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车辆的车身组件及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146504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7-08 10:04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用于车辆的车身组件及车辆,所述车身组件包括:车身本体;纵梁,所述纵梁与所述车身本体连接,所述纵梁的一端形成有第一连接部;轮罩,所述轮罩与所述车身本体连接,所述轮罩的一端形成有第二连接部;连接盒,所述连接盒内形成有吸能腔,所述连接盒分别与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连接。根据本申请的用于车辆的车身组件,该车身组件能够在车辆正碰或者侧正碰时,减少对乘客的伤害,提高车辆的安全性能。提高车辆的安全性能。提高车辆的安全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用于车辆的车身组件及车辆


[0001]本申请涉及车辆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车辆的车身组件及车辆。

技术介绍

[0002]相关技术中,车辆在侧正面碰撞过程中,碰撞产生的冲击力仅通过前轮罩侧加强梁传递,无法通过车身的前纵梁对冲击力进行分担以及能量的吸收,导致车辆的前挡板在正面碰撞过程中侵入量过大,使乘员舱变形量增加,对乘客的伤害增大。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申请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申请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用于车辆的车身组件,该车身组件能够在车辆正碰或者侧正碰时,减少对乘客的伤害,提高车辆的安全性能。
[0004]本申请还提出一种具有上述车身组件的车辆。
[0005]根据本申请的用于车辆的车身组件,车身组件包括:车身本体;纵梁,所述纵梁与所述车身本体连接,所述纵梁的一端形成有第一连接部;轮罩,所述轮罩与所述车身本体连接,所述轮罩的一端形成有第二连接部;连接盒,所述连接盒内形成有吸能腔,所述连接盒分别与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连接。
[0006]根据本申请的用于车辆的车身组件,该车身组件上设置有连接盒,连接盒分别与纵梁和轮罩连接,当车辆发生正碰或者侧正碰时,连接盒可以在吸收部分碰撞产生的能量的同时,将能量分别传递至纵梁和轮罩,从而有效地分散碰撞产生的能量,进一步降低乘员舱的变形量,减少车辆在正碰或者侧正碰时对乘客的伤害,提高车辆的安全性能。
[0007]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上分别形成有第一安装槽和第二安装槽,所述连接盒在延伸方向上的两端分别收容于所述第一安装槽与所述第二安装槽内。
[0008]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安装槽与所述第二安装槽朝向彼此敞开。
[0009]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安装槽的深度与所述第二安装槽的深度在朝向彼此的方向上逐渐减小。
[0010]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部包括: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在高度方向上间隔设置且分别设置于所述纵梁朝向所述轮罩的表面;斜板,所述斜板连接与所述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之间且与所述纵梁朝向所述轮罩的表面连接,所述斜板构造为在远离所述纵梁的方向上朝向前方倾斜设置,所述斜板与所述第一侧板、所述第二侧板和所述纵梁之间限定出所述第一安装槽。
[0011]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斜板上形成有第一加强筋。
[0012]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连接盒包括:底板部;侧板部,侧板部设置于所述底板部的至少部分外周,所述侧板部与所述底板部之间限定出所述吸能腔,所述侧板部与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固定连接。
[0013]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连接盒还包括:翻边部,所述翻边部设置于所述侧板部背离所述底板部的边缘,所述翻边部上形成有朝向车辆前侧的连接面,所述连接面适于与车辆的防撞梁连接。
[0014]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翻边部包括:第一翻边和第二翻边,所述第一翻边和所述第二翻边设置于所述连接盒背离彼此的两侧,所述第一翻边和所述第二翻边的前侧表面分别形成有连接面,所述第一翻边的连接面上形成有多个第一连接柱,所述第一连接柱与所述防撞梁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翻边的连接面上形成有多个第二连接柱,所述第二连接柱与所述防撞梁固定连接。
[0015]下面简单描述根据本申请的车辆。
[0016]根据本申请的车辆设置有上述实施例的车身组件,由于本申请的车辆设置有上述实施例的车身组件,因此,该车辆的车身组件在正碰或者侧正碰时能够有效地分散碰撞产生的能量,进一步降低乘员舱的变形量,减少车辆在正碰或者侧正碰时对乘客的伤害,提高车辆的安全性能。
[0017]本申请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申请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0018]本申请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0019]图1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车身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2是图1中车身组件的爆炸示意图;
[0021]图3是图1中纵梁、轮罩和连接盒的装配示意图。
[0022]附图标记:
[0023]100、车身组件;110、车身本体;120、纵梁;121、第一连接部;1211、第一侧板;1212、第二侧板;1213、斜板;1214、第一加强筋;122、第一安装槽;130、轮罩;131、第二连接部;132、第二安装槽;140、连接盒;141、吸能腔;142、底板部;143、侧板部;144、翻边部;1441、第一翻边;1442、第二翻边;1443、第一连接柱;1444、第二连接柱;145、第二加强筋;146、减重孔。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下面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申请,而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0025]下面参考图1

图3描述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车身组件100,车身组件100包括车身本体110、纵梁120、轮罩130和连接盒140,纵梁120与车身本体110连接,纵梁120的一端形成有第一连接部121,轮罩130与车身本体110连接,轮罩130的一端形成有第二连接部131,连接盒140内形成有吸能腔141,连接盒140分别与第一连接部121和第二连接部131连接。
[0026]相关技术中,车辆在侧正面碰撞过程中,碰撞产生的冲击力仅通过前轮罩侧加强
梁传递,无法通过车身的前纵梁对冲击力进行分担以及能量的吸收,导致车辆的前挡板在正面碰撞过程中侵入量过大,使乘员舱变形量增加,对乘客的伤害增大。
[0027]具体而言,如图1和图2所示,纵梁120和轮罩130分别与车身本体110连接,其中,纵梁120和轮罩130与车身本体110之间可以采用焊接的方式固定连接以提高纵梁120和轮罩130与车身本体110之间的结构强度,纵梁120和轮罩130能够分别在车辆的行进方向延伸,并且纵梁120和轮罩130可以分别与连接盒140连接,从而形成完整的传力结构。
[0028]进一步地,纵梁120的一端可以形成有第一连接部121,纵梁120的另一端可以与车身本体110连接,轮罩130的一端可以形成有第二连接部131,轮罩130的另一端可以与车身本体110连接,连接盒140可以分别与第一连接部121和第二连接部131来接,可选地,连接盒140与第一连接部121之间通过螺栓和螺纹形成可拆卸连接,或者连接盒140与第一连接部121之间通过卡接、插接而形成可拆卸连接,再或者连接盒140与第一连接部121之间的接触面直接焊接连接。同样地,连接盒140与第二连接部131之间通过螺栓和螺纹形成可拆卸连接,或者连接盒140与第二连接部131之间通过卡接、插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车辆的车身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车身本体;纵梁,所述纵梁与所述车身本体连接,所述纵梁的一端形成有第一连接部;轮罩,所述轮罩与所述车身本体连接,所述轮罩的一端形成有第二连接部;连接盒,所述连接盒内形成有吸能腔,所述连接盒分别与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车辆的车身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上分别形成有第一安装槽和第二安装槽,所述连接盒在延伸方向上的两端分别收容于所述第一安装槽与所述第二安装槽内。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车辆的车身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槽与所述第二安装槽朝向彼此敞开。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车辆的车身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槽的深度与所述第二安装槽的深度在朝向彼此的方向上逐渐减小。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车辆的车身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包括: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在高度方向上间隔设置且分别设置于所述纵梁朝向所述轮罩的表面;斜板,所述斜板连接与所述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之间且与所述纵梁朝向所述轮罩的表面连接,所述斜板构造为在远离所述纵梁的方向上朝向前方倾斜设置,所述斜板与所述第一侧板、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孝勤常信平徐可李程
申请(专利权)人: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