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钢前副车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527276 阅读:5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19 17:0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钢前副车架,包括中空的架体,架体包括左纵梁、右纵梁以及前横梁,各纵梁的前端中分别沿其宽度方向隔设有竖向延伸的加强板,各加强板均包括板体,板体的横截面呈圆弧状并朝后凸起,且该板体上端的内侧具有沿其长度方向延伸并前翻的上翻边,而板体的下端具有沿其长度方向延伸并前翻的下翻边,上述上翻边的上表面与对应纵梁的内顶面之间形成第一焊接缝,而下翻边的下表面与对应纵梁的内底面之间形成第二焊接缝,且板体上端的外侧沿其所在的板体处朝上外侧延伸而形成外突的安装凸耳,该安装凸耳的周缘与对应纵梁的内表面之间形成第三焊接缝。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方便焊接,并能提高加强板处的疲劳寿命和刚度及强度。并能提高加强板处的疲劳寿命和刚度及强度。并能提高加强板处的疲劳寿命和刚度及强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钢前副车架


[0001]本技术涉及汽车底盘零部件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钢前副车架。

技术介绍

[0002]前副车架是一种重要的汽车底盘部件,其能为悬架零部件、转向部件、发动机悬置部件等提供安装支架和安装所需要的空间,因此对前副车架性能方面,具有强度,模态,刚度,疲劳,碰撞安全等多种需求。例如专利号为ZL 201922493002.X(授权公告号为CN212267630U)的中国技术专利、专利号为ZL 202023019709.6(授权公告号为CN214875127U)的中国技术专利。
[0003]前副车架一般为框架结构,并且由前横梁、后横梁、左纵梁以及右纵梁组成。并且,各横梁及各纵梁一般均为中空结构,为提升前副车架的强度,一般均会在纵梁中设置加强板,以提升前副车架的内部结构强度。然而,现有的加强板仅通过上下侧缘与纵梁内表面对应处焊接固定,焊接长度及宽度均不够,导致纵梁的加强板处的强度、刚度、疲劳等性能均有待进一步提升。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所要解决的第一个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而提供一种加强板与纵梁焊接方便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钢前副车架,包括中空的架体(1),该架体(1)包括左纵梁(11)、右纵梁(12)以及连接在该左纵梁(11)和右纵梁(12)的前端之间的前横梁(13),各纵梁的前端中分别沿其宽度方向隔设有竖向延伸的加强板(2),其特征在于,各所述加强板(2)均包括板体(20),该板体(20)的横截面呈圆弧状并朝后凸起,且该板体(20)上端的内侧具有沿其长度方向延伸并前翻的上翻边(21),而板体(20)的下端具有沿其长度方向延伸并前翻的下翻边(22),上述上翻边(21)的上表面与对应纵梁的内顶面之间形成第一焊接缝,而下翻边(22)的下表面与对应纵梁的内底面之间形成第二焊接缝,且板体(20)上端的外侧沿其所在的板体(20)处朝上外侧延伸而形成外突的安装凸耳(23),该安装凸耳(23)的周缘与对应纵梁的内表面之间形成第三焊接缝。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钢前副车架,其特征在于,各所述加强板(2)的上翻边(21)的宽度大小分别由内至外增大而整体呈梯形,且各上翻边(21)分别相对于其所在板体(20)的外侧边外突。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钢前副车架,其特征在于,各所述加强板(2)的上翻边(21)的自由端的长度分别大于等于其连接端的两倍。4.如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钢前副车架,其特征在于,各所述加强板(2)的板体(20)的上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端维伟薛丰盛马英鹏吴常德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建新底盘系统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