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加工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239965 阅读:14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复合加工机,包含有一电极、一供电装置、一 供应装置、一第一激光光波、一第二激光光波,以及一检测控制装置; 电极具有一沟道,供电装置具有二极性不同的导电部,其中一导电部 电性连接于电极,另一导电部电性连接于一工件;供应装置供应气体 或液体至电极的沟道内,第一激光光波与第二激光光波分别沿沟道射 至工件;检测控制装置则用以接收第二激光光波射至工件后而反射回 的光波;藉此,利用上述组成构件,本发明专利技术即可较为快速地加工出各 种不同形式的结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与复合加工机有关,特别是指一种具激光测距功能的复合 加工机。
技术介绍
一般的放电加工机是将电极接近浸入绝缘性液体的工件表面,当 两者之间发生短时间脉冲性放电时,随着放电的过程,电极与工件表 面都会被消耗,使工件形成出预定的结构形状。但是上述放电加工必须利用电极与工件于每一次的放电过程才能 进行,要加工较大的深度时,常需很长的时间才能完成,因此,亦有 一种改良式放电加工机,其是于放电加工的组成构件之外,再加上激 光加工设备,使放电加工与激光加工可同步移除工件材料,达到加快 加工速度的目的。然而,虽然前述改良式放电加工机的加工速度较快,但是在加工 过程中无法确认加工的深度或是距离,使得改良式放电加工机通常只 能加工出贯穿孔,而无法加工出其它不同形式的结构。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复合加工机,其具有激光测距的 功能,可较为快速地加工出各种不同形式的结构。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复合加工机,其具有激光测距的 功能,可进行尺寸较为精密的加工作业。为达成前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复合加工机,主要包含有一电 极、 一供电装置、 一供应装置、 一第一激光光波、 一第二激光光波,以及一检测控制装置;该电极具有一连结端、 一工作端,以及一贯穿 于该连结端与该工作端的沟道,该工作端朝向一工件;该供电装置具有二导电部,该二导电部的极性不同,其中一该导电部电性连接于该 电极,另一该导电部电性连接于该工件;该供应装置用以供应气体或液体至该电极的沟道内;该第一激光光波与该第二激光光波分别自该 电极的连结端沿该沟道朝该工作端射至该工件;该检测控制装置用以 接收该第二激光光波射至该工件后而反射回的光波;藉此,利用上述 的组成构件,即可较为快速地加工出各种不同形式的结构。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示意图2是本专利技术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应用状态图,主要显示进行盲孔 加工的状态;图3是本专利技术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另一应用状态图,主要显示进行 平面加工的状态;以及图4是本专利技术第二较佳实施例的示意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IO复合加工机20电极21连结端 22工作端23沟道25供电装置27导电部 30供应装置32连通件40第一激光光波42发射器50第二激光光波52发射器60检测控制装置70主轴72开口74机台76工件78盲孔80移动台90复合加工机91电极92供电装置93供应装置94第一激光光波95第二激光光波96检测控制装置97沟道98工件99绝缘层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兹配合图式举二较佳实施例,藉以对本专利技术的详细结构做进一步说明,其中各图式的简要说明如下 图1是本专利技术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应用状态图,主要显示进行盲孔 加工的状态;图3是本专利技术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另一应用状态图,主要显示进行 平面加工的状态;以及图4是本专利技术第二较佳实施例的示意图。请参阅图1所示,图1为本专利技术第一较佳实施例所提供的复合加 工机(10),主要用于放电加工,加工机(10)包含有一电极(20)、 一供电装置(25)、 一供应装置(30)、 一第一激光光波(40)、 一第 二激光光波(50),以及一检测控制装置(60)。该电极(20)为铜所制成的圆柱,电极(20)具有一连结端(21)、 一工作端(22),以及一贯穿于连结端(21)与工作端(22)的沟道 (23)。连结端(21)设置于加工机的一主轴(70),使沟道(23)与 主轴(70)的一开口 (72)相互连通,工作端(22)则朝向一设置于 一机台(74)的工件(76)。主轴(70)可带动电极(20)沿上下方向往复移动或是原地旋转。该供电装置(25)具有二导电部(27),其中一导电部(27)为 正极,另一导电部(27)为负极,二导电部(27)分别电性连接于电 极(20)与工件(76)。该供应装置(30)具有一连通件(32),连通件(32)内注有气 体或液体,连通件(32)设置于主轴(70),可使气体或液体经开口 (72)流至电极(20)的沟道(23)内。该第一激光光波(40)为高功率Nd:YAG激光或是二氧化碳激光, 第二激光光波(50)则为低功率激光。第一及第二激光光波(40、 50) 分别自发射器(42、 52)产生并投射入主轴(70)的开口 (72)后,再经过电极(20)的连结端(21)沿沟道(23)朝工作端(22)即可 射至工件(76)。第一激光光波(40)与第二激光光波(50)可同轴 或非同轴地射至工件(76)。该检测控制装置(60)设置于第二激光光波(50)的发射器(52)。 控制装置(60)用以接收第二激光光波(50)射至工件(76)后而反 射回的光波,并可利用该光波往返的时间或其它方式换算出距离。经由上述结构说明,请参阅图2所示,欲应用本专利技术进行加工时, 供电装置(25)所供应的正、负极电流将分别经由导电部(27)导通 至电极(20)与工件(76),供应装置(30)所输送的气体或液体沿 着电极(20)的沟道(23)流往工件(76)表面。若主轴(70)带动 电极(20)朝工件(76)移动至接近的位置时,电极(20)即可对工 件(76)进行放电,而于电极(20)进行放电时,第一激光光波(40) 亦同时打在工件(76)表面,藉由放电与第一激光光波(40)的双重 作用下,工件(76)表面即可较为快速地产生出相对应的圆形盲孔 (78)。当电极(20)与第一激光光波(40)对工件(76)进行加工时, 第二激光光波(50)亦同时射至工件(76)表面,而且第二激光光波 (50)打在工件(76)表面后的反射光波,会再经由电极(20)的沟 道(23)投射至检测控制装置(60),使检测控制装置(60)可将第 二激光光波(50)从射出至接收反射光的时间持续转换为距离,即可 测出盲孔(78)的加工深度。另外,如图3所示,若工件(76)设置于一移动台(80)时,电 极(20)与第一激光光波(40)即可进行平面式的铣削工作,而第二 激光光波(50)测量出加工的深度,就可进行多阶且具不同深度的加 工。因此,利用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第二激光光波(50)持续量测加工距 离,不论是盲孔或是穿孔加工,都能配合电极(20)所产生的放电与 第一激光光波(40)同时进行,不但加工尺寸较为精密,加工速度较 快,而且更可适用于加工出各种不同形式的结构,达成本专利技术的专利技术 目的。请再参阅图4所示,为本专利技术第二较佳实施例所提供的复合加工机(90),主要作为电解液加工。加工机(90)的主要组成构件概同 于第一较佳实施例,包含有一电极(91)、 一供电装置(92)、 一供应 装置(93)、 一第一激光光波(94)、 一第二激光光波(95),以及一 检测控制装置(96)。特点在于供应装置(93)是注入电解液于电极(91)的沟道(97)内,第一激光光波(94)与第二激光光波(95) 亦经由沟道(97)投射于工件(98)表面,而供电装置(92)连续提 供高安培低电压的电流,电流透过电解液流通于电极(91)与工件(98) 之间,进而溶解工件(98)材料。电极(91)外周可另设有一绝缘层(99),进而维持加工成形的质量。藉由上述构成,同样亦可使电解 液加工达成加工尺寸较为精密与加工速度较快等目的。权利要求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复合加工机,其特征在于,该复合加工机包含: 一电极,具有一连结端、一工作端,以及一贯穿于该连结端与该工作端的沟道,该工作端朝向一工件; 一供电装置,具有二导电部,该二导电部的极性不同,其中一该导电部电性连接于该电极,另一该导电部电性连接于该工件; 一供应装置,用以供应气体或液体至该电极的沟道内; 一第一激光光波与一第二激光光波,分别自该电极的连结端沿该沟道朝该工作端射至该工件;以及 一检测控制装置,用以接收该第二激光光波射至该工件后而反射回的光波。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佳黄培伦朱耕辉陈世敏
申请(专利权)人:东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