆件将夹球体压制固定在套 合座体内,但其具有下列问题存在1. 承载力不足其夹球体是以压杆件限制在套合座体内,当套合座体所设 的携车架承载时,所述的夹球体产生反作用力推向压杆件,易产生压杆件变形 或损毁,故其承载力不足。2. 安全性不佳其夹球体是以压杆件限制在套合座体内,当套合座体所设 的携车架承载时,所述的夹球体产生反作用力推向压杆件,易产生压杆件变形 或损毁,而使夹球体脱离套合座体,使车辆在行驶时造成危安事件,故其安全 性不佳。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一种携车架夹球固定 结构,解决现有结构存在的承载力不足与安全性不佳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自行车携车架夹球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固定座组,所述的固定座组设有一主壳体,主壳体前侧设有一第一球状 槽,主壳体的左、右两侧分别结合有一第一侧板件以及一第二側板件,所述的4第一侧板件与第二侧板件的相对位置分别设有一枢接孔,所述的第一侧板件的 枢接孔穿设有一微调枢接件,所述的微调枢接件的末端卡制在第二侧板件的枢 接孔中,所述的第一、二侧板件后侧结合有一固定杆件,所述的固定杆件结合 一携车架体;一连动座组,所述的连动座组设有一活动枢接座体、数个枢接块体、 一限 位件以及一扳动杆体,活动枢接座体设有一第二球状槽、 一第一枢接部以及一 第二枢接部,第一枢接部与固定座组的第一、二侧板件所设枢接孔相对并以微 调枢接件枢接,使活动枢接座体所设第二球状槽与固定座组的主壳体所设第一 球状槽相对,枢接块体设有一第一枢结孔以及一第二枢结孔,所述的枢接块体 设在活动枢接座体两侧,两个枢接块体所设第一枢结与活动枢接座体所设第二 枢接部相对,并以一第一枢结件枢结结合,且两个枢接块体的第二枢结孔间设 有限位件,而第二枢结孔穿设有一第二枢结件,使限位件枢结固定在两个枢接 块体的第二枢结孔间,且扳动杆体结合于两个枢接块体。与现有技术相比较,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本专利技术具有的优点在于1. 承载力佳夹球体夹制固定在固定座组以及活动枢接座体所设第一、二 球状槽,在固定座组所设固定杆件结合携车架承载时,其受力平均分散至固定 座组与连动作组,故其承载力佳。2. 安全性佳夹球体夹制固定在固定座组以及活动枢接座体所设第一、二 球状槽,在固定座组所设固定杆件结合携车架承载时,其受力平均分散至固定 座组与连动作组,使车辆在行驶时会动的作用力也平均分散至固定座组与连动 作组,故其安全性佳。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立体组合状态示意图; 图2是本 明的立体分解状态示意图; 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立体局部结合状态示意图; 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连动作组结合状态示意图; 图5是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动作状态示意图; 图6是本专利技术的第二动作状态示意图; 图7是本专利技术的第三动作状态示意图; 图8是本专利技术的第四动作状态示意图;图9是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微调组微调动作示意图IO是本专利技术的限位挡止锁合件第一锁合动作示意图ll是本专利技术的限位挡止锁合件第二锁合动作示意图12A是本专利技术的使用状态参考图12B是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使用状态参考图13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参考图14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第一动作状态示意图15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第二动作状态示意图16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使用状态参考图。附图标记说明10-固定座组;ll-主壳体;110-第一球状槽;lll-底板部; 111A-微调穿制孔;llla-第一微调组;12-第一侧板件;120-弹性件结合孔;120 A-弹性件;121-枢接孔;121A-微调枢接件;121a-平面部;122-限位穿制孔; 123-锁合孔;124-穿制结合孔;13-第二侧板件;131-枢接孔;132-限位穿制孔; 133-锁合孔;134-穿制结合孔;14-固定杆件;15-定位结合板;16-活动勾固件; 20-连动座组;21-活动枢接座体;210-第二球状槽;211-第一枢接部;212-第二 枢接部;22-枢接块体;220-第一枢结孔;220A-第一枢结件;221-第二枢结孔; 221A-第二枢结件;222-结合部;23-限位件;24-扳动杆体;30-限位挡止锁合件; 31-限位杆;32-锁合控制部;40-夹球体;50-携车架体;51-横杆部;510-U型结 合件。具体实施例方式为使贵审查委员能进一步了解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特征及其他目的,兹以如后 的较佳实施例附以图式详细说明如后。请配合参阅图l至图4所示,是本专利技术携车架夹球固定结构的立体组合、 分解以及局部组合状态示意图,其是包括一固定座组IO,所述的固定座组IO设有一主壳体11,所述的主壳体ll前 侧设有一第一球状槽110,而主壳体11的后侧下方设有一底板部111,所述的 底板部111设有一微调穿制孔111A,而所述的微调穿制孔111A内侧设有一第 一微调组111 a ,所述的第 一微调组111 a设有一斜板部,而主壳体11的左、 右两侧分别结合有一第一侧板件12以及一第二侧板件13,而其第一侧板件l2 设以一弹性件结合孔120,而所述的弹性件结合孔120内侧设有一弹性件120A,而所述的弹性件120A—端抵顶于主壳体11内壁,另第一侧板件12与第二侧板 件13的相对位置分别设有一枢接孔121、 131、 一限位穿制孔122、 132、 一锁 合孔123、 133以及一穿制结合孔124、 134,而其第一侧板件12枢接孔121穿 设有一微调枢接件121 A ,所述的微调枢接件121 A的末端卡制在第二侧板件13 的枢接孔131,另其第一、二侧板件12、 13所设的穿制结合孔124、 134穿制结 合一固定杆件14,而所述的固定杆件14是结合一携车架体50、参阅图12,且 主壳体11前侧底缘结合有一定位结合板15,且所述的定位结合板15两侧是卡 制在第一、二侧板件12、 13前缘;一连动座组20,所述的连动座组20设有一活动枢接座体21、数个枢接块 体22、 一限位件23以及一扳动杆体24,而活动枢接座体21设有一第二球状槽 210、一第一枢接部211以及一第二枢接部212,且所述的活动枢接座体2.1前侧, 抵顶于固定座组10的第一侧板件12的弹性件结合孔120内侧所设弹性件120 A—端,另其第一枢接部211是与固定座组10的第一、二侧板件12、 13所设 枢接孔121、 131相对并以微调枢接件121 A枢接,使活动枢接座体21枢设在固 定座组10的主壳体11内,并4吏活动枢接座体21所设第二球状槽210,与固定 座组10的主壳体11所设第一球状槽110相对,另枢接块体22设有一第一枢结 孔220、 一第二枢结孔221以及一结合部222,而所述的枢接块体22是设在活 动枢接座体21两侧,其两个枢接块体22所设第一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自行车携车架夹球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固定座组,所述的固定座组设有一主壳体,主壳体前侧设有一第一球状槽,主壳体的左、右两侧分别结合有一第一侧板件以及一第二侧板件,所述的第一侧板件与第二侧板件的相对位置分别设有一枢接孔,所述的第一侧板件的枢接孔穿设有一微调枢接件,所述的微调枢接件的末端卡制在第二侧板件的枢接孔中,所述的第一、二侧板件后侧结合有一固定杆件,所述的固定杆件结合一携车架体;  一连动座组,所述的连动座组设有一活动枢接座体、数个枢接块体、一限位件以及一扳动杆体,活动枢接座体设有一第二球状槽、一第一枢接部以及一第二枢接部,第一枢接部与固定座组的第一、二侧板件所设枢接孔相对并以微调枢接件枢接,使活动枢接座体所设第二球状槽与固定座组的主壳体所设第一球状槽相对,枢接块体设有一第一枢结孔以及一第二枢结孔,所述的枢接块体设在活动枢接座体两侧,两个枢接块体所设第一枢结与活动枢接座体所设第二枢接部相对,并以一第一枢结件枢结结合,且两个枢接块体的第二枢结孔间设有限位件,而第二枢结孔穿设有一第二枢结件,使限位件枢结固定在两个枢接块体的第二枢结孔间,且扳动杆体结合于两个枢接块体。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秋桂尹宇格
申请(专利权)人:高铁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