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光伏组件上接线结构及光伏组件和光伏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5089539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01 16:4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光伏组件上接线结构及光伏组件和光伏系统,它包括设于光伏组件两侧的边框,所述边框包括至少一个凸部,且所述凸部上设有供线缆穿过的走线孔,相邻光伏组件的边框搭接在一起,使得线缆延伸至所述凸部的下方再向上穿过走线孔而位于光伏组件的上方,以便连接太阳能充电控制装置。本发明专利技术可以实现在光伏组件上方进行组件间线缆的连接操作,便于安装及拆卸维护,特别是对于铺设于屋顶的光伏电站等由于组件紧贴屋面而使背面没有足够操作空间的安装场景来说,本发明专利技术的优势尤为显著,而且,本发明专利技术结构简单、成本低,因此,本发明专利技术适于广泛推广和使用。适于广泛推广和使用。适于广泛推广和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光伏组件上接线结构及光伏组件和光伏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光伏组件上接线结构,还涉及使用该光伏组件上接线结构的光伏组件,另涉及由该光伏组件组成的光伏系统。

技术介绍

[0002]随着光伏市场的不断发展,光伏组件安装的场景越来越多样化,因此组件安装的便捷性也成为组件的重要性能之一。屋顶电站的安装受到建筑本身条件的影响,且不易改造,安装及维护难度往往比较大。现有光伏组件的接线盒、线缆及连接器全部处于组件背面,在电站安装完成后,接线盒、线缆及连接器均在组件的遮挡下,可有效防止暴晒及雨水的侵蚀,从而避免这些器件的快速老化及电学风险。
[0003]但是,对于铺设在屋面的电站,组件背面没有操作空间,如果采用传统的背面接线方式,组件间的连接及后续的拆卸维护都将遇到很大的挑战,而上接线方式则会更为便捷,但是,上接线最直接的方式即是从正面玻璃打孔连接接线盒,这种方式显然在安全性能及长期可靠性方面均存在诸多弊端。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第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成本低、便于安装及拆卸维护的光伏组件上接线结构。
[0005]本专利技术的第一个目的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光伏组件上接线结构,其特征在于,它包括设于光伏组件两侧的边框,所述边框包括至少一个凸部,且所述凸部上设有供线缆穿过的走线孔,相邻光伏组件的边框搭接在一起,使得线缆延伸至所述凸部的下方再向上穿过走线孔而位于光伏组件的上方,以便连接太阳能充电控制装置。
[0006]本专利技术可以实现在光伏组件上方进行组件间线缆的连接操作,便于安装及拆卸维护,特别是对于铺设于屋顶的光伏电站等由于组件紧贴屋面而使背面没有足够操作空间的安装场景来说,本专利技术的优势尤为显著,而且,本专利技术结构简单、成本低,因此,本专利技术适于广泛推广和使用。
[0007]本专利技术所述边框包括相连的凸部和凹部,相邻光伏组件的边框相咬合并于凹部处形成走线槽,穿过走线孔的线缆位于走线槽内并沿着走线槽延伸,在所述走线槽上设有遮盖住槽口的盖板。本专利技术相邻光伏组件的边框相咬合形成紧密连接,并在咬合处形成凹槽结构的走线槽,线缆位于其中,其上设盖板,可对组件连接处的凹槽结构区域形成良好的密封,对置于该处的线缆等起到保护作用,能够有效防止暴晒及雨水的侵蚀,从而避免线缆的快速老化及由此引起的电学风险,确保安全性能和长期可靠性。
[0008]本专利技术所述凹部的底面不低于所述光伏组件的底面。
[0009]本专利技术所述盖板包括顶板和两侧板,所述两侧板与相邻光伏组件的边框形状相适应并咬合在一起。
[0010]本专利技术所述盖板的两侧板与相邻光伏组件边框的咬合部位连接固定。比如可通过
固紧件(螺丝)等方式进行加固安装,以满足不同使用环境的要求。
[0011]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边框与光伏组件的背板采用硬质材料一体制成,即所述边框是由背板向两侧延伸而成的。
[0012]作为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种实施方式,所述边框与光伏组件的背板采用硬质材料制成,所述边框设于所述背板的两侧且与之分体制成。
[0013]硬质材料采用金属材料、无机材料、硬质高分子材料或复合材料制成。常用的有钢板、铝合金板、复合陶瓷材料板、新型高分子材料板材等。
[0014]作为本专利技术的再一种实施方式,所述边框包括卡合在所述光伏组件边缘上的卡槽部,所述凸部和凹部位于所述卡槽部的外侧。
[0015]本专利技术的第二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包含上述的光伏组件上接线结构的光伏组件。
[0016]本专利技术的第三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包含上述的光伏组件的光伏系统。
[001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显著的效果:
[0018](1)本专利技术可以实现在光伏组件上方进行组件间线缆的连接操作,便于安装及拆卸维护。
[0019](2)本专利技术相邻光伏组件的边框相咬合形成紧密连接,并在咬合处形成凹槽结构的走线槽,线缆位于其中,其上设盖板,可对组件连接处的凹槽结构区域形成良好的密封,对置于该处的线缆等起到保护作用,能够有效防止暴晒及雨水的侵蚀,从而避免线缆的快速老化及电学风险,确保安全性能和长期可靠性。
[0020](3)特别是对于铺设于屋顶的光伏电站等由于组件紧贴屋面而使背面没有足够操作空间的安装场景来说,本专利技术的优势尤为显著,而且,本专利技术结构简单、成本低,因此,本专利技术适于广泛推广和使用。
[0021](4)本专利技术的边框与背板可为一体、或分体、或与背板材料及结构无关,另设在普通光伏组件两侧上,因此,边框的结构形式灵活多变,可根据具体使用场合进行应用。
附图说明
[0022]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0023]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单个光伏组件的正面图;
[0024]图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单个光伏组件的背面图;
[0025]图3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单个光伏组件的侧视图;
[0026]图4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相邻两光伏组件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0027]图5是图4中A局部放大示意图;
[0028]图6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2单个光伏组件的背面图;
[0029]图7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2相邻两光伏组件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0030]图8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3单个光伏组件的正面图;
[0031]图9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3单个光伏组件的背面图;
[0032]图10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3单个光伏组件的侧视图;
[0033]图11是图10中B局部放大示意图;
[0034]图12是图10中C局部放大示意图;
[0035]图13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3相邻两光伏组件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6]实施例1
[0037]如图1~5所示,是本专利技术一种光伏组件上接线结构,它包括设于光伏组件1两侧的边框2,在本实施例中,边框2与光伏组件1的背板3采用硬质材料一体制成,即边框2是由背板3向两侧延伸而成的,背板和边框具体是厚度为0.8mm的镀锌钢板,在其它采用金属材料的实施例中,还可以采用厚度为0.6mm的铝合金板。在其它实施方式中,光伏组件主体的背板还可以采用无机材料、硬质高分子材料或复合材料制成。边框2包括相连的凸部4和凹部5,通过冲压制成,凸部4的顶面和凹部5的底面均为平面,且凹部5的底面不低于光伏组件1的底面。本实施例的光伏组件1的正负极线缆同侧(左侧)出线,接线盒8靠近光伏组件左侧边框2,该边框2的凸部4上设有供线缆7穿过的走线孔6,而位于右侧的边框设有供线缆7穿过的缺口14。相邻光伏组件1的边框2相咬合且在凹部4处形成走线槽9,正负极线缆7的一端与接线盒8连接,另一端延伸至凸部4的下方再向上穿过走线孔6和缺口14而位于光伏组件1的上方,同时沿着走线槽9延伸,以便连接太阳能充电控制装置。
[0038]在走线槽9上设有遮盖住槽口的盖板10,盖板10包括顶板11和两侧板12,两侧板12与相邻光伏组件1的边框2形状相适应并咬合在一起形成紧密衔接。顶板11向上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光伏组件上接线结构,其特征在于:它包括设于光伏组件两侧的边框,所述边框包括至少一个凸部,且所述凸部上设有供线缆穿过的走线孔,相邻光伏组件的边框搭接在一起,使得线缆延伸至所述凸部的下方再向上穿过走线孔而位于光伏组件的上方,以便连接太阳能充电控制装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伏组件上接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边框包括相连的凸部和凹部,相邻光伏组件的边框相咬合并于凹部处形成走线槽,穿过走线孔的线缆位于走线槽内并沿着走线槽延伸,在所述走线槽上设有遮盖住槽口的盖板。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伏组件上接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凹部的底面不低于所述光伏组件的底面。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伏组件上接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盖板包括顶板和两侧板,所述两侧板与相邻光伏组件的边框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邝亚镭
申请(专利权)人:江西顶耀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