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的前部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694233 阅读:5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08 09:04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车辆的前部结构,其具备配置在前罩内侧的进气管道,能够提高撑条的形状自由度,使得能够高效地支承车体构成部件。车辆的前部结构具备:前罩,其设置在车架(10)的前方;进气管道(60),其配置在前罩的内侧;以及撑条(65),其支承车体构成部件,支承于车架(10)的进气管道(60)沿前后方向延伸,撑条(65)配置在进气管道(60)的左右,并且支承于车架(10),撑条(65)具备在进气管道(60)的侧方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臂部件(75L、75R),臂部件(75L、75R)的上端位于比进气管道(60)的上表面(60d)靠上方的位置,臂部件(75L、75R)的下端位于比进气管道(60)的下表面(60e)靠下方的位置。

Front structure of vehicl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辆的前部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车辆的前部结构。
技术介绍
以往,公知一种车辆的前部结构,其具备设置在车架前方的前罩和配置在前罩的内侧的进气管道,支承于车架的进气管道沿前后方向延伸(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及专利文献2)。在专利文献1及专利文献2中,利用设置于进气管道的撑条支承车体构成部件。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281914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7-196984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课题但是,在上述以往那样的车辆的前部结构中,通过将支承车体构成部件的撑条与进气管道分体设置,能够简化进气管道的结构,但在配置有进气管道的前罩的内侧,撑条的配置空间受限。因此,撑条的形状自由度受限制,难以支承车体构成部件。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上述的情况而完成的,目的在于,在具备配置在前罩内侧的进气管道的车辆的前部结构中,提高撑条的形状自由度,使得能够高效地支承车体构成部件。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车辆的前部结构具备:前罩40,其设置在车架10的前方;进气管道60,其配置在所述前罩40的内侧;以及撑条65,其支承车体构成部件40、67、71,支承于所述车架10的所述进气管道60沿前后方向延伸,车辆的前部结构的特征在于,所述撑条65配置在所述进气管道60的左右,并且支承于所述车架10,所述撑条65具备在所述进气管道60的侧方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臂部件75L、75R,所述臂部件75L、75R的上端位于比所述进气管道60的上表面60d靠上方的位置,所述臂部件75L、75R的下端位于比所述进气管道60的下表面60e靠下方的位置。此外,在上述结构中可以是,所述撑条65具备在所述进气管道60的下方将左右的所述臂部件75L、75R左右连结起来的下部连结部86。此外,在上述结构中可以是,所述撑条65具备在所述进气管道60的上方将左右的所述臂部件75L、75R左右连结起来的上部连结部76。而且,在上述结构中可以是,所述上部连结部76是与所述臂部件75L、75R分体的横梁部件76,所述横梁部件76支承仪表67。此外,在上述结构中可以是,左右的臂部件75L、75R向前上方延伸,在所述臂部件75L、75R的上端设置有在车辆侧面观察时前低后高地倾斜的罩支承部80。此外,在上述结构中可以是,左右的所述臂部件75L、75R具备与所述车架10的前端部连接的固定部78c、79a,所述固定部78c、79a至少设置在所述进气管道60的上方及下方。此外,在上述结构中可以是,左右的所述臂部件75L、75R在车辆侧面观察时,在上下的所述固定部78c、79a之间具备切口部84。此外,在上述结构中可以是,所述下部连结部86是从左右的所述臂部件75L、75R向车宽方向内侧延伸的一对内侧延伸部77L、77R,左右的所述内侧延伸部77L、77R通过紧固件86b彼此连结,设置有转向阻尼器71,该转向阻尼器71连接车体与支承前轮2的前叉12,所述转向阻尼器71通过所述紧固件86b与所述下部连结部86紧固在一起。此外,在上述结构中可以是,所述臂部件75L、75R具备支承所述进气管道60的管道支承部82。专利技术效果根据车辆的前部结构,车辆的前部结构具备:前罩,其设置在车架的前方;进气管道,其配置在前罩的内侧;以及撑条,其支承车体构成部件,支承于车架的进气管道沿前后方向延伸,撑条配置在进气管道的左右,并且支承于车架,撑条具备在进气管道的侧方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臂部件,臂部件的上端位于比进气管道的上表面靠上方的位置,臂部件的下端位于比进气管道的下表面靠下方的位置。根据该结构,撑条的臂部件以左右避开进气管道的方式上下延伸,并延伸到进气管道的上方及下方,因此撑条的形状自由度高。因此,能够高效地支承车体构成部件。此外,在上述结构中可以是,撑条具备在进气管道的下方将左右的臂部件左右连结起来的下部连结部。根据该结构,通过下部连结部,左右的臂部件被连结,因此能够提高撑条的刚性。此外,在上述结构中可以是,撑条具备在进气管道的上方将左右的臂部件左右连结起来的上部连结部。根据该结构,通过上部连结部,左右的臂部件被连结,因此能够提高撑条的刚性。撑条利用左右的臂部件及上部连结部从周围包围进气管道,因此容易支承车体构成部件。而且,在上述结构中可以是,上部连结部是与臂部件分体的横梁部件,横梁部件支承仪表。根据该结构,上部连结部与臂部件分体,因此容易将撑条组装于车体侧。此外,能够利用上部连结部在进气管道的上方支承仪表。此外,在上述结构中可以是,左右的所述臂部件向前上方延伸,在臂部件的上端设置有车辆侧面观察时前低后高地倾斜的罩支承部。根据该结构,左右的臂部件向前上方倾斜地延伸,因此能够减小臂部件占据的空间,同时容易在整个上下方向及前后方向上支承车体构成部件。此外,能够利用前低后高地倾斜的罩支承部良好地支承罩。此外,在上述结构中可以是,左右的臂部件具备与车架的前端部连接的固定部,固定部至少设置在进气管道的上方及下方。根据该结构,由于固定部在进气管道的上下分离地设置,因此利用车架的前端部,能够以高刚性支承左右的臂部件。此外,可以是左右的臂部件在车辆侧面观察时,在上下的固定部之间具备切口部。根据该结构,能够确保撑条的刚性,并且能够使撑条紧凑化。此外,在上述结构中可以是,下部连结部是从左右的臂部件向车宽方向内侧延伸的一对内侧延伸部,左右的内侧延伸部通过紧固件彼此连结,设置有对支承前轮的前叉与车体进行连接的转向阻尼器,转向阻尼器通过紧固件与下部连结部紧固在一起。根据该结构,能够利用紧固左右的内侧延伸部的紧固件,以简单的结构安装转向阻尼器。此外,臂部件具备支承进气管道的管道支承部。根据该结构,能够由臂部件支承进气管道。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机动二轮车的左视图。图2是车架、摆臂及后轮的左视图。图3是机动二轮车的前部的主视图。图4是图3的IV-IV剖视图。图5是拆下前罩的状态下的机动二轮车的前部的主视图。图6是从图5拆下罩的状态下的机动二轮车的前部的主视图。图7是在拆下前罩的状态下从上方观察机动二轮车的前部的俯视图。图8是示出撑条相对于车架的安装状态的左视图。图9是从上方观察撑条的安装状态的俯视图。图10是从前方侧观察撑条的主视图。图11是撑条的左视图。图12是图4的XII-XII剖视图。图13是机动二轮车的前部结构的左视图。标号说明1:机动二轮车(车辆);2:前轮;10:车架;12:前叉;40:前罩(车体构成部件);60:进气管道;60d:上表面;60e:下表面;65:撑条;67:仪表(车体构成部件);71:转向阻尼器(车体构成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辆的前部结构,其具备:前罩(40),其设置在车架(10)的前方;进气管道(60),其配置在所述前罩(40)的内侧;以及撑条(65),其支承车体构成部件(40、67、71),支承于所述车架(10)的所述进气管道(60)沿前后方向延伸,所述车辆的前部结构的特征在于,/n所述撑条(65)配置在所述进气管道(60)的左右,并且支承于所述车架(10),/n所述撑条(65)具备在所述进气管道(60)的侧方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臂部件(75L、75R),/n所述臂部件(75L、75R)的上端位于比所述进气管道(60)的上表面(60d)靠上方的位置,所述臂部件(75L、75R)的下端位于比所述进气管道(60)的下表面(60e)靠下方的位置。/n

【技术特征摘要】
20180928 JP 2018-1859801.一种车辆的前部结构,其具备:前罩(40),其设置在车架(10)的前方;进气管道(60),其配置在所述前罩(40)的内侧;以及撑条(65),其支承车体构成部件(40、67、71),支承于所述车架(10)的所述进气管道(60)沿前后方向延伸,所述车辆的前部结构的特征在于,
所述撑条(65)配置在所述进气管道(60)的左右,并且支承于所述车架(10),
所述撑条(65)具备在所述进气管道(60)的侧方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臂部件(75L、75R),
所述臂部件(75L、75R)的上端位于比所述进气管道(60)的上表面(60d)靠上方的位置,所述臂部件(75L、75R)的下端位于比所述进气管道(60)的下表面(60e)靠下方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撑条(65)具备在所述进气管道(60)的下方将左右的所述臂部件(75L、75R)左右连结起来的下部连结部(86)。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的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撑条(65)具备在所述进气管道(60)的上方将左右的所述臂部件(75L、75R)左右连结起来的上部连结部(76)。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的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部连结部(76)是与所述臂部件(75L、75R)分体的横梁部件(76),所述横梁部件(76)支承仪表(67)。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前田瑠衣青木宏次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