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地铁车辆风道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089540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01 16:45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地铁车辆风道结构,包括风道体,在所述风道体上设置有入风口和出风口,所述出风口分布在其中一个风道壁板上,在所述风道体内安装有一沿出风口布置方向设置的V形隔板,所述隔板朝向开有所述出风口的风道壁板方向折弯,所述隔板将风道体分配成第一风腔和第二风腔,所述出风口与第二风腔连通,所述隔板的前端将由入风口进入的空气分流至第一风腔和第二风腔内,所述隔板的后端具有将第一风腔内的空气回流至第二风腔的回流结构。本发明专利技术充分利用了变截面风道和静压风道对气流分布均匀性的优势,使得长距离送风过程中,在不增加风道能量损耗的前提下,大幅提高了各出风口风量分配的均匀性。风量分配的均匀性。风量分配的均匀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地铁车辆风道结构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地铁车辆设备制造
,特别涉及一种用于向车厢内送风的地铁车辆风道结构。

技术介绍

[0002]在地铁车辆上安装的空调系统,包括空调机组、送风风道等,空调机组一般在每节车厢安装一台或两台,空调机组一般安装在车厢的顶部,空调机组的送风口通过送风风道向车厢内送风,送风风道一般沿车厢的长度方向通长设置,在送风风道上开设有用于向车厢内送风的出风口。
[0003]送风风道的长度一般会达到5

10米,如果不采用特殊结构,空调机组内安装的通风机送出的风量会聚集在风道的末端送出,而风道前端则无风送出。目前各轨道车辆的厂家基本采用带有静压腔或者变截面风道解决此问题。静压腔风道在多年的实际应用中已被验证对风量分配均匀性改善并没有明显的效果,通常需要在风道中设置挡风板才能达到效果,挡风板设置的位置往往也通过经验或者试验现场测定,会极大增加风道内的能量损耗,导致风机的压头增高。而对于现有的变截面风道结构,通过计算机仿真及试验得知,其对风量分配均匀性稍优于静压腔风道,但是距理想状态仍然差距较大,究其原因还是在于其理论依据中存在错误点。
[0004]因此,如何保证长距离送风过程中,在不增加风道能量损耗的前提下,可以提高各出风口风量分配的均匀性,是目前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主要目的在于解决上述问题和不足,提供一种可保证长距离送风过程中,在不增加风道能量损耗的前提下,提高各出风口风量分配均匀性的地铁车辆风道结构。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
[0007]一种地铁车辆风道结构,包括风道体,在所述风道体上设置有入风口和出风口,所述出风口分布在其中一个风道壁板上,在所述风道体内安装有一沿送风方向设置的V形隔板,所述隔板朝向开有所述出风口的风道壁板方向折弯,所述隔板将风道体分配成第一风腔和第二风腔,所述出风口与第二风腔连通,所述隔板的前端将由入风口进入的空气分流至第一风腔和第二风腔内,所述隔板的后端具有将第一风腔内的空气回流至第二风腔的回流结构。
[0008]进一步,所述回流结构包括在所述隔板的末端与风道体末端之间留有供空气回流的回流间隙,和/或,在所述隔板的后端设置有开孔区域,在所述开孔区域内开设有若干个通孔,所述通孔将第一风腔与第二风腔连通。
[0009]进一步,所述隔板由前端部至折弯处的前半段所覆盖的出风口数量大于由折弯处至末端的后半段所覆盖的出风口数量,所述第一风腔入口端面的面积小于第二风腔入口端面的面积。
[0010]进一步,所述隔板前半段在风道壁板上的投影长度与后半段在风道壁板上的投影长度的比值为6:4。
[0011]进一步,所述第一风腔入口端面的面积占风道体入风口总面积的30%

40%,第二风腔入口端面的面积占风道体入风口总面积的60%

70%。
[0012]进一步,所述第一风腔末端端面的面积与第二风腔末端端面的面积相同。
[0013]进一步,所述隔板由折弯处至末端的后半段区域均为所述开孔区域。
[0014]进一步,在所述开孔区域内沿隔板的长度方向划分为两个区域,分别为靠近折弯处的第一区域和靠近末端的第二区域,所述第一区域的开孔率小于第二区域的开孔率。
[0015]进一步,所述第一区域的长度大于第二区域的长度。
[0016]进一步,所述第一区域的开孔率为10%

15%,第二区域的开孔率为20%

25%。
[0017]综上内容,本专利技术所述的一种地铁车辆风道结构,通过在风道体内安装沿出风口布置方向通长设置的V形隔板,使风道体的内腔分成了前半段的变截面区域和后半段的静压区域,充分利用了变截面风道和静压风道对气流分布均匀性的优势,使得长距离送风过程中,在不增加风道能量损耗的前提下,大幅提高了各出风口风量分配的均匀性。
附图说明
[0018]附图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部分,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的理解,本专利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但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不当限定。显然,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附图。
[0019]图1是本专利技术风道结构示意图;
[0020]图2是图1断面结构示意图;
[0021]图3是本专利技术隔板的结构示意图。
[0022]如图1至图3所示,风道体1,入风口2,出风口3,隔板4,前半段4a,后半段4b,第一风腔5,第二风腔6,回流间隙7,开孔区域8,第一区域8a,第二区域8b,通孔9。
[0023]需要说明的是,这些附图和文字描述并不旨在以任何方式限制本专利技术的构思范围,而是通过参考特定实施例为本领域技术人员说明本专利技术的概念。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为使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但不用来限制本专利技术的范围。
[0025]如图1和图2所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地铁车辆风道结构,安装在空调机组的送风口(图中未示出)处,该风道结构为车厢内的送风风道,用于向车厢内送风。送风风道可以安装在车厢顶部的中央区域,或侧顶区域。
[0026]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地铁车辆风道结构包括风道体1,风道体1整体呈长方体的结构,在风道体1上设置有入风口2和出风口3,本实施例中,入风口2设置在风道体1的一端端部,通过安装法兰与空调机组的送风口连接。出风口3设置为多个,分布在风道体1的其中一个风道壁板上,根据车厢内的送风需求,多个出风口3沿风道体1的长度方向(即车厢的长度方
向)均匀分布,对于安装在车顶的送风风道,多个出风口3均匀开设在风道体1的底壁板上。
[0027]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在风道体1内安装有一沿送风方向(即风道体1的长度方向)设置的V形隔板4,隔板4朝向风道体1的底壁板(即开设有出风口3的风道壁板)方向折弯,隔板4的两侧边(指隔板4宽度方向的两侧)与风道体1的两侧板的内表面之间铆接。隔板4用于将空调机组的通风机送入的风量按照一定的比例分割开来,同时隔板4对风道体1也起着一定的支撑作用。
[0028]隔板4将风道体1内的空间分隔成第一风腔5和第二风腔6,本实施例中,第一风腔5位于上层,第二风腔6位于下层,出风口3与下层的第二风腔6连通。隔板4的前端将由入风口2进入的空气分流至第一风腔5和第二风腔6内。在隔板4的后端具有将第一风腔5内的空气回流至第二风腔6的回流结构,使分流至第一风腔5内的空气进入第二风腔6,再由底壁板上的出风口3送出,同时回流结构也使第一风腔5和第二风腔6内的压力保持平衡,更有利于各出风口3之间风量均匀。
[0029]隔板4分成由前端到中间折弯处的前半段4a,中间折弯处至末端的后半段4b,本实施例中,隔板4的前半段4a与设置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地铁车辆风道结构,包括风道体,在所述风道体上设置有入风口和出风口,所述出风口分布在其中一个风道壁板上,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风道体内安装有一沿送风方向设置的V形隔板,所述隔板朝向开有所述出风口的风道壁板方向折弯,所述隔板将风道体分配成第一风腔和第二风腔,所述出风口与第二风腔连通,所述隔板的前端将由入风口进入的空气分流至第一风腔和第二风腔内,所述隔板的后端具有将第一风腔内的空气回流至第二风腔的回流结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地铁车辆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流结构包括在所述隔板的末端与风道体末端之间留有供空气回流的回流间隙,和/或,在所述隔板的后端设置有开孔区域,在所述开孔区域内开设有若干个通孔,所述通孔将第一风腔与第二风腔连通。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地铁车辆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由前端部至折弯处的前半段所覆盖的出风口数量大于由折弯处至末端的后半段所覆盖的出风口数量,所述第一风腔入口端面的面积小于第二风腔入口端面的面积。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地铁车辆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前半段在风道壁板上的投影长度与后半段在风道壁板上的投影...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超郭敬军李长兴
申请(专利权)人:青岛四方川崎车辆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