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后副车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123352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23 14:4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后副车架,包括左纵梁、右纵梁、前横梁以及后横梁,其中,前横梁连接在左纵梁与右纵梁的前端之间,而后横梁连接在左纵梁与右纵梁的后端之间。所述前横梁的中部朝下弯曲而呈U型,且该前横梁的两端分别与对应纵梁的底面固定,上述后横梁包括上后横梁和位于该上后横梁之下的下后横梁,其中,上后横梁的两端分别与对应纵梁的内侧面固定,而下后横梁的中部朝下弯曲而呈U型,且该下后横梁的前端分别与上后横梁与对应纵梁连接处的底面固定。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布置出供电机安装的避位空间,实现电机在后副车架上的安装。安装。安装。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后副车架


[0001]本技术涉及汽车底盘零部件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后副车架。

技术介绍

[0002]后副车架是副车架产品种类中的一种,和前副车架成对应,他们两者是车辆车桥的骨架,是前后车桥的组成部分。传统的后副车架一般为四连杆设计,例如,专利号为ZL202220767310.6(授权公告号为:CN217227691U)的中国技术专利《后副车架结构和具有其的车辆》、专利号为ZL201810378386.8(授权公告号为CN108583185B)的中国专利技术专利《一种悬架系统和具有其的车辆》等。现有的四连杆后副车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对车辆运动姿态的控制效果不佳,进而影响车辆的操控性以及乘坐的舒适性。
[0003]进一步,后副车架上需布置足够大的电机以提供大功率去实现汽车电动后驱,这样可以使汽车实现四驱(前轮传统驱动、后轮电机驱动,或者四轮纯电动驱动)行驶。然而,传统动力汽车主要采用汽油或柴油发动机,底盘系统主要针对传统发动机进行设计,不涉及驱动电机的布置,因此传统后副车架一般只负责对悬架系统的支撑,没有足够的空间去布置驱动电机以及实现对驱动电机的稳固装载。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所要解决的第一个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而提供一种具有电机安装空间的后副车架。
[0005]本技术所要解决的第二个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而提供一种具有电机安装空间且电机安装稳固的后副车架。
[0006]本技术所要解决的第三个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而提供一种对车辆的运动姿态控制效果好的后副车架。r/>[0007]本技术解决至少一个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后副车架,包括左纵梁、右纵梁、前横梁以及后横梁,其中,前横梁连接在左纵梁与右纵梁的前端之间,而后横梁连接在左纵梁与右纵梁的后端之间,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横梁的中部朝下弯曲而呈U型,且该前横梁的两端分别与对应纵梁的底面固定,上述后横梁包括上后横梁和位于该上后横梁之下的下后横梁,其中,上后横梁的两端分别与对应纵梁的内侧面固定,而下后横梁的中部朝下弯曲而呈U型,且该下后横梁的前端分别与上后横梁与对应纵梁连接处的底面固定。
[0008]进一步,所述左纵梁以及右纵梁的中部分别朝上弯曲而形成弯曲部。从而能进一步为电机的安装进行避位,更加方便电机在后副车架上的安装。
[0009]进一步,所述后横梁上安装有第一电机支架,而前横梁的两端分别安装有第二电机支架。通过设置第一电机支架以及各第二电机支架实现电机在后副车架上的三点固定,从而实现对电机的稳固安装。
[0010]进一步,所述第一电机支架沿上下方向安装在上后横梁和下后横梁之间的间隙
中,并且,该第一电机支架的上端与上后横梁的底面固定,而下端与下后横梁的顶面固定。从而能实现第一电机支架的稳固设置,进而有利于实现电机在后副车架上的稳固安装。
[0011]进一步,各所述第二电机支架分别沿左右方向安装在前横梁与两侧纵梁的交界处,其中,各第二电机支架的内侧端分别与前横梁的顶面固定,而外侧端分别与对应纵梁的内侧面固定。从而能实现各第二电机支架的稳固设置,进而有利于进一步实现电机在后副车架上的稳固安装。
[0012]进一步,还包括第一连杆支架、第二连杆支架、第三连杆支架、第四连杆支架以及第五连杆支架,
[0013]其中,第一连杆支架分别固定在左纵梁及右纵梁前端的顶面上;第二连杆支架分别沿上下方向安装在前横梁与两侧纵梁的交界处,其中,各第二连杆支架的下端分别与前横梁的外侧面固定,而上端分别与对应纵梁的外侧面固定;第三连杆支架分别固定在各纵梁前端的底面上;第四连杆支架分别固定在各纵梁的弯曲部的外侧面上;第五连杆支架分别固定在上述下后横梁左右外侧面的下端。这样本技术中的后副车架为五连杆副车架,相对于传统的四连杆副车架,本技术中的五连杆副车架能更好地调整控制车辆的运动姿态,进而提升车辆的操控性,提升车辆的乘坐舒适性。
[0014]进一步,所述左纵梁和右纵梁的后端的底面上分别设置有稳定杆安装点。各稳定杆安装点分别通过衬套与稳定杆相连,并利用稳定杆来协调左右车轮的运动。
[0015]进一步,所述左纵梁的前后两端以及右纵梁的前后两端上分别设置有车身安装点。从而能实现后副车架与车身的连接。
[0016]进一步,各所述车身安装点均包括竖向设置的套筒,该套筒的外侧端沿轴向开口而形成调试缺口,还包括用于锁紧该调试缺口的锁紧组件。各套筒通过衬套分别与车身底部连接,而通过设置调试缺口能对套筒的内径进行调整,方便对套筒内径以及衬套尺寸的调试。
[0017]进一步,所述调试缺口的两侧口缘沿其长度方向径向朝外延伸而形成锁紧片,上述锁紧组件包括分别开设在各锁紧片上的第一锁紧孔以及穿设在各锁紧孔中的锁紧件,从而能将内径调试完成后的套筒稳固锁紧,以利于衬套的安装以及与车身底部的连接。
[001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点在于:本技术中前横梁的中部朝下弯曲而呈U型,后横梁包括上后横梁和位于该上后横梁之下的下后横梁,其中,而下后横梁的中部朝下弯曲而呈U型,从而布置出供电机安装的避位空间,实现电机在后副车架上的安装。
附图说明
[0019]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后副车架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2为图1的另一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3为图1的再另一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中车身安装点的局部结构分解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0024]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
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由于本技术所公开的实施例可以按照不同的方向设置,所以这些表示方向的术语只是作为说明而不应视作为限制,比如“上”、“下”并不一定被限定为与重力方向相反或一致的方向。此外,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0025]如图1~4所示,一种后副车架,包括左纵梁11、右纵梁12、前横梁13以及后横梁14。其中,前横梁13连接在左纵梁11与右纵梁12的前端之间,而后横梁连接在左纵梁11与右纵梁12的后端之间。上述前横梁13的中部朝下弯曲而呈U型,且该前横梁13的两端分别与对应纵梁的底面固定。上述后横梁14包括上后横梁141和位于该上后横梁141之下的下后横梁142,其中,上后横梁141的两端分别与对应纵梁的内侧面固定,而下后横梁142的中部朝下弯曲而呈U型,且该下后横梁142的前端分别与上后横梁14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后副车架,包括左纵梁(11)、右纵梁(12)、前横梁(13)以及后横梁(14),其中,前横梁(13)连接在左纵梁(11)与右纵梁(12)的前端之间,而后横梁(14)连接在左纵梁(11)与右纵梁(12)的后端之间,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横梁(13)的中部朝下弯曲而呈U型,且该前横梁(13)的两端分别与对应纵梁的底面固定,上述后横梁(14)包括上后横梁(141)和位于该上后横梁(141)之下的下后横梁(142),其中,上后横梁(141)的两端分别与对应纵梁的内侧面固定,而下后横梁(142)的中部朝下弯曲而呈U型,且该下后横梁(142)的前端分别与上后横梁(141)与对应纵梁连接处的底面固定。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左纵梁(11)以及右纵梁(12)的中部分别朝上弯曲而形成弯曲部(15)。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后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横梁(14)上安装有第一电机支架(21),而前横梁(13)的两端分别安装有第二电机支架(22)。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后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机支架(21)沿上下方向安装在上后横梁(141)和下后横梁(142)之间的间隙中,并且,该第一电机支架(21)的上端与上后横梁(141)的底面固定,而下端与下后横梁(142)的顶面固定。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后副车架,其特征在于,各所述第二电机支架(22)分别沿左右方向安装在前横梁(13)与两侧纵梁的交界处,其中,各第二电机支架(22)的内侧端分别与前横梁(13)的顶面固定,而外侧端分别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董明杨董致臻周科杰薛丰盛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建新底盘系统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