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身前部结构及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310273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7-29 00:1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车身前部结构及车辆,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车身前部结构,包括分设在左右两侧的前机舱纵梁,两侧前机舱纵梁后端的上部与前围下横梁连接,两侧前机舱纵梁后端的下部均连接有扭力盒;两侧扭力盒之间通过连接梁相连,且前围下横梁、连接梁,以及两侧的前机舱纵梁和扭力盒连接形成第一环形结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述的车身前部结构,使两侧的扭力盒通过连接梁相连,且前围下横梁、连接梁,以及两侧的前机舱纵梁和扭力盒连接形成第一环形结构,利于提升车身前部前围位置的刚度,以及其对碰撞力的传递及分散效果,进而提升车辆的安全性能及整车品质。整车品质。整车品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身前部结构及车辆


[0001]本技术涉及车辆
,特别涉及一种车身前部结构。同时,本技术还涉及一种设有该车身前部结构的车辆。

技术介绍

[0002]汽车车身壳体通常分为三段,即由前车身、中间车身和后车身三大部分及相关构件组成。其中,前车身也即车身前部结构通常由前保险杠、前翼子板、前围板以及前纵梁等构件构成。在车辆发生碰撞时,碰撞能量由车身前端部分吸收,并向车辆后方进行碰撞载荷的传递分散。
[0003]然而,受限于现有的车身前部结构,车身前部前围位置的刚度较差,且发生碰撞时,前围位置对碰撞力传递及分散效果较差,从而容易导致前围位置遭到破坏,不利于车辆的安全性及整车品质的提升。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有鉴于此,本技术旨在提出一种车身前部结构,以利于提升车身前部前围位置的刚度及对碰撞力的传递性能。
[0005]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0006]一种车身前部结构,包括分设在左右两侧的前机舱纵梁,两侧所述前机舱纵梁后端的上部与前围下横梁连接,两侧所述前机舱纵梁后端的下部均连接有扭力盒;
[0007]两侧所述扭力盒之间通过连接梁相连,且所述前围下横梁、所述连接梁,以及两侧的所述前机舱纵梁和所述扭力盒连接形成第一环形结构。
[0008]进一步的,两侧所述扭力盒均呈“人”字型,并具有连接在一起的外盒体和内盒体;各侧所述外盒体延伸至与同侧的门槛梁相连,各侧所述内盒体向中通道一侧延伸,且两侧所述内盒体通过所述连接梁连接。
[0009]进一步的,各所述扭力盒上分别设有加强筋,所述加强筋呈“人”字型,并具有沿所述外盒体延伸方向布置的外加强筋,以及沿所述内盒体延伸方向布置的内加强筋。
[0010]进一步的,所述连接梁的横截面呈“U”型,且所述连接梁的两端扣设在前围板上,并与所述前围板之间形成有腔体。
[0011]进一步的,所述前围下横梁的左右两端与两侧的A柱相连,且对应于所述前围下横梁的左右两端,在前围板朝向驾驶舱内的一侧分别设有加强梁,各侧所述加强梁连接在所述前围板和同侧的所述A柱之间。
[0012]进一步的,两侧所述A柱内分别设有对应于所述前围下横梁布置的加强支架。
[0013]进一步的,两侧所述前围下横梁和所述扭力盒之间分别设有A柱连接板,且各侧所述A柱连接板的一端与同侧所述前机舱纵梁的后端相连,各侧所述A柱连接板的另一端与同侧的所述A柱和所述门槛梁均相连。
[0014]进一步的,所述前围板上设有分设在中通道左右两侧的支撑结构,各所述支撑结
构均为向车头方向鼓出,且所述前围下横梁搭接在两侧所述支撑结构上。
[0015]进一步的,两侧所述前机舱纵梁的前端连接有前防撞梁总成;所述前防撞梁总成、所述连接梁,以及两侧的所述前机舱纵梁和所述扭力盒连接形成第二环形结构,和/或,所述前防撞梁总成、所述前围下横梁,以及两侧的所述前机舱纵梁连接形成第三环形结构。
[0016]相对于现有技术,本技术具有以下优势:
[0017]本技术所述的车身前部结构,通过使两侧扭力盒通过连接梁相连,且前围下横梁、连接梁,以及两侧的前机舱纵梁和扭力盒连接形成第一环形结构,可利用环形结构强度大的特点,提升车身前部前围位置的刚度,以及碰撞力传递性能,由此可提升整车安全性,提升整车品质。
[0018]此外,扭力盒呈“人”字型,可使得前机舱纵梁传递而来的碰撞力较为均匀地向左右两侧传递,且也能够使扭力盒的结构强度较高,不易变形,而能够提高扭力盒应用效果。并且,通过在扭力盒上设置随形布置的加强筋,有利于引导碰撞力在扭力盒中的传递,能够提升碰撞力传递效果。
[0019]其次,通过使连接梁与前围板围构形成腔体,可利用腔体结构强度大的特点,增加连接梁自身的结构强度,提升其连接可靠性。并且,通过在A柱内设有与前围下横梁对应布置的加强支架,能够增加A柱与前围下横梁连接位置的强度,有利于碰撞力向A柱位置传递。通过在前围下横梁和扭力盒之间设有A柱连接板,能够提高各侧前机舱纵梁、A柱、门槛梁以及扭力盒之间的连接可靠性,并可在各侧形成新的传力通道,有助于碰撞力向A柱及门槛梁位置传递。
[0020]另外,通过设置支撑结构,并使前围下横梁搭接在支撑结构上,可增加前围下横梁设置的稳定性。通过前防撞梁总成、连接梁,以及两侧的前机舱纵梁和扭力盒连接形成第二环形结构,或是通过前防撞梁总成、前围下横梁,以及两侧的前机舱纵梁连接形成第三环形结构,从而利用环形结构强度大的特点,更好地提升车身前部的刚度,提升整车安全性。
[0021]本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车辆,所述车辆的车身中设有如上所述的车身前部结构。
[0022]本技术所述的车辆通过设有如上所述的车身前部结构,利于通过前围下横梁、连接梁、前机舱纵梁及扭力盒在结构上的配合,提升车身前部前围位置的刚度,以及碰撞力传递性能,便于保证车辆的安全性能及整车品质。
附图说明
[0023]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0024]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车身前部结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5]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另一视角下的车身前部结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6]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车身前部结构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0027]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扭力盒的结构示意图;
[0028]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扭力盒及第一加强板的结构示意图;
[0029]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连接梁的结构示意图;
[0030]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前围板与A柱之间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0031]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前围下横梁及第二加强板的结构示意图;
[0032]图9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加强支架及A柱连接板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0033]图10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前围下横梁于前围板上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0034]图11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前防撞梁总成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0035]图12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前机舱纵梁的结构示意图。
[0036]附图标记说明:
[0037]1、前机舱纵梁;2、前防撞梁总成;3、扭力盒;4、连接梁;5、前围下横梁;6、前围板;7、第一加强板;8、加强梁;9、加强支架;10、A柱;11、A柱连接板;12、支撑结构;13、中通道;14、门槛梁;15、第二加强板;
[0038]101、纵梁内板;102、纵梁外板;103、第一连接板;
[0039]201、吸能盒;202、前防撞梁;203、第二连接板;204、第三连接板;205、连接管;
[0040]301、外盒体;3011、第一底板;3012、第一侧板;301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身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分设在左右两侧的前机舱纵梁(1),两侧所述前机舱纵梁(1)后端的上部与前围下横梁(5)连接,两侧所述前机舱纵梁(1)后端的下部均连接有扭力盒(3);两侧所述扭力盒(3)之间通过连接梁(4)相连,且所述前围下横梁(5)、所述连接梁(4),以及两侧的所述前机舱纵梁(1)和所述扭力盒(3)连接形成第一环形结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两侧所述扭力盒(3)均呈“人”字型,并具有连接在一起的外盒体(301)和内盒体(302);各侧所述外盒体(301)延伸至与同侧的门槛梁(14)相连,各侧所述内盒体(302)向中通道(13)一侧延伸,且两侧所述内盒体(302)通过所述连接梁(4)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各所述扭力盒(3)上分别设有加强筋,所述加强筋呈“人”字型,并具有沿所述外盒体(301)延伸方向布置的外加强筋(3013),以及沿所述内盒体(302)延伸方向布置的内加强筋(3023)。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梁(4)的横截面呈“U”型,且所述连接梁(4)的两端扣设在前围板(6)上,并与所述前围板(6)之间形成有腔体。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围下横梁(5)的左右两端与两侧的A柱(10)相连,且对应于所述前围下横梁(5)的左右两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书任陈强贺志杰张涛
申请(专利权)人: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