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车辆的门框架构造,具有沿着车身的顶板的上框部件、以及沿着车身的中柱的立柱框部件,上框部件在接合于立柱框部件侧的直线状的端部具有位于门的外侧的美学设计部、以及位于该美学设计部的车内侧并且比美学设计部短的内侧框架部分,立柱框部件,在其上端部具有在门的厚度方向上重叠于上框部件的内侧框架部分的端部的重叠接触部,并且该重叠接触部与内侧框架部分在重叠的状态下接合。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辆的门框架构造。
技术介绍
作为现有的车辆用门框架,已知有使沿着门的上下方向延伸的立 柱框与形成门上缘部的上框,以在立柱框的上端部的门角部使彼此的 端面面对的方式,通过焊接接合的车辆用门框架。但是,在该端面接 合构造中,需要将产生于框的美学设计面的焊接痕通过研磨加工等进行去除的工作。在为了省略这样的工作的日本专利特开2004-388612 号公报中,在上框与立柱框的接合部,关于美学设计面,通过将其端 部形成阶梯形状的嵌合构造,在美学设计部的外面侧不进行焊接,而 在其内侧的阶梯部进行焊接,能够减少美学设计部的外观加工的工作, 并能确保接合强度。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问题)但是,如日本专利特开2004-388612号公报的使上框部件与立柱框 部件的正对端面之间面对的接合构造,特别是其接合端面中的部件, 需要严密地进行精度管理,对于其生产性还存在改善的余地。因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的门框架构造,其能够简 单并可靠地使上框部件与立柱框部件接合,并且生产性较好,外观也 较好。(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在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中,本专利技术的特征为,在将沿着门上下 方向延伸的立柱框部件、以及作为与所述立柱框部件分立的部件并且 形成门上缘部的上框部件,接合在所述立柱框部件的上端部中的车辆 的门框架构造中,所述上框部件的立柱框部件侧的端部形成直线状,在该直线状部上具有位于门的外侧的美学设计部、以及位于所述美学设计部的车内侧并且比所述美学设计部短的内侧框架部分,所述立柱框部件,在其上端部具有在门的厚度方向上重叠于所述上框部件的内侧框架部分的端部的重叠接触部,并且该重叠接触部与内侧框架部分在重叠的状态下接合。作为更具体的实施方式,可以将立柱框部件的重叠接触部构成为其内面部重叠于所述内侧框架部分的碗状截面形状部。在该情况下,优选的是,在上框部件的内侧框架部分中,在与立柱框部件侧的碗状截面的重叠接触部重叠的端部上,形成截面形状比内侧框架部分的其他区域小的截面形状縮小部。或者,所述上框部件的内侧框架部分形成中空筒状,所述立柱框部件具有插入并重叠于该筒状的内侧框架部分的内部的插入重叠接触部。优选的是,所述立柱框部件在沿着中柱的直线状部的上端,具有朝向上框部件的直线状部曲折的圆弧状曲折部,在该圆弧状曲折部上,形成所述重叠接触部。在本专利技术的第二实施方式中,本专利技术的特征为,在具有沿着门上下方向延伸的立柱框部、以及形成门上缘部的上框部的车辆的门框架构造中包括上侧美学设计部件,具有位于所述上框部的车外侧并且朝向车外侧的美学设计部;立柱侧美学设计部件,由具有位于所述立柱框部的车外侧并且朝向车外侧的美学设计部的、与所述上侧美学设计部件分立的部件组成;以及车内侧框架部件,固定在所述上侧美学设计部件与所述立柱侧美学设计部件各自的车内侧,构成连接所述上框部与所述立柱框部二者的车内侧框架部。优选的是,当上框部与立柱框部的边界部附近的车内侧框架部件的形状形成为,以圆弧状的角弯曲部将沿着上侧美学设计部件的上侧框架部与沿着立柱侧美学设计部件的立柱侧框架部连接时,能较容易地制造,并能确保强度。优选的是,在上侧美学设计部件与立柱侧美学设计部件上,分别设置与车内侧框架部件的对应的框架部大致平行地延伸设置、并且重叠固定于该框架部的重叠固定面部。在车内侧框架部件的角弯曲部的区域中,该重叠固定面部没有设置于上侧美学设计部件与立柱侧美学设计部件,以防止与角弯曲部的干涉。并且,优选的是,在立柱侧美学设计部件上,形成沿着车内侧框架部件的角弯曲部无间隙地堵塞该角弯曲部与立柱侧美学设计部件之间的覆盖部、以及位于该覆盖部的上部的上端支撑面部,另一方面,上侧美学设计部件延伸到与该上端支撑面部重叠的位置,并且立柱侧美学设计部件的上端支撑面部被固定于上侧美学设计部件的美学设计部背面。优选的是,上侧美学设计部件与车内侧框架部件的相互的固定部在车辆的上下方向上重叠固定,立柱侧美学设计部件与车内侧框架部件的相互的固定部在车辆的前后方向上重叠固定。通过这样的固定,能够提高相对于将支撑于门框架上的窗户玻璃向车外侧吸出的力的刚性。优选的是,车内侧框架部件具有关闭车内侧并且向车外侧打开的不完全筒状截面的开放框架部,当相对于车内侧框架部件安装上侧美学设计部件以及立柱侧美学设计部件时,该开放框架部的开口部被封闭。因此,由于各美学设计部件与车内侧框架部件的固定部构成筒状框架体的一部分,因此能够以精简的构成来确保强度。优选的是,在车内侧框架部件上,朝向门框架的外缘侧开放的一定截面的挡风条保持槽,连接上框部与立柱框部二者而形成。当车内侧框架部件、上侧美学设计部件、以及立柱侧美学设计部件的结合体,具有嵌合保持玻璃导槽的玻璃导槽保持槽、以及嵌合保持挡风条的挡风条保持槽,并且车内侧框架部件与上侧美学设计部件的固定部、以及车内侧框架部件与立柱侧美学设计部件的固定部,分别通过玻璃导槽与挡风条中的至少一个覆盖时,外观较好。(专利技术的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由于使上框部件与立柱框部件,以在位于美学设计部的车内侧的框架部分中在门的厚度方向上相互重叠的方式重叠,因此不需要较高的精度管理,能够简单并且可靠地使上框部件与立柱框部件接合。并且,本专利技术根据另一实施方式,通过连接上框部与立柱框部二者的一体构造物的车内侧框架部件来构成车内侧的框架部,因此不需 要在上框部与立柱框部的边界部分接合车内侧框架部,能够使生产性 大幅提高。并且,作为不具有接合部分的一体构造物的车内侧框架部 件,能够提高门框架的强度。并且,位于车外侧的上侧美学设计部件与立柱侧美学设计部件是 与车内侧框架部件分立的物体,作为框架的刚性确保能够由车内侧框 架部件来承担,因此提高了其美学设计部件的设计自由度。例如,如 权利要求4,通过将上侧美学设计部件延伸到重叠于立柱侧美学设计部 件的上方的位置,并且将立柱侧美学设计部件的上端支撑面部固定于 上侧美学设计部件的美学设计部的背面侧,在上侧美学设计部件与立 柱侧美学设计部件的各自的美学设计部外面,接合位置没有露出,外 观良好。并且,将立柱侧美学设计部件的上端支撑面部固定于上侧美 学设计部件的美学设计部背面侧的构造,精度管理容易,能够提高生 产性。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门框架构造所适用的车辆门的侧面图。图2是沿着图1的A-A剖面线的上框的剖面图。 图3是沿着图1的B-B剖面线的侧框的剖面图。 图4是从车内侧观看图1的车辆门中上框与侧框的接合部附近的 斜视图。图5是图4示出的上框与侧框的接合部附近的分解斜视图。 图6是从车内侧观看上框与侧框的接合部附近的侧面图。 图7是沿着图6的D-D剖面线的剖面图。 图8是沿着图6的E-E剖面线的剖面图。 图9是沿着图6的F-F剖面线的剖面图。 图10是沿着图6的G-G剖面线的剖面图。图11是在本专利技术的不同实施方式中从车外侧观看上框与侧框的接 合部附近的斜视图。图12是从车外侧观看图11示出的上框与侧框的接合部附近的分 解斜视图。8图13是从车内侧观看图11以及图12示出的上框与侧框的接合部附近的侧面图。图14是沿着图13的H-H剖面线的剖面图。图15是本专利技术的门框架构造所适用的车辆门的侧面图。图16是从车内侧观看图15的车辆门中的上框部与侧框部的边界部附近的斜视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辆的门框架构造,将沿着门上下方向延伸的立柱框部件、以及作为与所述立柱框部件分立的部件并且形成门上缘部的上框部件,接合在所述立柱框部件的上端部中,所述车辆的门框架构造特征在于: 所述上框部件的立柱框部件侧的端部形成直线状,在该直线状部上具有位于门的外侧的美学设计部、以及位于所述美学设计部的车内侧并且比所述美学设计部短的内侧框架部分, 所述立柱框部件,在其上端部具有在门的厚度方向上重叠于所述上框部件的内侧框架部分的端部的重叠接触部,并且该重叠接触部与内侧框架部分在重叠的状态下接合。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大竹康仁,村田显之,大泽成信,吉原二郎,
申请(专利权)人:白木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