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补式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晶体管的制作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168348 阅读:13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互补式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MOS)晶体管的制作方法。该互补式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晶体管的制作方法是在完成栅极结构、轻掺杂漏极、源极/漏极掺杂区、或SEG工艺之后,分别利用回蚀刻工艺回蚀刻覆盖第一型栅极结构的硬掩模层,以减少覆盖第一型与第二型栅极结构的硬掩模层的厚度差,因此后续工艺中因移除硬掩模层对栅极结构所造成的影响,以及对侧壁子甚或STI的耗损可有效避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互补式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以下简称为CMOS)晶体管的制作方法,尤指一种利用选择 性外延生长(selective印itaxial growth, SEG)的CMOS晶体管的制作方法。
技术介绍
随着半导体工艺线宽的不断缩小,MOS晶体管的尺寸亦不断朝向微型 化发展。针对现今半导体工艺线宽已发展至瓶颈的情况下,如何提升载流子 迁移率以增加MOS晶体管的速度,已成为目前半导体
中的一大课 题。而目前的技术中,已有利用选择性外延生长(selective epitaxial growth, 以下简称为SEG)方法,来制作MOS晶体管的源极/漏极区,以提升元件的 电性表现。例如具有增高式源极/漏极(raised source/drain)的晶体管具有良好 短沟道特性与低寄生电阻的优点,同时通过增高的外延层的存在,可避免形 成金属硅化物时过度消耗硅基底导致漏电流的困扰;而嵌入式源极/漏极 (recessed source/drain)则利用外延层与栅极沟道硅之间的应力作用,来加速载 流子迁移率,并可改善漏极引发能带降低效应(drain induced barrier lowering, DIBL)与击穿(punchthrough)效应、降低截止态漏电流、以及减少功率消耗的 优点。请参考图l至图4,图l至图4为已知CMOS晶体管的制作方法的示意 图。如图l所示,首先提供基底100,包含有N型阱102、 P型阱104。随后 在基底100上沉积多晶硅层与介电层(图未示),并利用图案化的硬掩模层 (hard mask layer) 110作为蚀刻掩模,蚀刻多晶硅层,而在N型阱102与P 型阱104上分别形成包含有多晶硅层与介电层的栅极结构112与114。此外, N型阱102与P型阱104之间设置有用以电学隔离的浅沟隔离(shallow trench isolation) 106。请继续参阅图1。利用掩模(图未示)进行离子注入工艺,以在栅极,结 构112两侧的N型阱102中分别形成P型轻掺杂漏极(lightly doped drain,以下简称为LDD) 122。随后再利用另一掩模(图未示)进行另一离子注入工 艺,以在栅极114两侧的P型阱104中分别形成N型LDD 124。接下来,再 在栅极结构112、 114的侧壁分别形成侧壁子126。随后利用另一覆盖N型 阱102的掩模(图未示)、硬掩模层110、以及侧壁子126作为离子注入工艺 中的掩模,在栅极结构114与侧壁子126两侧的P型阱104中分别形成N型 源才及/漏4及144。请参阅图2与图3。接下来,在基底100上形成覆盖层(cap layer)130, 覆盖层130覆盖P型阱104区域。覆盖层130、硬掩模层110、侧壁子126 是用以作为蚀刻工艺中的蚀刻掩模,用以在栅极结构112两侧的N型阱102 内分别形成如图3所示的凹槽(recess) 140。请参阅图4。随后进行SEG工艺,以在凹槽140中分别形成外延层142。 外延层142的材料可为硅、锗化硅(SiGe)等。通常,在进行形成凹槽140之 前,或者形成外延层142之后,是利用覆盖层130、硬掩模层110、以及侧 壁子126作为掩模,进行离子注入工艺,使得SEG工艺所得的外延层142 可作为源极/漏极。而为了改善半导体材料的栅极结构112、 114与后续形成 的接触插塞(contact plug)间的欧米接触(Ohmic contact),接下来将覆盖P型阱 104的覆盖层130与覆盖栅极结构112、 114的硬掩模层110移除,而进行自 动对准金属硅化物(self-aligned silicide,以下简称为Salicide)工艺,在栅极结 构112、 114与源极漏极142、 144的表面形成金属硅化物。请继续参阅图4。为避免硬掩模层110过薄,导致多晶硅层在SEG工艺 中暴露出来,而在栅极结构112上生成不需要的外延层,硬掩模层110具有 较厚的厚度。值得注意的是,位于N型阱102的硬掩模层110与侧壁子126 是在蚀刻凹槽140时作为蚀刻掩模,因此栅极结构112上方的硬掩模层110 的厚度会随蚀刻中所产生的耗损而减少。然而覆盖栅极结构114的硬掩模层 110却因由覆盖层130保护,而不受到耗损。此外,栅极结构112上方的硬 掩模层110的耗损不仅发生于蚀刻工艺中,举凡凹槽140蚀刻后清洗、以及 SEG工艺前清洗等,都会耗损栅极结构112上方的硬掩模层110。因此相较 于位于栅极结构114上方,由覆盖层130保护的硬掩模层110而言,两栅极 结构上方的硬掩模层110具有悬殊的厚度差,此厚度差约为400至500埃 (angstrom)。请参阅图5与图6,图5与图6分别为PMOS与NMOS的扫描电子显微镜照片。如图5与图6所示,由于PMOS与NMOS上方的硬掩模层的厚 度差,在同时移除硬掩模层110与覆盖层130的移除工艺中,为了完全移除 P型阱104中的覆盖层130与硬掩模层110,常会使得N型阱102中的硬掩 模层110不但被移除,还会伤及原本由硬掩^^莫层IIO保护的栅极结构112, 并耗损侧壁子126的衬垫氧化层(liner oxide),甚至造成侧壁子126的剥落, 影响后续Salicide工艺中金属硅化物生成的位置。同时移除工艺中,也可能 对STI 106造成耗损,使得金属硅化物得以钻入STI 106下方,造成漏电流 (current leakage)的现象。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专利技术于此提供一种CMO晶体管的制作方法,以改善已知技术 中因PMOS与NMOS的硬掩模层高度差造成的影响。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权利要求,提供一种CMO晶体管的制作方法。该方法包 含有提供基底,在该基底上形成至少一第一型栅极结构与第二型栅极结构, 该栅极结构分别包含有栅极介电层、栅极导电层、与硬掩模层。接下来进行 源极/漏极形成工艺(source/drain formation),在该第 一型栅极结构两侧的该基 底内分别形成第一型源极/漏极掺杂区,并在该第二型栅极结构两侧的该基底 内分别形成第二型源极/漏极掺杂区。随后进行回蚀刻(etchingback)工艺,以 回蚀刻并薄化该第一型栅极结构上的该硬掩模层。之后进行蚀刻工艺,通过 图案化覆盖层蚀刻该第二型栅极结构两侧的该基底,以分别形成凹槽 (recess);进行选择性外延生长(selective epitaxial growth, SEG)工艺,以在该 凹槽内分别形成外延层。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权利要求,另提供一种CMOS晶体管的制作方法。该方 法包含有以下步骤,首先提供基底,在该基底上形成至少一第一型栅极结构 与第二型栅极结构,该第 一型栅极结构与该第二型栅极结构分别包含有栅极 介电层、栅极导电层、与硬掩模层。接下来进行轻掺杂漏极(lightly d叩ed drain, LDD)掺杂工艺,在该第一型栅极结构两侧的该基底内分别形成第一 型轻掺杂漏极,并在该第二型栅极结构两侧的该基底内分别形成第二型轻掺 杂漏极。进行回蚀刻工艺,以回蚀刻并薄化该第一型栅极结构上的该硬掩模 层。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互补式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晶体管的制作方法,包含有以下步骤: 提供基底,在该基底上形成至少一第一型栅极结构与第二型栅极结构,该栅极结构分别包含有栅极介电层、栅极导电层、与硬掩模层; 进行源极/漏极形成工艺,在该第一型栅极结构两侧的该基底内分别形成第一型源极/漏极掺杂区,并在该第二型栅极结构两侧的该基底内分别形成第二型源极/漏极掺杂区; 进行回蚀刻工艺,以回蚀刻并薄化该第一型栅极结构上的该硬掩模层; 进行蚀刻工艺,通过图案化覆盖层蚀刻该第二型栅极结构两侧的该基底,以分别形成凹槽;以及 进行选择性外延生长工艺,以在该凹槽内分别形成外延层。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互补式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晶体管的制作方法,包含有以下步骤提供基底,在该基底上形成至少一第一型栅极结构与第二型栅极结构,该栅极结构分别包含有栅极介电层、栅极导电层、与硬掩模层;进行源极/漏极形成工艺,在该第一型栅极结构两侧的该基底内分别形成第一型源极/漏极掺杂区,并在该第二型栅极结构两侧的该基底内分别形成第二型源极/漏极掺杂区;进行回蚀刻工艺,以回蚀刻并薄化该第一型栅极结构上的该硬掩模层;进行蚀刻工艺,通过图案化覆盖层蚀刻该第二型栅极结构两侧的该基底,以分别形成凹槽;以及进行选择性外延生长工艺,以在该凹槽内分别形成外延层。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还包含轻掺杂漏极掺杂工艺,进行于该源 极/漏极形成工艺之前,以在该第 一型栅极结构两侧的该基底内分别形成第一 型轻掺杂漏极,并在该第二型栅极结构两侧的该基底内分别形成第二型轻掺 杂漏极。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还包含一步骤,进行于该轻掺杂漏极掺杂 工艺之后,以在该第一型栅极结构与该第二型栅极结构两侧分别形成侧壁子。4.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该硬掩模层包含有氧化硅、氮化硅、 氮氧化硅、碳氮化硅、碳化硅、含氧碳化硅、或多硅氮化硅。5.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该硬掩模层具有一厚度,且该厚度约 为400至600埃。6. 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中该回蚀刻工艺薄化该硬掩模层的范围 约为0至400埃。7.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方法,其中该源极/漏极形成工艺包含有 进行第 一 离子注入步骤,通过图案化第 一光刻胶形成该第二型源极/漏极掺杂区;去除该图案化第一光刻胶;进行第二离子注入步骤,通过图案化第二光刻胶形成该第 一型源极/漏极 掺杂区; 去除该图案化第二光刻胶;以及利用稀释氟化氢进行湿法清洗步骤,移除残余的该光刻胶。8. 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中该回蚀刻工艺进行于形成该图案化第 二光刻胶之后,利用该图案化第二光刻胶作为掩模以薄化该第 一型栅极结构 上的该硬掩模层。9. 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中该回蚀刻工艺进行于该第二离子注入 步骤之后,利用该图案化第二光刻胶作为掩模以薄化该第一型栅极结构上的 该石更掩纟莫层。10.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方法,其中该回蚀刻工艺包含有干蚀刻工艺或 湿蚀刻工艺。11.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该图案化覆盖层具有一厚度,且该 厚度约为150至250埃。1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该第一型栅极结构与该第二型栅极 结构分别设置于第一有源区域与第二有源区域,且该第一有源区域与该第二 有源区域通过浅沟隔离电学隔离。13. 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中该第一有源区域为P型阱,而该 第二有源区域为N型阱。14. 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中该第一型轻掺杂漏极为N型轻掺 杂漏极,而该第二型轻掺杂漏极为P型轻掺杂漏极。15. 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中该第一型源极/漏极掺杂区为N型 源极/漏极掺杂区,而该第二型源极/漏极掺杂区为P型源极/漏极掺杂区。16. 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中该外延层包含有锗化硅。17. 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中该第一有源区域为N型阱,而该 第二有源区域为P型阱。18. 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方法,其中该第一型轻掺杂漏极为P型轻掺 杂漏极,而该第二型轻掺杂漏极为N型轻掺杂漏极。19. 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方法,其中该第一型源极/漏极掺杂区为P型 源极/漏极掺杂区,而该第二型源极/漏极掺杂区为N型源极/漏极掺杂区。20. 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方法,其中该外延层包含有碳化硅。21.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还包含移除该图案化覆盖层与该硬掩模 层的步骤,进行于形成该外延层之后。22. 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方法还包含金属硅化物工艺,进行于移除该图案化覆盖层与该硬掩模层之后。23. —种互补式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晶体管的制作方法,包含有以下步骤 提供基底,在该基底上形成至少 一第 一型栅极结构与第二型栅极结构,该第 一型栅极结构与该第二型栅极结构分别包含有栅极介电层、栅极导电 层、与硬掩模层;进行轻掺杂漏极掺杂工艺,在该第 一型栅极结构两侧的该基底内分别形 成第 一型轻掺杂漏极,并在该第二型栅极结构两侧的该基底内分别形成第二 型轻掺杂漏极;进行回蚀刻工艺,以回蚀刻并薄化该第 一型栅极结构上的该硬掩模层;进行源才及/漏极形成工艺,在该第 一型栅极结构两侧的该基底内分别形成 第一型源极/漏极掺杂区,并在该第二型栅极结构两侧的该基底内分別形成第 二型源极/漏极掺杂区;进行蚀刻工艺,通过图案化覆盖层蚀刻在该第二型栅极结构两侧的该基 底,以分别形成凹槽;以及进行选4奪性外延生长工艺,以在该凹槽内分别形成外延层。24. 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方法,其中该硬掩模层包含有氧化硅、氮化硅、 氮氧化硅、碳氮化硅、碳化硅、含氧碳化硅、多硅氮化硅。25. 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方法,其中该硬掩模层具有一厚度,且该厚度 约为400至600埃。26. 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方法,其中该回蚀刻工艺薄化该硬掩模层的范 围约为0至400埃。27. 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方法,其中该轻掺杂漏极掺杂工艺还包含有 进行第一离子注入步骤,通过图案化第一光刻胶形成该第二型轻掺杂漏极;去除该图案化第一光刻胶;进行第二离子注入步骤,通过图案化第二光刻胶形成该第 一型轻掺杂漏极;去除该图案化第二光刻胶;以及利用稀释氟化氢进行湿法清洗步骤,移除残余的该光刻胶。28. 如权利要求27所述的方法,其中该回蚀刻工艺进行于形成该图案化 第二光刻胶之后,利用该图案化第二光刻胶作为掩模以薄化该第一型栅极结 构上的该硬掩模层。29. 如权利要求27所述的方法,其中该回蚀刻工艺进行于该第二离子注 入步骤之后,利用该图案化第二光刻胶作为掩模以薄化该第一型栅极结构上 的该硬掩模层。30. 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方法,其中该回蚀刻工艺包含有干蚀刻工艺或 湿蚀刻工艺。31. 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方法,还包含一步骤,进行于该源极/漏极形 成工艺之前,以在该第一型栅极结构与该第二型栅极结构两侧分别形成侧壁 子。32. 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方法,其中该图案化覆盖层具有一厚度,且该 厚度约为150至250埃。33. 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方法,其中该第一型栅极结构与该第二型栅极 结构分别设置于第 一有源区域与第二有源区域,且该第 一有源区域与该第二 有源区域通过浅沟隔离电学隔离。34. 如权利要求33所述的方法,其中该第一有源区域为P型阱,而该 第二有源区域为N型阱。35. 如权利要求34所述的方法,其中该第一型轻掺杂漏极为N型轻掺 杂漏极,而该第二型轻掺杂漏极为P型轻掺杂漏极。36. 如权利要求34所述的方法,其中该第一型源极/漏极掺杂区为N型 源极/漏极掺杂区,而该第二型源极/漏极掺杂区为P型源极/漏极掺杂区。37. 如权利要求34所述的方法,其中该外延层包含有锗化硅。38. 如权利要求33所述的方法,其中该第一有源区域为N型阱,而该 第二有源区域为P型阱。39. 如权利要求38所述的方法,其中该第一型轻摻杂漏极为P型轻掺 杂漏极,而该第二型轻掺杂漏极为N型轻掺杂漏极。40. 如权利要求38所述的方法,其中该第一型源极/漏极掺杂区为P型 源极/漏极掺杂区,而该第二型源极/漏极摻杂区为N型源极/漏极掺杂区。41. 如权利要求38所述的方法,其中该外延层包含有碳化硅。42. 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方法,还包含移除该图案化覆盖层与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梁佳文黄正同丁世汎吴志强徐世杰郑礼贤李坤宪吴孟益洪文瀚郑子铭
申请(专利权)人:联华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