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直组式热传递散热装置制法,该方法包括:一鳍片结合步骤,提供多数具上、下结合孔的第一散热鳍片,以及多数具上结合孔与下置槽的第二散热鳍片,利用所设的扣件扣集形成间距排列并具有一内凹开放区的鳍片组;一热管结合步骤,将至少一热导管穿置上述鳍片组的上、下结合孔及开放区;接着,一紧迫结合步骤,利用一冲模装置暨其多数冲压件配合冲压技术,对各散热鳍片与热导管对应的预设紧结位置施以冲压强力,以形成预设紧结位置及热导管的变形迫紧结合一体;完成具开放区由热导管以直接热接合电子组件热传递散热的散热装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关于一种直组式热传递散热装置制法,尤指一种透过组件紧 结技术以结合制作具开放区,外露部分热导管直接热接合于电子组件, 以形成热能传递配置的散热装置制作方法,能够改善组件紧结性、热传 递效率及降低成本。
技术介绍
已知,目前所应用于电子组件的散热装置,尤其是要求较佳散热效率的散热装置1,都是透过热导管11与散热鳍片12组成,再透过热导管 11延伸一端所结合的导热底座13与电子组件2形成面积式热接合,以快 速传递电子组件2产生的热能,经由热导管11传递至多数散热鳍片12 作大面积的热发散,换言之,热导管11与导热底座13的结合设计与密 合度等,都将直接反应与电子组件2间的热源传递效率,当然其制作及 组件成本较高。又,如图1A所示,为台湾专利公报第M268112号的《包含有热导 管的散热装置的冲压紧结构造》新型专利案,此专利案所诉求的重点是 在底座14的顶面具有至少一凹沟15,异于凹沟15的轴向成型多道凹槽 16,热导管17预置于凹沟15中,以及散热器的鳍片18对应插入凹槽16, 同时压掣热导管17定位于底座14上,藉成型模具冲压鳍片18两侧的底 座14表面,令其受压产生外扩形变,使鳍片18得与底座14铆合,且将 热导管17紧结定位于鳍片18和底座14间。但上述的专利案仍需透过底座与电子组件热结合,换言之,仍具有 热导管与底座间的紧结密合度及热传递效率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解决上述传统缺失,本专利技术散热装置及其 组件间的紧结方法重新设计,搭配简单的治具架构、施压技术及组件紧 结,以形成免导热底座结合,而直接由制成的散热装置一开放区外露的 导热管与电子组件直接热结合传递热能发散,对散热装置的组件紧结方 法及其制成品,改善组件紧结性、热传递效率及降低成本,以提供使用 者更低廉但高传热效率与紧迫结合的实用散热装置。为达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直组式热传递散热装置制法,该方法步骤 包括 一鳍片结合步骤,提供多数具上、下结合孔的第一散热鳍片,以 及多数具上结合孔与下置槽的第二散热鳍片,利用所设的扣件扣集形成 间距排列并具有一内凹开放区的鳍片组; 一热管结合步骤,将至少一热 导管穿置于上述鳍片组的上、下结合孔及下置槽而部分外露于开放区; 接着, 一紧迫结合步骤,利用一冲模装置暨其多数冲压件配合冲压技术, 对各散热鳍片与热导管对应的预设紧结位置施以冲压强力,以形成预设 紧结位置及热导管的变形迫紧结合一体;完成具开放区由热导管以直接 热接合电子组件热传递散热的散热装置制成品。本专利技术可直接应用该开放区所外露的热导管直接热接合于电子组件 以高效率传递热能至鳍片组发散,以改善与导热底座的热紧结性与热传 递效率问题,也可降低组装及组件成本。请参阅以下有关本专利技术较佳实施例的详细说明及其附图,将可进一 步了解本专利技术的
技术实现思路
及其目的功效;有关该实施例的附图。附图说明图1为习知散热装置的紧结组成制成品示意图。图1A为另一习知散热装置的组合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方法步骤一暨紧结前组件分解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方法与紧迫治具于紧结施作前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方法的热导管与鳍片组紧结前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方法与紧迫治具于紧结施作后的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方法的热导管与鳍片组紧结后的示意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方法紧结制作后的制成品示意图。图7A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方法紧结制作后的制成品和热源贴合示意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方法紧结制作后的另一制成品实施例示意图。主要组件符号说明 一、习知部分散热装置-----------1电子组件-----------2热导管------------11散热鳍片-----------12导热底座-----------13底座-------------14凹沟-------------15凹槽-------------16热导管------------17鳍片-------------18二、本专利技术部分第一散热鳍片---------3第二散热鳍片---------4鳍片组------------5热导管------------6紧迫治具-----------7电子组件-----------8扣件-------------30、 40上结合孔-----------31、 41下结合孔-----------32穿槽-------------33、 43紧结单元-----------34、 44下置槽------------42开放区------------50突延弯折部----------61上冲压件-----------71下冲压件-----------72环突壁------------311、 321、 411缺口-------------312、 412压片-------------341、 342、 441、 442弧突壁------------421压部-------------711模突部------------721压突部------------722 具体实施例方式兹有关本专利技术的
技术实现思路
及详细说明,现配合图式说明如下-请参阅图2至7所示,为本专利技术的直组式热传递散热装置制法一实施例的制程步骤及其制成品示意图,如图所示本专利技术的直组式热传递 散热装置制法,其步骤至少包括 步骤一的鳍片结合步骤提供多数第一散热鳍片3,表面镜射成型至少一上、下结合孔31、32及连通于上结合孔31的穿槽33,穿槽33与上结合孔31间设有紧结 单元34;上述的上、下结合孔31、 32于其一端面更包括设有环突壁311、 321, 以增加与热导管6的紧结面积与紧密性,上结合孔31的环突壁311更设 有一缺口 312与穿槽33对应,另,前述的紧结单元34是由第一散热鳍 片3表面成型的二个独立、对应的压片341、 342所构成;提供多数第二散热鳍片4,表面镜射成型至少一上结合孔41、下置 槽42及连通于上结合孔41的穿槽43,穿槽43与上结合孔41间设有紧 结单元44;上述的上结合孔41于其一端面更包括设有环突壁411,以增加与热 导管6的紧结面积与紧密性,环突壁411更设有一缺口 412与穿槽43对 应;下置槽42较佳是一半圆形、圆弧或弧形凹部,于其一端设有弧突壁 421以增加与热导管6的接触面积;另外,前述的紧结单元44是由第二 散热鳍片4表面成型的二个独立、对应的压片441、 442所构成;将上述多数第一及第二散热鳍片3、 4利用其于侧端成型的扣件30、 40扣集形成间距排列,并具有一内凹开放区50的鳍片组5;前述的开放区50较佳是利用多数第二散热鳍片4结合,而配置于多数第一散热鳍片3结合的中间位置,如图7所示,当然并不因此对本发 明制作方法形成限制;步骤二的热管结合步骤将至少一热导管6穿置于上述鳍片组5的上、下结合孔31、 41、 32 及下置槽42,换言之,该导热管6的一端与第二散热鳍片4是部分靠置 于下置槽42而部分外露于上述的开放区50,如图3所示;步骤三的紧迫治具配置提供一紧迫治具7,至少包含一上、下二冲压件71、 72,如图3所 示,其中该上冲压件71具有至少一可通过上述穿槽33、 43的压部711, 以对应紧结单元44及热导管6冲压紧结一起,下冲压件72则具有一模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直组式热传递散热装置制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步骤包括:一鳍片结合步骤:提供多数第一散热鳍片,表面设至少一上、下结合孔及连通于上结合孔的穿槽,穿槽与上结合孔间设有紧结单元;提供多数第二散热鳍片,表面设至少一上结合孔 、下置槽及连通于上结合孔的穿槽,穿槽与上结合孔间设有紧结单元;将上述多数第一及第二散热鳍片扣集形成间距排列,并由下置槽形成内凹开放区的鳍片组;一热管结合步骤:将至少一热导管穿组于上述鳍片组的每一上、下结合孔及下置槽, 形成部分热导管外露于上述开放区;一紧迫结合步骤:利用紧迫治具及冲压制程迫使紧迫紧结单元及热导管产生同步变形紧结一体;完成具开放区,由外露的热导管直接热接合电子组件热传递散热的散热装置制成品。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世明,
申请(专利权)人:陈世明,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