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连接车辆中的管状横梁的连接套管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3970360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29 07:21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将车辆中的第一管状横梁(101‑1)连接到第二管状横梁(101‑2)的连接套管装置(103),其包括第一容纳开口(127‑1)和背离第一容纳开口(127‑1)的第二容纳开口(127‑2),第一容纳开口(127‑1)用于接收沿第一横梁方向(125‑1)延伸的第一管状横梁(101‑1),第二容纳开口(127‑2)用于接收沿第二横梁方向(125‑2)延伸的第二管状横梁(101‑2),其中连接套管装置(103)形成为弯曲的连接套管装置(103),其中第二容纳开口(127‑2)相对于第一容纳开口(127‑1)被布置为横向于第一横梁方向(125‑1)偏移,并且其中连接套管装置(103)由彼此一体结合的第一半壳(131‑1)和第二半壳(131‑2)形成。

Connecting sleeve device for connecting tubular cross member in vehicl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用于连接车辆中的管状横梁的连接套管装置
本公开涉及用于连接车辆中的横梁(crossmember)的连接套管装置,特别是用于将车辆中的仪表面板支撑件的第一管状横梁连接至第二管状横梁的连接套管装置。
技术介绍
横梁装置安装在车辆中并且被构造为布置在车辆中的驾驶舱中的仪表面板支撑件。相应的横梁装置或仪表面板支撑件附接在车辆中的诸如A柱之类的主体部件之间。由于车辆驾驶舱中可用的安装空间有限,相应的横梁装置通常具有弯曲部,这些弯曲部通过连接元件得以补偿。DE102008045914A1中公开了一种用于将管装置中的第一管连接到第二管的连接元件。EP2064108B1公开了一种机动车辆的仪表面板的支撑管。
技术实现思路
本公开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横梁装置中的稳定且可有利安装的连接元件。该目的通过独立权利要求的特征实现。本专利技术的有利实施例是从属权利要求的主题、说明书和附图。本公开基于以下发现:被构造为弯曲的连接套管装置的连接元件允许包括在连接套管装置中的两个横梁之间的有利的横向偏移,同时特别确保弯曲的连接套管装置的小的弯曲半径。此外,本公开基于如下事实:由两个一体结合的半壳制成的弯曲的连接套管装置能够实现更小的形状公差,并确保弯曲的连接套管装置在车辆碰撞时具有足够的稳定性。根据第一方面,本公开涉及一种用于将车辆中的仪表面板支撑件的第一管状横梁连接到第二管状横梁的连接套管装置,其具有第一容纳开口和背离第一容纳开口的第二容纳开口,第一容纳开口用于接收沿第一横梁方向延伸的第一管状横梁,第二容纳开口用于接收沿第二横梁方向延伸的第二管状横梁,其中连接套管装置形成为弯曲的连接套管装置,并且其中第二容纳开口相对于第一容纳开口布置为横向于第一横梁方向偏移,并且其中连接套管装置由彼此一体结合的第一半壳和第二半壳形成。这实现了技术优点,即可以提供特别稳健的弯曲的连接套管装置以实现小的弯曲半径。特别地,通过第二容纳开口在弯曲连接套管装置内相对于第一容纳开口的横向偏移可以获得与要求轮廓对应的有利的小的弯曲半径。特别地,弯曲的连接套管装置被形成为接收在连接套管装置中彼此间隔开的第一横梁和第二横梁。特别地,弯曲的连接套管装置可以形成为单弯曲的连接套管装置,其中可接收在相应的容纳开口中的第一横梁和第二横梁的方向可以彼此成角度地延伸。特别地,弯曲的连接套管装置可以实施为双弯曲的连接套管装置,特别是S形的连接套管装置,其中可接收在相应的容纳开口中的第一横梁和第二横梁的方向彼此平行地延伸,特别是彼此平行。特别地,弯曲的连接套管装置和可接收在弯曲的连接套管装置中的第一横梁和第二横梁位于一个平面中。特别地,弯曲的连接套管装置和可接收在弯曲的连接套管装置中的第一横梁或第二横梁中的其中一个位于一个平面中,而可接收在弯曲的连接套管装置中的第一横梁或第二横梁中的另一个与所述平面成角度地延伸。通过由两个半壳形成弯曲的连接套管装置,弯曲的连接套管装置的有利的机械特性可以通过选择半壳的形状和材料来设定。在这种情况下,半壳可以特别地由相同或不同的材料形成,特别是由钢形成。在这种情况下,半壳可以具有相同的壁厚或不同的壁厚。通过半壳之间的一体结合的连接可以确保弯曲的连接套管装置的有效、稳定的连接。特别地,第一半壳和第二半壳沿连接套管装置的纵向延伸。在一个实施例中,连接套管装置包括第一至少部分弯曲的第一套管区域,第一容纳开口形成在第一至少部分弯曲的套管区域中,同时连接套管装置包括第二至少部分弯曲的第二套管区域,第二容纳开口形成在第二至少部分弯曲的套管区域中,其中第一弯曲的套管区域通过直的套管区域连接到第二至少部分弯曲的套管区域,其中,特别地,第一弯曲的套管区域和第二弯曲的套管区域相对于直的套管区域沿不同的曲率方向弯曲。这实现了技术优点,即通过连接到直的套管区域的第一至少部分弯曲的套管区域和第二至少部分弯曲的套管区域可以确保有利的曲率设定。特别地,至少部分弯曲的第一套管区域和/或第二套管区域可各自包括弯曲的区域和直的区域。特别地,相应的直的区域的长度与相应的横梁的插入深度相对应。特别地,相应的直的区域的长度在3mm和10mm之间。如果第一弯曲套管区域和第二弯曲套管区域是弯曲的,特别是在相对于直的套管区域的相应的不同曲率方向上,则可以确保第二容纳开口相对于第一容纳开口的有利的横向偏移。特别地,第一至少部分弯曲的套管区域和第二至少部分弯曲的套管区域的曲率量是相同的,其中,特别地,可接收在连接套管装置中的第一横梁和第二横梁的第一横梁方向和第二横梁方向邻近彼此延伸,特别是彼此平行延伸。在另一个实施例中,直的套管区域沿延伸轴线延伸,其中延伸轴线与第一横梁方向围成第一曲率角,其中延伸轴线与第二横梁方向围成第二曲率角,其中,特别地,第一曲率角和第二曲率角可以具有相等或不同的尺寸。这实现了技术优点,即基于相应的至少部分弯曲的套管区域的弯曲路径的曲率角确保了弯曲的连接套管装置内的有利的横向偏移。如果第一曲率角和第二曲率角特别地具有相等的尺寸,则第一横梁方向和第二横梁方向彼此邻近延伸,特别是彼此平行延伸。如果第一曲率角和第二曲率角特别地具有不同的尺寸,则第一横梁方向和第二横梁方向彼此成角度地延伸。在另一个实施例中,连接套管装置、特别是第一弯曲的套管区域包括第一容纳部分,其从第一容纳开口延伸并且被配置用于接收第一管状横梁,其中连接套管装置、特别是第二弯曲的套管区域包括第二容纳部分,其从第二容纳开口延伸并且被配置用于接收第二管状横梁。这实现了以下技术优点:相应的容纳部分确保有效地接收通过相应的容纳开口引入到连接套管装置中的横梁。特别地,可被接收在第一容纳开口中的第一管状横梁可以通过一体结合(特别是焊接)连接到连接套管装置。特别地,可被接收在第二容纳开口中的第二管状横梁可以连接(特别是焊接)到连接套管装置。特别地,第一容纳部分和/或第二容纳部分被构造为第一弯曲套管区域和/或第二弯曲套管区域的直的区域。特别地,相应的容纳部分的长度对应于相应的横梁端部的插入深度。特别地,相应的容纳部分的长度在3mm和10mm之间。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容纳部分和/或第二容纳部分各自具有止挡件,以便限制可被接收在相应的容纳部分中的相应的管状横梁的引入运动。这实现了技术优点,即相应的止挡件确保相应的横梁在连接套管装置中的有效定位。在另一个实施例中,连接套管装置的上侧由第一半壳形成,而连接套管装置的下侧由第二半壳形成。这实现了获得稳定的连接套管装置的技术优点。在另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半壳和第二半壳各自沿连接套管装置的纵向延伸,其中第一半壳和第二半壳各自特别在第一至少部分弯曲的套管区域、直的套管区域和和第二至少部分弯曲的套管区域中延伸。这实现了技术优点,即两个半壳提供弯曲的连接套管装置的有利曲率。在另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半壳和第二半壳可以具有相同的壁厚或不同的壁厚,和/或第一半壳和第二半壳可以由相同或不同的材料形成这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将车辆中的仪表面板支撑件的第一管状横梁(101-1)连接至第二管状横梁(101-2)的连接套管装置(103),包括:/n第一容纳开口(127-1),其用于接收沿第一横梁方向(125-1)延伸的所述第一管状横梁(101-1),/n背离所述第一容纳开口(127-1)的第二容纳开口(127-2),其用于接收沿第二横梁方向(125-2)延伸的所述第二管状横梁(101-2),/n其中,所述连接套管装置(103)形成为弯曲的连接套管装置(103),其中,所述第二容纳开口(127-2)相对于所述第一容纳开口(127-1)被布置为横向于所述第一横梁方向(125-1)偏移,并且/n其中,所述连接套管装置(103)由第一半壳(131-1)和第二半壳(131-2)形成,所述第一半壳(131-1)和所述第二半壳(131-2)彼此一体结合。/n

【技术特征摘要】
20181019 DE 102018126040.71.一种用于将车辆中的仪表面板支撑件的第一管状横梁(101-1)连接至第二管状横梁(101-2)的连接套管装置(103),包括:
第一容纳开口(127-1),其用于接收沿第一横梁方向(125-1)延伸的所述第一管状横梁(101-1),
背离所述第一容纳开口(127-1)的第二容纳开口(127-2),其用于接收沿第二横梁方向(125-2)延伸的所述第二管状横梁(101-2),
其中,所述连接套管装置(103)形成为弯曲的连接套管装置(103),其中,所述第二容纳开口(127-2)相对于所述第一容纳开口(127-1)被布置为横向于所述第一横梁方向(125-1)偏移,并且
其中,所述连接套管装置(103)由第一半壳(131-1)和第二半壳(131-2)形成,所述第一半壳(131-1)和所述第二半壳(131-2)彼此一体结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套管装置(103),其中,所述连接套管装置(103)包括第一至少部分弯曲的第一套管区域(135-1),所述第一容纳开口(127-1)形成在所述第一至少部分弯曲的第一套管区域(135-1)中,其中,所述连接套管装置(103)包括第二至少部分弯曲的第二套管区域(135-2),所述第二容纳开口(127-2)形成在所述第二至少部分弯曲的第二套管区域(135-2)中,其中,所述第一至少部分弯曲的套管区域(135-1)通过直的套管区域(135-3)连接至所述第二至少部分弯曲的套管区域(135-2),其中,特别地,所述第一至少部分弯曲的套管区域(135-1)和所述第二至少部分弯曲的套管区域(135-2)在不同的曲率方向上相对于所述直的套管区域(135-3)弯曲。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套管装置(103),其中,所述直的套管区域(135-3)沿延伸轴线(137)延伸,其中,所述延伸轴线(137)与所述第一横梁方向(125-1)围成第一曲率角(139-1),其中,所述延伸轴线(137)与所述第二横梁方向(125-2)围成第二曲率角(139-2),其中,所述第一曲率角(139-1)和所述第二曲率角(139-2)具有相等的尺寸。


4.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套管装置(103),其中,所述连接套管装置(103)、特别是所述第一弯曲的套管区域(135-1)包括第一容纳部分(143-1),其从所述第一容纳开口(127-1)延伸并且被配置用于接收所述第一管状横梁(101-1),其中,所述连接套管装置(103)、特别是所述第二弯曲的套管区域(135-2)包括第二容纳部分(143-2),其从所述第二容纳开口(127-2)延伸并且被配置用于接收所述第二管状横梁(101-2)。


5.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套管装置(103),其中,所述连接套管装置(103)的上侧(133-1)由所述第一半壳(133-1)形成,并且其中,所述连接套管装置(103)的下侧(133-2)由所述第二半壳(131-2)形成。


6.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套管装置(103),其中,所述第一半壳(131-1)和所述第二半壳(131-2)各自沿所述连接套管装置(103)的纵向方向延伸,并且其中,所述第一半壳(131-1)和所述第二半壳(131-2)各自特别地在所述第一至少部分弯曲的套管区域(135-1)、所述直的套管区域(135-3)和所述第二至少部分弯曲的套管区域(135-2)中延伸。


7.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套管装置(103),其中,所述第一容纳开口(127-1)具有第一内直径(145-1),其中,所述第二容纳开口(127-2)具有第二内直径(145-2),其中,所述第一内直径(145-1)和所述第二内直径(145-2)具有相等或不同的尺寸以接收具有相同或不同尺寸的外直径(130-1,130-2)的管状横梁(101-1,101-2)。


8.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套管装置(103),其中,所述连接套管装置(103)包括第一支撑元件(121-1),其特别被布置在所述第二至少部分弯曲的套管区域(135-2)上,并且其中,所述第一支撑元件(121-1)被紧固至车身,特别是被紧固到所述车辆的底板。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连接套管装置(103),其中,所述第一支撑元件(121-1)被构造为单件式支架,其从所述连接套管装置(103)延伸到所述车身。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西蒙·汶尼克康斯坦丁·塔塔里诺夫
申请(专利权)人:本特勒尔汽车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德国;DE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