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式制动助力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6616318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2-15 00:22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机电式制动助力装置。在机电式制动装置中,将为了通过反作用力将输入杆维持为直立的状态而在所述输入杆的外周部安装的弹簧排除,从而避免设计上的限制和装置自身的大型化。具有输入杆(20)和施力构件(30),输入杆(20)与汽车的制动踏板(BP)连结,施力构件(30)与所述输入杆(20)同轴地配置,用于通过反作用力在轴向上对所述输入杆(20)施力从而将输入杆(20)保持为规定姿势,所述施力构件(30)配置在所述输入杆(20)的内部。(30)配置在所述输入杆(20)的内部。(30)配置在所述输入杆(20)的内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机电式制动助力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在汽车中用于放大踩下制动踏板时的踏力的机电式制动助力装置。

技术介绍

[0002]以往,公知有一种为了辅助汽车的制动操作而放大踩下制动踏板时的踏力的制动助力装置,一般使用例如像日本特开昭54

90459号公报(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专利技术那样利用了发动机(engine)的负压的真空式制动助力装置。
[0003]可是近年来,世界各国的碳中和的动态变得活跃,为了实现摆脱化石燃料的目标,向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等不具备发动机作为动力源的汽车的转变成为今后的汽车行业的重要课题。
[0004]这样一来,作为以往的搭载有发动机的车辆与电动汽车那样的未搭载发动机的车辆之间的区别点之一,由于不具有发动机,所以不会产生以往的系统中使用的发动机的负压(进气管负压),因此,会产生使用负压的各部件变得无法使用的问题。
[0005]因此,需要一种代替真空式制动助力装置且能够得到在自动制动中也能使用的高制动力的制动助力装置,例如,公知有像日本特开2018

199448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再表2018/097278号公报(专利文献3)中记载的专利技术那样的具有马达(motor)作为动力源的机电式的制动助力装置。
[0006]根据这些以往的机电式制动助力装置,即使是不具有发动机的车,通过使用以电力驱动的马达,也能够放大踩下制动踏板时的踏力。
[0007]其中,在将制动踏板和制动助力装置连接时,通常,制动踏板为进行圆周运动的悬挂式,因此,使用输入杆和控制杆,所述输入杆以自由旋转且在规定的角度范围内自由摇动的方式通过嵌入或铆接而相对于所述控制杆被固定。
[0008]此外,为了防止所述输入杆因自重而倾倒、或在所述输入杆与所述控制杆之间产生间隙而产生异响或动作的紊乱,例如像所述专利文献2、所述专利文献3以及日本特开2016

22744号公报(专利文献4)中记载的那样,其结构一般为在所述输入杆的外周部设置弹簧,通过该弹簧的反作用力,将所述输入杆维持为相对于制动踏板直立的状态。
[0009]若基于附图进行详细说明,则现有例的机电式制动助力装置2的结构如图8所示,具有输入杆20、控制杆40以及圆锥弹簧35,该输入杆20在一端侧具有连接孔21,在另一端侧具有制动踏板连接件23,该制动踏板连接件23用于在周向上自由旋转地与制动踏板BP连接,该控制杆40随着所述输入杆20的进退而在轴向上进行直线运动,该圆锥弹簧35安装在所述输入杆20的外周,以收缩了规定量的状态被固定零件36固定;所述输入杆20和所述控制杆40以将所述控制杆40的球头螺栓41插入所述输入杆20的连接孔21的状态被铆接连接,由此,通过所述圆锥弹簧35的反作用力将所述输入杆20维持为直立的状态。
[0010]但是,如所述各专利文献中记载的现有专利技术、所述图8所示的现有例那样,当在输入杆20的外周部设置有弹簧的情况下,在与所述输入杆20周围的弹簧干涉的范围内无法进
行部件的配置,因此,存在导致设计上的限制、装置自身的大型化的问题。
[0011]现有技术文献
[0012]专利文献
[0013]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昭54

90459号公报
[0014]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8

199448号公报
[0015]专利文献3:日本再表2018/097278号公报
[0016]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16

22744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0017]专利技术要解决的问题
[0018]本专利技术的课题在于,在所述现有专利技术、现有例中,将为了通过反作用力将输入杆维持为直立的状态而在所述输入杆的外周部安装的弹簧排除,避免设计上的限制和装置自身的大型化。
[0019]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0020]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完成的本专利技术的机电式制动助力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输入杆,与汽车的制动踏板连结,以及施力构件,与所述输入杆同轴地配置,用于通过反作用力在轴向上对所述输入杆施力从而将所述输入杆保持为规定姿势,
[0021]所述施力构件配置在所述输入杆的内部。
[0022]根据本专利技术,不需要安装在所述输入杆的外周部的弹簧,能够有效地充分利用周围的空间,能够避免设计上的限制以及装置自身的大型化。
[0023]另外,在所述机电式制动助力装置中,
[0024]所述施力构件包括螺旋弹簧和保持器,
[0025]所述机电式制动助力装置具有控制杆,所述控制杆与所述输入杆联动,随着制动踏板的操作而在轴向上直线运动,且在一端设置有球头螺栓,
[0026]所述输入杆在一端连续地形成有连接孔和弹簧保持孔,所述连接孔在所述输入杆的轴向上延伸,所述弹簧保持孔在所述轴向上延伸且直径比所述连接孔小,并且所述保持器以使研钵状的承受面朝向外侧的状态配置在所述连接孔中,在所述弹簧保持孔与所述保持器之间配置有所述螺旋弹簧,
[0027]所述输入杆和所述控制杆在所述控制杆的球头螺栓插入所述输入杆的连接孔且所述保持器的承受面与所述球头螺栓接触的状态下被铆接连接,在该情况下,通过将端部铆接的连接孔、保持器以及球头螺栓的组合所构成的球接头机构,能够以简单的结构实现可靠的动作。
[0028]而且,当在所述控制杆的球头螺栓安装有用于位置检测的磁铁的情况下,能够充分利用所述输入杆的外周部的空间,能够进行输入杆、控制杆的位置检测。
[0029]本专利技术的所述机电式制动助力装置优选具有:
[0030]输入杆,与制动踏板连结,
[0031]控制杆,与所述输入杆联动并随着制动踏板的操作而在轴向上直线运动,
[0032]传感器部,检测所述控制杆的位移,
[0033]马达部,根据所述控制杆的位移而工作,
[0034]控制部,利用从所述传感器部得到的信息驱动所述马达部,
[0035]旋转直动变换部,配置在所述控制杆的外周,包括轴构件和旋转构件,将与所述马达部联动的所述旋转构件的旋转运动变换为所述轴构件的直线运动,
[0036]支架,限制所述轴构件的轴旋转且在轴向上联动地移动,
[0037]复位弹簧,用于对所述支架施力从而使所述支架在移动后返回到原来的位置,以及
[0038]主缸,与所述控制杆以及所述轴构件的前端侧连接,通过所述控制杆或者所述轴构件的直线运动而动作。
[0039]此外,在所述输入杆、所述控制杆、所述马达部、所述旋转直动变换部、所述支架以及所述主缸全部同轴地配置的情况下,由于作为整体能够紧凑地构成,所以特别优选。
[0040]专利技术的效果
[0041]根据本专利技术,能够将安装在输入杆的外周部的弹簧排除,避免设计上的限制和装置自身的大型化,还能够充分利用输入杆的外周部的空间。
附图说明
[0042]图1是示出本专利技术的机电式制动助力装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机电式制动助力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输入杆,与制动踏板连结,以及施力构件,与所述输入杆同轴地配置,用于通过反作用力在轴向上对所述输入杆施力从而将所述输入杆保持为规定姿势;所述施力构件配置在所述输入杆的内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电式制动助力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施力构件包括螺旋弹簧和保持器,所述机电式制动助力装置具有控制杆,所述控制杆与所述输入杆联动,随着制动踏板的操作而在轴向上直线运动,且在一端设置有球头螺栓,所述输入杆在一端连续地形成有连接孔和弹簧保持孔,所述连接孔在所述输入杆的轴向上延伸,所述弹簧保持孔在所述轴向上延伸且直径比所述连接孔小,并且所述保持器以使研钵状的承受面朝向外侧的状态配置在所述连接孔中,在所述弹簧保持孔与所述保持器之间配置有所述螺旋弹簧,所述输入杆和所述控制杆在所述控制杆的球头螺栓插入所述输入杆的连接孔且所述保持器的承受面与所述球头螺栓接触的状态下被铆接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机电式制动助力装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木村和树末永直也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日气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