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舱纵梁和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112944 阅读: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7-07 22:4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机舱纵梁和车辆,机舱纵梁包括:纵梁外板、纵梁内板和至少两个支撑板,纵梁内板设置于纵梁外板内侧,至少两个支撑板设置于纵梁内板内,至少两个支撑板在前后方向上将纵梁外板和纵梁内板形成的空间分隔成至少三个子空间。通过在纵梁外板和纵梁内板之间设置至少两个支撑板,从而可以将纵梁外板和纵梁内板的内部空间进行分隔,进而形成至少三个子空间,这样设置可以优化和提升机舱纵梁的碰撞性能需求,以及提升机舱纵梁的整体结构强度。度。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机舱纵梁和车辆


[0001]本技术涉及车辆
,尤其是涉及一种机舱纵梁和车辆。

技术介绍

[0002]目前,车辆中的机舱前纵梁前段总成结构是由纵梁外板、纵梁内板、前副车架左前安装支撑板、左前纵梁内板前加强板和左前纵梁内板加强板构成的,这样设置导致该结构强度性能不足,当车辆发生正向碰撞时,从而出现前部溃缩吸能性差和纵梁自身结构强度弱等缺陷,进而造成纵梁前段总成整体传力性能差,还会严重影响车辆机舱前部碰撞安全性能,从而对机舱纵梁骨架总成造成严重损坏,进而影响车辆主、副驾驶安全。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机舱纵梁,该机舱纵梁可以优化以及提升机舱纵梁的碰撞性能需求。
[0004]本技术进一步地提出了一种车辆。
[0005]根据本技术的机舱纵梁,其特征在于,包括:纵梁外板、纵梁内板和至少两个支撑板,所述纵梁内板设置于所述纵梁外板内侧,至少两个所述支撑板设置于所述纵梁内板内,至少两个所述支撑板在前后方向上将所述纵梁外板和所述纵梁内板形成的空间分隔成至少三个子空间。
[0006]根据本技术的机舱纵梁,通过在纵梁外板和纵梁内板之间设置至少两个支撑板,从而可以将纵梁外板和纵梁内板的内部空间进行分隔,进而形成至少三个子空间,这样设置可以优化和提升机舱纵梁的碰撞性能需求,以及提升机舱纵梁的整体结构强度。
[0007]在本技术的一些示例中,至少两个所述支撑板包括: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所述第一支撑板设置于所述第二支撑板的前侧,所述第一支撑板和所述第二支撑板在前后方向上将所述纵梁外板和所述纵梁内板形成的空间分隔成第一子空间、第二子空间和第三子空间,所述第一子空间、所述第二子空间和所述第三子空间中的至少两个体积不同。
[0008]在本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一支撑板包括:内板和第一侧板,所述第一侧板连接于所述内板的前后两侧,所述内板与所述纵梁内板相连接,所述第一侧板的外端与所述纵梁外板相连接。
[0009]在本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二支撑板包括:外板和第二侧板,所述第二侧板连接于所述外板的前后两侧,所述外板与所述纵梁外板相连接,所述第二侧板的内端与所述纵梁内板相连接。
[0010]在本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一侧板上设置有第一翻边,所述第一翻边与所述纵梁内板的顶部相连接;所述第二侧板上设置有第二翻边和第三翻边,所述第二翻边与所述纵梁内板的顶部相连接,所述第三翻边与所述纵梁内板的底部相连接。
[0011]在本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机舱纵梁还包括:第一加强板和第二加强板,所述第
一加强板设置于所述纵梁内板上且至少在所述第二子空间内延伸,所述第二加强板设置于所述纵梁外板上且至少在所述第二子空间内延伸。
[0012]在本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二加强板的前端与所述第一支撑板的前端相平齐。
[0013]在本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机舱纵梁还包括:第三加强板和第四加强板,所述第三加强板至少设置于所述纵梁内板的顶部且位于所述第三子空间内,所述第四加强板至少设置于所述纵梁内板的底部且位于所述第三子空间内。
[0014]在本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机舱纵梁还包括: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设置于所述纵梁内板的前端顶部且设置有第四翻边,所述第二连接板设置于所述纵梁内板的前端底部且设置有第五翻边。
[0015]根据本技术的车辆,包括:以上所述的机舱纵梁。
[0016]本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技术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0017]本技术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0018]图1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机舱纵梁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2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机舱纵梁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0020]图3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机舱纵梁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0021]图4是第一支撑板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5是第二支撑板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6是第一连接板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7是第二连接板的结构示意图。
[0025]附图标记:
[0026]1、机舱纵梁;
[0027]2、纵梁外板;3、纵梁内板;4、支撑板;41、第一支撑板;42、第二支撑板;43、内板;44、第一侧板;45、外板;46、第二侧板;47、第一翻边;48、第二翻边;49、第三翻边;5、第一子空间;6、第二子空间;7、第三子空间;8、第一加强板;9、第二加强板;10、第三加强板;11、第四加强板;12、第一连接板;121、第四翻边;13、第二连接板;131、第五翻边。
具体实施方式
[0028]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
[0029]下面参考图1

图7描述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机舱纵梁1,该机舱纵梁1应用于车辆中。
[0030]如图1

图3所示,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机舱纵梁1包括:纵梁外板2、纵梁内板3和至少两个支撑板4,纵梁内板3设置于纵梁外板2内侧,至少两个支撑板4设置于纵梁内板3内,至少两个支撑板4在前后方向上将纵梁外板2和纵梁内板3形成的空间分隔成至少三个
子空间。
[0031]可以理解的是,纵梁外板2位于机舱纵梁1的外侧,纵梁内板3位于机舱纵梁1的内侧,从而可以使纵梁外板2和纵梁内板3之间相互连接形成腔体,至少两个支撑板4位于纵梁内板3内,而且至少两个支撑板4在前后方向上间隔设置,从而可以将腔体分隔成至少三个子空间,通过分隔出至少三个子空间的方式可以更好的提升机舱纵梁1前段碰撞性能需求,可以有利于机舱纵梁1进行溃缩吸能,从而可以对车辆驾乘人员起到更好的安全保护。
[0032]由此,通过在纵梁外板2和纵梁内板3之间设置至少两个支撑板4,从而可以将纵梁外板2和纵梁内板3的内部空间进行分隔,进而形成至少三个子空间,这样设置可以优化和提升机舱纵梁1的碰撞性能需求,以及提升机舱纵梁1的整体结构强度。
[0033]其中,如图2

图5所示,至少两个支撑板4包括:第一支撑板41和第二支撑板42,第一支撑板41设置于第二支撑板42的前侧,第一支撑板41和第二支撑板42在前后方向上将纵梁外板2和纵梁内板3形成的空间分隔成第一子空间5、第二子空间6和第三子空间7,第一子空间5、第二子空间6和第三子空间7中的至少两个体积不同。也就是说,第一支撑板41位于第二支撑板42的前侧,而且第一支撑板41和第二支撑板42间隔设置,从而可以将纵梁外板2和纵梁内板3形成的腔体空间在前后方向上分隔成三段,也就是形成了第一子空间5、第二子空间6和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机舱纵梁,其特征在于,包括:纵梁外板(2);纵梁内板(3),所述纵梁内板(3)设置于所述纵梁外板(2)内侧;至少两个支撑板(4),至少两个所述支撑板(4)设置于所述纵梁内板(3)内,至少两个所述支撑板(4)在前后方向上将所述纵梁外板(2)和所述纵梁内板(3)形成的空间分隔成至少三个子空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舱纵梁,其特征在于,至少两个所述支撑板(4)包括:第一支撑板(41)和第二支撑板(42),所述第一支撑板(41)设置于所述第二支撑板(42)的前侧,所述第一支撑板(41)和所述第二支撑板(42)在前后方向上将所述纵梁外板(2)和所述纵梁内板(3)形成的空间分隔成第一子空间(5)、第二子空间(6)和第三子空间(7),所述第一子空间(5)、所述第二子空间(6)和所述第三子空间(7)中的至少两个体积不同。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机舱纵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板(41)包括:内板(43)和第一侧板(44),所述第一侧板(44)连接于所述内板(43)的前后两侧,所述内板(43)与所述纵梁内板(3)相连接,所述第一侧板(44)的外端与所述纵梁外板(2)相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机舱纵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撑板(42)包括:外板(45)和第二侧板(46),所述第二侧板(46)连接于所述外板(45)的前后两侧,所述外板(45)与所述纵梁外板(2)相连接,所述第二侧板(46)的内端与所述纵梁内板(3)相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机舱纵梁,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姜涛王美玲史红乐冯娟
申请(专利权)人: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