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窗横梁、车身前部结构及汽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164310 阅读:5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16 01:0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汽车车身技术领域,涉及一种风窗横梁、车身前部结构及汽车。该风窗横梁包括用于安装风挡玻璃的前风窗上横梁以及用于与前围板连接的前风窗下横梁,所述前风窗上横梁上设置有沿车身宽度方向延伸且开口向后的凹槽,所述前风窗下横梁的前侧边沿与所述前风窗上横梁的下侧边沿固定连接。该风窗横梁可在行人头部碰撞时能提高充足的Z向变形空间,有利于改善行人保护。

Windshield beam, body front structure and automobil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风窗横梁、车身前部结构及汽车
本技术属于汽车车身
,特别是涉及一种风窗横梁、车身前部结构及汽车。
技术介绍
目前的车型的风窗横梁基本采用全钢制的全腔体结构,一方面不利于行人保护,另一方面也不利于整车的轻量化。而风窗横梁与A柱的搭接处需要开焊接过孔,才能保证焊枪的操作空间,不利于接头强度的保障,连接强度较低。此外,现有的风窗横梁无法适应于前悬短或风窗横梁靠前的车身。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的风窗横梁不利于行人保护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风窗横梁、车身前部结构及汽车。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风窗横梁,包括用于安装风挡玻璃的前风窗上横梁以及用于与前围板连接的前风窗下横梁,所述前风窗上横梁上设置有沿车身宽度方向延伸且开口向后的凹槽,所述前风窗下横梁的前侧边沿与所述前风窗上横梁的下侧边沿固定连接。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风窗横梁,所述前风窗上横梁上设置有沿车身宽度方向延伸且开口向后的凹槽,以形成呈“C”字型的单层悬臂结构,在行人头部碰撞时能提高充足的Z向变形空间,有利于改善行人保护。所述前风窗上横梁可为风挡玻璃提供安装面。此外,所述风窗横梁的零件数量少、结构简单且占用空间少,有利于发动机舱其他零件的布置。可选地,所述前风窗上横梁包括上板、下板以及连接在所述上板的前侧边沿与所述下板的前侧边沿之间的连接板,所述前风窗下横梁的前侧边沿与所述下板的后侧边沿固定连接。可选地,所述上板的前侧边沿在车身的高度方向上位于所述上板的后侧边沿的下方,所述连接板的上侧边沿在车身的长度方向上位于所述连接板的下侧边沿的前方;所述前风窗下横梁的前侧边沿在车身的高度方向上位于所述前风窗下横梁的后侧边沿的上方。另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身前部结构,其包括上述的风窗横梁。可选地,所述车身前部结构还包括前围板,所述前围板与所述前风窗下横梁固定连接,所述前风窗下横梁与所述前围板之间围成有封闭腔体。可选地,所述前围板包括前围板上部以及前围板下部,所述前围板下部的上侧边沿与所述前围板上部的后侧边沿固定连接,所述前风窗下横梁的前侧边沿与前围板上部的前侧边沿所述固定连接,所述前风窗下横梁的后侧边沿与所述前围板上部固定连接;所述前风窗下横梁与所述前围板上部之间围成有所述封闭腔体。可选地,所述车身前部结构还包括A柱内板,所述A柱内板上设置有沿车身的宽度方向向车身内部延伸的第一翻边、沿车身的宽度方向向车身外部延伸的第二翻边以及沿车身的高度方向上延伸的第三翻边;所述第一翻边用于与所述前风窗下横梁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翻边用于与所述前风窗上横梁固定连接,所述第三翻边用于与所述前围板上部固定连接。可选地,所述车身前部结构还包括仪表板支架以及仪表基座安装支架,所述仪表板支架固定连接在所述前围板上部上,所述仪表基座安装支架固定连接在所述前风窗下横梁上。可选地,所述车身前部结构还包括机舱横梁连接板以及机舱横梁,所述机舱横梁连接板固定连接在所述风窗横梁的中部与所述机舱横梁的中部之间,所述机舱横梁在车身的长度方向上位于所述风窗横梁的前方。再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汽车,其包括上述的风窗横梁或上述的车身前部结构。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车身前部结构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车身前部结构的风窗横梁及前围板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车身前部结构的风窗横梁及前围板上部的示意图;图4是图3的断面图;图5是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车身前部结构的风窗横梁、前围板及A柱内板的示意图;图6是图5的局部放大图;图7是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车身前部结构的风窗横梁及机舱横梁的示意图。说明书中的附图标记如下:1、风窗横梁;11、前风窗上横梁;111、凹槽;112、上板;113、下板;114、连接板;12、前风窗下横梁;2、前围板;21、前围板上部;22、前围板下部;3、A柱内板;4、仪表板支架;5、仪表基座安装支架;6、机舱横梁连接板;7、机舱横梁;8、封闭腔体。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如图1至图7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车身前部结构,包括风窗横梁1。如图1至图4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风窗横梁1,包括用于安装风挡玻璃的前风窗上横梁11以及用于与前围板2连接的前风窗下横梁12,所述前风窗上横梁11上设置有沿车身宽度方向延伸且开口向后的凹槽111,所述前风窗下横梁12的前侧边沿与所述前风窗上横梁11的下侧边沿固定连接,以形成所述风窗横梁1。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车身前部结构及风窗横梁1,所述前风窗上横梁11上设置有沿车身宽度方向延伸且开口向后的凹槽111,以形成呈“C”字型的单层悬臂结构,在行人头部碰撞时能提高充足的Z向变形空间,有利于改善行人保护。所述前风窗上横梁11可为风挡玻璃提供安装面。所述风窗横梁1的零件数量少、结构简单且占用空间少,有利于发动机舱其他零件的布置。此外,所述车身前部结构中,除前风窗上横梁11使用钢材制成外,其他的零件都使用铝材制成,在满足整个结构刚度和强度的基础上,有效实现车身的轻量化。在一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所述前风窗上横梁11包括上板112、下板113以及连接在所述上板112的前侧边沿与所述下板113的前侧边沿之间的连接板114,所述前风窗下横梁12的前侧边沿与所述下板113的后侧边沿固定连接,以连接所述前风窗上横梁11与所述前风窗下横梁12。所述前风窗上横梁11可与前风挡玻璃的安装面匹配。在一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所述上板112的前侧边沿在车身的高度方向上位于所述上板112的后侧边沿的下方,所述连接板114的上侧边沿在车身的长度方向上位于所述连接板114的下侧边沿的前方,以形成所述前风窗上横梁11。所述前风窗下横梁12的前侧边沿在车身的高度方向上位于所述前风窗下横梁12的后侧边沿的上方,以形成所述前风窗下横梁12。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3所示,所述车身前部结构还包括前围板2,所述前围板2与所述前风窗下横梁12固定连接,所述前风窗下横梁12与所述前围板2之间围成有封闭腔体8。所述前风窗下横梁12与前围板2之间组成封闭腔体8的结构,提升整车的弯扭刚度和稳定性。此外,所述前风窗下横梁12与前围板2之间的连接结构可沿X向(车身的宽度方向)延伸较长距离,可匹配短前悬的造型要求。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3所示,所述前围板2包括前围板上部21以及前围板下部22,所述前围板下部22的上侧边沿与所述前围板上部21的后侧边沿固定连接,所述前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风窗横梁,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安装风挡玻璃的前风窗上横梁以及用于与前围板连接的前风窗下横梁,所述前风窗上横梁上设置有沿车身宽度方向延伸且开口向后的凹槽,所述前风窗下横梁的前侧边沿与所述前风窗上横梁的下侧边沿固定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风窗横梁,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安装风挡玻璃的前风窗上横梁以及用于与前围板连接的前风窗下横梁,所述前风窗上横梁上设置有沿车身宽度方向延伸且开口向后的凹槽,所述前风窗下横梁的前侧边沿与所述前风窗上横梁的下侧边沿固定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窗横梁,其特征在于,所述前风窗上横梁包括上板、下板以及连接在所述上板的前侧边沿与所述下板的前侧边沿之间的连接板,所述前风窗下横梁的前侧边沿与所述下板的后侧边沿固定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风窗横梁,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板的前侧边沿在车身的高度方向上位于所述上板的后侧边沿的下方,所述连接板的上侧边沿在车身的长度方向上位于所述连接板的下侧边沿的前方;
所述前风窗下横梁的前侧边沿在车身的高度方向上位于所述前风窗下横梁的后侧边沿的上方。


4.一种车身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3任意一项所述的风窗横梁。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身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前部结构还包括前围板,所述前围板与所述前风窗下横梁固定连接,所述前风窗下横梁与所述前围板之间围成有封闭腔体。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身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围板包括前围板上部以及前围板下部,所述前围板下部的上侧边沿与所述前围板上部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枫游洁吴纯福耿富荣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