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发动机气缸盖罩及曲轴箱通风循环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4162314 阅读:24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出一种发动机气缸盖罩及曲轴箱通风循环系统,在气缸盖罩总集成有冲击式油气分离腔和旋风式油气分离腔,冲击式油气分离腔末端的出气通道直接连接旋风式油气分离腔上部侧壁的进气口,在旋风式油气分离腔的顶部设置出气口,底部一体成型有虹吸管式的回油结构,回油结构通至凸轮轴室。气缸盖罩的旋风式油气分离腔的出气口通过外部的连接管路连接调节阀,再接入进气歧管,进气歧管再连接发动机缸体;气缸盖罩的旋风式油气分离腔的虹吸管式回油结构伸至凸轮轴室,气缸盖罩和凸轮轴室通过发动机缸体内部的回油道与油底壳连通。本发明专利技术可以增加结构的紧凑性,降低气体流程无效压损,提高油气分离效果。

Engine cylinder head cover and crankcase ventilation circulation system

The invention provides an engine cylinder cover and a crankcase ventilation system in circulation, the cylinder head cover total integrated impact type oil-gas separating chamber and cyclone type gas oil separation chamber, air inlet and outlet channel impact type gas oil separation chamber at the end of the direct connection of the cyclone oil gas separation chamber side wall of the upper part, set out air at the top of the cyclone oil gas separation cavity, forming one of the bottom oil return structure Straw siphon type, oil return structure through the camshaft chamber. Cyclone type oil cylinder cover gas separation chamber through a connecting pipe outlet valve connecting the outside, and then access the intake manifold, intake manifold connected to engine cylinder; Hong Straw cyclone type oil gas separation chamber of a cylinder cover of the oil return structure extends to the camshaft, cylinder head cover and camshaft chamber through the oil return channel and oil pan is connected inside the engine cylinder. The invention can increase the compactness of the structure, reduce the ineffective pressure loss of the gas flow, and improve the separation effect of the oil and ga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内燃机的曲轴箱通风循环系统以及气缸盖罩技术,特别涉及一种发动 机气缸盖罩,以及包含该汽缸盖罩的曲轴箱通风循环系统。
技术介绍
参见图1,现有的发动机曲轴箱通风循环系统中,气缸盖罩7 —般都集成有冲击式 分离腔结构(即迷宫式油气分离结构),在气缸盖罩7外再通过外接管路14连接一级二次 分离的外置式的分离腔,如旋风式油气分离腔3,分离出来的油通过外接油路17引入油底 壳9,分离后的气体通过调压限流阀15接回发动机进气系统的进气歧管16。这种结构的缺点有1、油气分离结构一部分集成在汽缸盖罩内,一部分则设置的 气缸盖罩外,结构臃余;2、汽缸盖罩内外的油气分离结构需要通过较长的外接管路连接,气 体流程无效压损高,使油气分离效果难以保证。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发动机气缸盖罩以及包含该汽缸盖罩的曲轴箱通风循 环系统,以增加结构的紧凑性,降低气体流程无效压损,提高油气分离效果。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发动机气缸盖罩,其包括气缸盖罩本体和集成在气缸盖罩本体内的冲击式油 气分离腔;所述冲击式油气分离腔是在气缸盖罩本体内的长条形空腔中通过交错设置多级 挡板,并在空腔上焊接盖板而构成,在冲击式油气分离腔的底部有通往凸轮轴室的回油孔, 油气进口设置在冲击式油气分离腔的一端。进一步,在冲击式油气分离腔的另一端,即冲击 式油气分离腔的尾端位置集成有一个圆柱形的旋风式油气分离腔,所述旋风式油气分离腔 的下半部分腔体成型在气缸盖罩本体内,上半部分腔体成型在冲击式油气分离腔的盖板的 延伸部分上,两部分腔体焊接形成一个整体;冲击式油气分离腔末端的出气通道直接连接 旋风式油气分离腔上部侧壁的进气口 ;在所述旋风式油气分离腔的顶部设置有出气口,在 旋风式油气分离腔的最下端,即下半部分腔体底部还一体成型有虹吸管式的回油结构,回 油结构通至凸轮轴室。这种集成结构的气缸盖罩可以使用金属材料以传统的铸造工艺成型,更好地的采 用人造树脂,通过模具将所有的集成于起上的功能部分一起成型。一种包含上述气缸盖罩的发动机曲轴箱通风循环系统,其包括气缸盖罩、发动机 缸体、凸轮轴室,油底壳、调节阀、进气歧管以及连接管路。所述气缸盖罩的旋风式油气分离 腔的出气口通过外部的连接管路连接调节阀,再接入进气歧管,进气歧管再连接发动机缸 体;所述气缸盖罩的旋风式油气分离腔的虹吸管式回油结构伸至凸轮轴室,气缸盖罩和凸 轮轴室通过发动机缸体内部的回油道与油底壳连通。本专利技术提出的气缸盖罩将冲击式油气分离腔、旋风式油气分离腔、回油结构等各 部分合理地集合在一起,形成一整体结构,结构紧凑,利于装配,更能充分保证该系统功能3的可靠性。同时省去了机体外部冗长的通风管和回油管,可降低气体流程无效压损,提高油 气分离效果。附图说明图1是改进前的曲轴箱通风循环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提出的气缸盖罩本体部分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提出的盖板部分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改进后的曲轴箱通风循环系统的结构示意具体实施例方式参见图2和图3,本气缸盖罩采用人造树脂材料制成,其包括气缸盖罩本体1、盖板 13、冲击式油气分离腔2、旋风式油气分离腔3和回油结构4等。冲击式油气分离腔2集成 在气缸盖罩本体1内,其是通过在气缸盖罩本体1内的长条形空腔(该空腔是从气缸盖罩 表面形成的下凹空腔)内通过交错设置多级挡板,并在空腔上焊接盖板13而构成(即盖板 13焊接在气缸盖罩的表面上),即形成迷宫式结构,其进气口设置在冲击式油气分离腔2的 一端,在盖板13上有通往凸轮轴室的回油孔10。在冲击式油气分离腔2的另一端,即在冲 击式油气分离腔2的尾端位置集成有一个圆柱形的旋风式油气分离腔3,所述旋风式油气 分离腔3的下半部分腔体成型在气缸盖罩本体1内,上半部分腔体成型在冲击式油气分离 腔2的盖板13的延伸部分上,两部分腔体焊接形成一个整体,即构成旋风式油气分离腔3。 冲击式油气分离腔2末端的出气通道5直接连接旋风式油气分离腔3上部侧壁的进气口。 在所述旋风式油气分离腔3的顶部(即盖板13上)设置有出气管12,在旋风式油气分离腔 3的最下端,即下半部分腔体底部还一体成型有虹吸管式回油结构4,回油结构4通至凸轮 轴室6。将上述气缸盖罩应用在发动机曲轴箱通风循环系统中,系统的结构如图4所示, 系统包括气缸盖罩7、发动机缸体18、凸轮轴室6,油底壳9、调压限流阀15、进气歧管16以 及连接管路14,气缸盖罩7图2所示的气缸盖罩结构,该气缸盖罩7的旋风式油气分离腔3 的出气管12通过外部的连接管路14连接调压限流阀15,再接入进气歧管16,进气歧管16 再连接发动机缸体18 ;所述气缸盖罩7的旋风式油气分离腔3的虹吸管式回油结构4伸至 凸轮轴室6,气缸盖罩7和凸轮轴室6通过发动机缸体内部的回油道8与油底壳9连通。由图2、图3和图4可知,曲轴箱窜气以及燃气等的混和气通过气缸盖罩7 —端的 油气进口 11首先进入集成在气缸盖罩上的冲击式油气分离腔2,经过冲击式油气分离,分 离出来的机油等通过回油孔10直接回到凸轮轴室6。经过冲击式分离的油气在冲击式油气 分离腔2的尾端通过出气通道5被引到集成在气缸盖罩上的旋风式油气分离腔3内。旋风 式油气分离腔3分离后的气体通过出气管12排出,通过外接管路14、调压限流阀15接到发 动机进气系统的进气歧管16 ;而分离出来的机油等通过虹吸管式回油结构4直接回到凸轮 轴室6,再通过回油道8流到油底壳9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发动机气缸盖罩,其包括气缸盖罩本体(1)和集成在气缸盖罩本体(1)内的冲击式油气分离腔(2);  其特征在于:所述冲击式油气分离腔(2)是在气缸盖罩本体(1)内的长条形空腔内通过交错设置多级挡板,并在所述空腔上焊接盖板(13)而构成,在冲击式油气分离腔(2)底部有通往凸轮轴室的回油孔(10),油气进口(11)设置在冲击式油气分离腔(2)的一端;在冲击式油气分离腔(2)的另一端,即冲击式油气分离腔(2)的尾端位置集成有一个圆柱形的旋风式油气分离腔(3),所述旋风式油气分离腔(3)的下半部分腔体成型在气缸盖罩本体(1)内,上半部分腔体成型在冲击式油气分离腔(2)的盖板(13)的延伸部分上,两部分腔体焊接形成一个整体旋风式油气分离腔;冲击式油气分离腔(2)末端的出气通道(5)直接连接旋风式油气分离腔(3)侧壁的进气口;在所述旋风式油气分离腔(3)的顶部设置有出气管(12),在旋风式油气分离腔(3)的最下端,即下半部分腔体底部还向下一体成型有虹吸管式回油结构(4),回油结构(4)通至凸轮轴室(6)。

【技术特征摘要】
一种发动机气缸盖罩,其包括气缸盖罩本体(1)和集成在气缸盖罩本体(1)内的冲击式油气分离腔(2);其特征在于所述冲击式油气分离腔(2)是在气缸盖罩本体(1)内的长条形空腔内通过交错设置多级挡板,并在所述空腔上焊接盖板(13)而构成,在冲击式油气分离腔(2)底部有通往凸轮轴室的回油孔(10),油气进口(11)设置在冲击式油气分离腔(2)的一端;在冲击式油气分离腔(2)的另一端,即冲击式油气分离腔(2)的尾端位置集成有一个圆柱形的旋风式油气分离腔(3),所述旋风式油气分离腔(3)的下半部分腔体成型在气缸盖罩本体(1)内,上半部分腔体成型在冲击式油气分离腔(2)的盖板(13)的延伸部分上,两部分腔体焊接形成一个整体旋风式油气分离腔;冲击式油气分离腔(2)末端的出气通道(5)直接连接旋风式油气分离腔(3)侧壁的进气口;在所述旋风式油气分离腔(3)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祝勇成卫国梁文峰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85[中国|重庆]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