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动刹车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3379349 阅读:8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2-19 00:5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是有关于一种连动刹车系统,包括有第一刹车操作装置、第一刹车产生装置、第二刹车产生装置、第一刹车导线以及第二刹车导线。第一刹车操作装置包括第一固定架、以第一枢接点枢接于第一固定架的第一操作杠杆以及以第二枢接点枢接于第一操作杠杆的平衡件,且第一枢接点与第二枢接点两者的轴线同方向。第二枢接点包括一螺栓,该螺栓依序具有一帽头部、一柱状部以及一螺牙部,穿设过平衡件和第一操作杠杆,使平衡件位于帽头部与第一操作杠杆之间,且平衡件可在柱状部转动。因此,平衡件的一面处于裸空开放状态,这将便利第一内线及第二内线的组装及更换,有效提升整体的组装效率以节省成本,实为一优化设计。

Tandem brake syste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连动刹车系统
本技术是关于一种连动刹车系统,尤指一种适用于摩托车的连动刹车系统。
技术介绍
为符合车辆安全相关法令,须安装连动刹车系统,如已公开的连动刹车设计,请参阅图8,是现有连动刹车系统的架构图。图中出示一种现有连动刹车系统,主要包括有一第一刹车操作装置91、一第二刹车操作装置92、一第一刹车产生装置93、一第二刹车产生装置94、一第一刹车导线95、一第二刹车导线96以及一第三刹车导线97。其中,第一刹车操作装置91包括有一第一操作杠杆911、一第一固定架912以及一平衡件913。请一并参阅图9及图10,其分别为现有连动刹车系统的第一刹车操作装置的前视图以及剖视图。如图所示,第一固定架912设置于把手98上,把手98枢接于车架(未显示)上,可供骑乘者操控车辆行驶方向,第一固定架912设有第一定位部9121与第二定位部9122,第一操作杠杆911以一第一枢接点914枢接于第一固定架912上,第一操作杠杆911具有一槽部9111,该槽部9111的开口方向面向于第一定位部9121与第二定位部9122,槽部9111两侧有第一端面9112与第二端面9113,平衡件913设置于槽部9111内,且位于第一端面9112与第二端面9113之间,平衡件913以一第二枢接点915枢接于第一操作杠杆911上。第二刹车操作装置92包括一第二固定架922以及一第二操作杠杆921,第二固定架922设置于一把手98上,第二操作杠杆921枢接于第二固定架922上。第一刹车产生装置93为一鼓煞机构,包括一第一刹车产生单元932、一枢接于该第一刹车产生单元932的第一刹车摇臂931以及一第一刹车固定架933,当第一刹车摇臂931受力转动时,可驱动第一刹车产生单元932运动而产生摩擦刹车力。相对地,第二刹车产生装置94同样为一鼓煞机构,包括一第二刹车产生单元942、一枢接于该第二刹车产生单元942的第二刹车摇臂941以及一第二刹车固定架943,当第二刹车摇臂941受力转动时,可驱动第二刹车产生单元942运动而产生摩擦刹车力。再者,为达成连动刹车的目的,现有连动刹车系统装设有三条刹车导线,其为第一刹车导线95、第二刹车导线96以及第三刹车导线97。第一刹车导线95包括一第一内线951以及包覆于第一内线951外部的一第一套管952,第一内线951一端连接平衡件913,另一端连接第二刹车摇臂941,第一套管952一端抵接第一定位部9121,另一端抵接第二刹车固定架943。第二刹车导线96包括一第二内线961以及包覆于第二内线961外部的一第二套管962,第二内线961一端连接平衡件913,另一端连接第一刹车摇臂931,第二套管962一端抵接第二定位部9122,另一端抵接第一刹车固定架933。因此,骑乘者操作第一操作杠杆911,其操作力道由第一刹车操作装置91经平衡件913分别传递至第一刹车产生装置93及第二刹车产生装置94中,同时使第一刹车产生装置93及第二刹车产生装置94作刹车运动。第三刹车导线97包括一第三内线971以及包覆于第三内线971外部的一第三套管972,第三内线971一端连接第二操作杠杆921,另一端连接第一刹车摇臂931,第三套管972一端抵接该第二固定架922,另一端抵接第一刹车固定架933。因此,骑乘者操作第二操作杠杆921,其操作力道由第二刹车操作装置92直接传递至第一刹车产生装置93中,使第一刹车产生装置93作刹车运动。然而,第一刹车操作装置91在装配第一刹车导线95和第二刹车导线96时,由于第一套管952需装置于第一定位部9121,第二套管962需装置于第二定位部9122,且第一内线951及第二内线961需装置于平衡件913上,由于平衡件913设于第一刹车杠杆911的槽部9111内,且平衡件913介于第一端面9112及第二端面9113之间,更增加第一内线951及第二内线961的装配困难,为提升组装效率以节省成本,需对此设计做一改善。创作人缘因于此,本于积极创作的精神,亟思一种可以解决上述问题的连动刹车系统,几经研究实验终至完成本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是在提供一种连动刹车系统,其通过改良式的平衡件设计,有效将平衡件的一面处于裸空开放状态,这将便利第一内线及第二内线的组装及更换,可有效提升整体的组装效率以节省成本,实为一优化设计。为达成上述目的,本技术的连动刹车系统设置于一车辆上,包括有一第一刹车操作装置、一第一刹车产生装置、一第二刹车产生装置、一第一刹车导线以及一第二刹车导线。第一刹车操作装置包括一设置于一把手上的第一固定架、一以一第一枢接点枢接于第一固定架的第一操作杠杆以及一以一第二枢接点枢接于第一操作杠杆的平衡件,且第一枢接点与第二枢接点两者的轴线同方向;第一固定架设有一第一定位部与一第二定位部,第二枢接点包括一螺栓,螺栓依序具有一帽头部、一柱状部以及一螺牙部,螺栓穿设过平衡件和第一操作杠杆,使平衡件位于帽头部与第一操作杠杆之间,且平衡件可在柱状部转动。第一刹车产生装置包括一第一刹车产生单元、一枢接于第一刹车产生单元的第一刹车摇臂以及一第一刹车固定架,故当第一刹车产生装置受施力或油压驱动时,第一刹车产生装置将产生刹车力;第二刹车产生装置包括一第二刹车产生单元、一枢接于第二刹车产生单元的第二刹车摇臂以及一第二刹车固定架,故当第二刹车产生装置受施力或油压驱动时,第二刹车产生装置将产生刹车力。第一刹车导线包括一第一内线以及包覆于第一内线外部的一第一套管,第一内线一端连接平衡件,另一端连接第二刹车摇臂,第一套管一端抵接第一定位部,另一端抵接第二刹车固定架,亦即,第一刹车导线连接于第一刹车操作装置与第二刹车产生装置之间。其中,平衡件裸露于第一操作杠杆外部,第一内线可方便组装及更换。第二刹车导线包括一第二内线以及包覆于第二内线外部的一第二套管,第二内线一端连接平衡件,另一端连接第一刹车摇臂,第二套管一端抵接第二定位部,另一端抵接第一刹车固定架,亦即,第二刹车导线连接于第一刹车操作装置与第一刹车产生装置的间。其中,平衡件裸露于第一操作杠杆外部,第二内线可方便组装及更换。通过上述设计,本技术的连动刹车系统主要针对第一刹车操作装置及其内部的平衡件进行结构及配置上的改善,并于第二枢接点增设独特的螺栓设计,俾能使该螺栓以悬臂梁的方式安装平衡件,使平衡件一面处于裸空开放状态能更便利的安装第一内线及第二内线,同时为预防脱落所造成的失效,而在螺栓渐渐脱离突出部之前,螺帽势必会先行脱落,此可作为预防平衡件失效前的警示信号。上述第一操作杠杆可更包括一具有一螺牙孔的突出部,螺牙孔可与螺牙部相互螺合。因此,通过突出部的设计,加厚第一操作杠杆的第二枢接点的枢接位置,可强化螺栓的螺牙部与突出部的螺牙孔的锁附性。上述突出部与第一操作杠杆之间可具有一限位部。以此,通过限位部的设置,可有效限制平衡件的转动范围,以预防平衡件过度转动而产生刹车失效。上述连动刹车系统可还包括一第二刹车操作装置,该第二刹车操作装置包括一设置于一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连动刹车系统,设置于一车辆上,其特征在于,包括:/n一第一刹车操作装置,包括一设置于一把手上的第一固定架、一以一第一枢接点枢接于该第一固定架的第一操作杠杆以及一以一第二枢接点枢接于该第一操作杠杆的平衡件,且第一枢接点与第二枢接点两者的轴线同方向;该第一固定架设有一第一定位部与一第二定位部,该第二枢接点包括一螺栓,该螺栓依序具有一帽头部、一柱状部以及一螺牙部,穿设过该平衡件和该第一操作杠杆,使该平衡件位于该帽头部与该第一操作杠杆之间,且该平衡件可在该柱状部转动;/n一第一刹车产生装置,包括一第一刹车产生单元、一枢接于该第一刹车产生单元的第一刹车摇臂以及一第一刹车固定架;/n一第二刹车产生装置,包括一第二刹车产生单元、一枢接于该第二刹车产生单元的第二刹车摇臂以及一第二刹车固定架;/n一第一刹车导线,包括一第一内线以及包覆于该第一内线外部的一第一套管,该第一内线一端连接该平衡件,另一端连接该第二刹车摇臂,该第一套管一端抵接该第一定位部,另一端抵接该第二刹车固定架,其中,该平衡件裸露于该第一操作杠杆外部,该第一内线可方便组装及更换;以及/n一第二刹车导线,包括一第二内线以及包覆于该第二内线外部的一第二套管,该第二内线一端连接该平衡件,另一端连接该第一刹车摇臂,该第二套管一端抵接该第二定位部,另一端抵接该第一刹车固定架,其中,该平衡件裸露于该第一操作杠杆外部,该第二内线可方便组装及更换。/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连动刹车系统,设置于一车辆上,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第一刹车操作装置,包括一设置于一把手上的第一固定架、一以一第一枢接点枢接于该第一固定架的第一操作杠杆以及一以一第二枢接点枢接于该第一操作杠杆的平衡件,且第一枢接点与第二枢接点两者的轴线同方向;该第一固定架设有一第一定位部与一第二定位部,该第二枢接点包括一螺栓,该螺栓依序具有一帽头部、一柱状部以及一螺牙部,穿设过该平衡件和该第一操作杠杆,使该平衡件位于该帽头部与该第一操作杠杆之间,且该平衡件可在该柱状部转动;
一第一刹车产生装置,包括一第一刹车产生单元、一枢接于该第一刹车产生单元的第一刹车摇臂以及一第一刹车固定架;
一第二刹车产生装置,包括一第二刹车产生单元、一枢接于该第二刹车产生单元的第二刹车摇臂以及一第二刹车固定架;
一第一刹车导线,包括一第一内线以及包覆于该第一内线外部的一第一套管,该第一内线一端连接该平衡件,另一端连接该第二刹车摇臂,该第一套管一端抵接该第一定位部,另一端抵接该第二刹车固定架,其中,该平衡件裸露于该第一操作杠杆外部,该第一内线可方便组装及更换;以及
一第二刹车导线,包括一第二内线以及包覆于该第二内线外部的一第二套管,该第二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荣彬庄泽铭
申请(专利权)人:三阳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