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小车式悬架耐久试验工装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457144 阅读:3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28 22:4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小车式悬架耐久试验工装,包括工作架,所述工作架的两侧分别对称设置有用于安装减震器的第一安装座、用于安装衬套的第二安装座以及用于安装弹簧的第三安装座,且各第一安装座、第二安装座以及第三安装座均以可拆卸的方式与上述工作架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当测试不同产品的悬架的耐久性时只需将各安装座从工作架上拆卸,更换适用于对应车型的安装座即可,无需更换整个工装,提高来耐久试验工装的兼容性,使其能满足多种车型产品的悬架耐久试验,降低了工装的生产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小车式悬架耐久试验工装
本技术涉及汽车零部件试验工装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小车式悬架耐久试验工装。
技术介绍
小车式悬架耐久试验工装是一种汽车零部件试验工装,其用来测定悬架在规定使用和维修条件下的使用寿命以及预测或验证结构的薄弱环节和危险部位。耐久试验的试验时间一般都长于可靠性试验,通过耐久试验,找出悬架设计制造中哪些零件可靠性方面存在问题,同时通过测量主要件的磨损量变化,可计算出悬架的使用寿命。小车式悬架耐久试验工装是一种独立悬架的耐久试验工装,包括悬架安装固定模块、弹簧安装模块、减震器安装模块、车身载荷模拟模块以及加载模块。目前,独立悬架台架耐久试验工装是按照车身坐标加工而成,这样的结构会导致以下几个问题:(1)只能用于单一产品的耐久试验,而不能兼容多种车型产品的试验;(2)导致多种车型产品做耐久试验时工装成本的上升。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而提供一种兼容性好且生产成本低的小车式悬架耐久试验工装。本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小车式悬架耐久试验工装,包括工作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工作架的两侧分别对称设置有用于安装减震器的第一安装座、用于安装衬套的第二安装座以及用于安装弹簧的第三安装座,且各第一安装座、第二安装座以及第三安装座均以可拆卸的方式与上述工作架连接。进一步,所述工作架的相应处分别设置有用于安装上述第一安装座、第二安装座以及第三安装座的第一安装位、第二安装位以及第三安装位,且各安装位上分别开设有安装孔并通过紧固件与对应的安装座连接。这样在实现各安装座与工作架的可拆卸连接的基础上,能使各安装座稳固地安装在工作架上。进一步,所述工作架包括位于顶部的台面以及分别固定在该台面四个角处的支撑柱,上述台面的外形呈方框状,包括两侧的横梁以及连接在两侧横梁端部之间的两根纵梁,其中,各纵梁的外侧面上分别设置有上述第二安装位和第三安装位,而各纵梁的顶面上分别设置有第一安装位。悬架的四个角处分别设置有衬套,因此,优选地,各所述纵梁上的第二安装位均为两个,且各纵梁上的两个第二安装位及第三安装位分别沿对应纵梁外侧面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并且两个第二安装位分别位于对应的第三安装位的两侧,而各第一安装位分别位于其所在纵梁的两个第二安装位之间的上方。由于悬架两侧的减震器的设置高度较高,因此,优选地,各所述纵梁的顶面上分别固定有方形立柱,各方形立柱沿其所在的纵梁的长度方向的两侧分别固定有第一加强块,各第一加强块的外形均呈直角三角形状,且各第一加强块直角端的其中一个侧面与对应方形立柱的对应侧面固定,而另一个侧面与对应纵梁的顶面固定,各安装位均为方块,且各第二安装位及第三安装位分别固定在对应纵梁的外侧面上,而第一安装位固定在对应方形立柱的外侧面上。为使悬架两侧的减震器能更加稳固地组装在对应的第一安装座上,各所述第一安装座的外形均呈弯折状,其为一体件并包括竖向延伸的第一纵块和横向延伸的第一横块,其中该第一纵块与上述第一安装位固定,第二横块位于第一纵块的上方且该第一横块的自由端的两端分别朝外向上倾斜延伸有安装爪,而各安装爪上分别开设有与减震器的对应处连接的第一组装孔。为使悬架上的衬套能更加稳固地组装在对应的第二安装座上,各所述第二安装座的外形均呈弯折状,其为一体件并包括竖向延伸的第二纵块和横向延伸的第二横块,其中该第二纵块与第二安装位固定,而第二横块位于第一纵块的下方并开设有与衬套连接的第二组装孔。为使悬架上的弹簧能更加稳固地组装在对应的第三安装座上,各所述第三安装座的外形均呈弯折状,其为一体件并包括竖向延伸的第三纵块和横向延伸的第三横块,其中该第三纵块与上述第三安装位固定,第三横块位于第三纵块的下方,并且,该第三横块底部固定有用来与弹簧连接的弹簧座。为方便悬架两侧的下控制臂的安装,上述小车式悬架耐久试验工装还包括固定在工作架底部的底座,该底座一侧的两端分别朝外延伸有延伸块,各延伸块上分别竖向固定有安装柱,两安装柱位于工作架的一侧并分别与该工作架错开设置,各安装柱的顶部分别固定有用于安装下控制臂的第四安装座。为使各下控制臂能更加稳固地组装在对应的第四安装座上,各所述第四安装座均包括底板以及相对固定在该底板两侧的连接斜板,而各连接斜板的顶部分别固定有安装板,各安装板上分别开设有用来与下控制臂的对应处连接的第三组装孔。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点在于:不同车型的悬架结构上的区别主要在于减震器、衬套以及弹簧的不同,因此本技术中各第一安装座、第二安装座以及第三安装座均以可拆卸的方式与上述工作架连接,这样当测试不同产品悬架的耐久性时只需将各安装座从工作架上拆卸,更换适用于对应车型的安装座即可,无需更换整个工装,提高了耐久试验工装的兼容性,使其能满足多种车型产品的悬架耐久试验,降低了工装的生产成本。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小车式悬架耐久试验工装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另一方向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小车式悬架耐久试验工装的局部结构分解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描述。如图1~3所示,一种小车式悬架耐久试验工装,包括工作架1,本实施例中,该工作架1包括顶部的台面11以及分别固定在该台面11四个角处的支撑柱12,上述台面11的外形呈方框状,包括两侧的横梁以及连接在两侧横梁端部之间的两根纵梁,分别为前横梁111、后横梁112、左纵梁113以及右纵梁114。上述工作架1的左、右纵梁113,114上分别对称设置有用于安装减震器的第一安装座2、用于安装衬套的第二安装座3以及用于安装弹簧的第三安装座4,且各第一安装座2、第二安装座3以及第三安装座4均以可拆卸的方式与上述工作架1连接。不同车型的悬架结构上的区别主要在于减震器、衬套以及弹簧的不同,本实施例中各第一安装座2、第二安装座3以及第三安装座4均以可拆卸的方式与上述工作架1连接,这样当测试不同产品的悬架的耐久性时只需将各安装座从工作架1上拆卸,更换适用于对应车型的安装座即可,无需更换整个工装,提高了耐久试验工装的兼容性,使其能满足多种车型产品的悬架耐久试验,降低了工装的生产成本。进一步,上述左、右纵梁113,114上分别设置有用于安装上述第一安装座2、第二安装座3以及第三安装座4的第一安装位131、第二安装位132以及第三安装位133,且各安装位上分别开设有安装孔10并通过紧固件(未示出)与对应的安装座连接。这样在实现各安装座与工作架1的可拆卸连接的基础上,能使各安装座稳固地安装在工作架1上。具体地,各纵梁的外侧面上分别设置有上述第二安装位132和第三安装位133,而各纵梁的顶面上分别设置有第一安装位131。本实施例中上述紧固件可为螺栓。进一步,由于悬架的四个角处分别设置有衬套,因此各上述纵梁上的第二安装位132均为两个,且各纵梁上的两个第二安装位132及第三安装位133分别沿对应纵梁外侧面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并且两个第二安装位132分别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小车式悬架耐久试验工装,包括工作架(1),其特征在于,所述工作架(1)的两侧分别对称设置有用于安装减震器的第一安装座(2)、用于安装衬套的第二安装座(3)以及用于安装弹簧的第三安装座(4),且各第一安装座(2)、第二安装座(3)以及第三安装座(4)均以可拆卸的方式与上述工作架(1)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小车式悬架耐久试验工装,包括工作架(1),其特征在于,所述工作架(1)的两侧分别对称设置有用于安装减震器的第一安装座(2)、用于安装衬套的第二安装座(3)以及用于安装弹簧的第三安装座(4),且各第一安装座(2)、第二安装座(3)以及第三安装座(4)均以可拆卸的方式与上述工作架(1)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小车式悬架耐久试验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工作架(1)的相应处分别设置有用于安装上述第一安装座(2)、第二安装座(3)以及第三安装座(4)的第一安装位(131)、第二安装位(132)以及第三安装位(133),且各安装位上分别开设有安装孔(10)并通过紧固件与对应的安装座连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小车式悬架耐久试验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工作架(1)包括位于顶部的台面(11)以及分别固定在该台面(11)四个角处的支撑柱(12),上述台面(11)的外形呈方框状,包括两侧的横梁以及连接在两侧横梁端部之间的两根纵梁,其中,各纵梁的外侧面上分别设置有上述第二安装位(132)和第三安装位(133),而各纵梁的顶面上分别设置有第一安装位(131)。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小车式悬架耐久试验工装,其特征在于,各所述纵梁上的第二安装位(132)均为两个,且各纵梁上的两个第二安装位(132)及第三安装位(133)分别沿对应纵梁外侧面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并且两个第二安装位(132)分别位于对应的第三安装位(133)的两侧,而各第一安装位(131)分别位于其所在纵梁的两个第二安装位(132)之间的上方。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小车式悬架耐久试验工装,其特征在于,各所述纵梁的顶面上分别固定有方形立柱(6),各方形立柱(6)沿其所在的纵梁的长度方向的两侧分别固定有第一加强块(9),各第一加强块(9)的外形均呈直角三角形状,且各第一加强块(9)直角端的其中一个侧面与对应方形立柱(6)的对应侧面固定,而另一个侧面与对应纵梁的顶面固定,各安装位均为方块,且各第二安装位(132)及第三安装位(133)分别固定在对应纵梁的外侧面上,而第一安装位(13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驰浩李长顺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建新底盘系统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