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动力总成悬置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3359225 阅读:3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2-18 15:3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动力总成悬置系统,其属于汽车技术领域;动力总成悬置系统设于汽车的车架上,其包括:前悬置,包括前悬置托架、前悬置软垫总成和前悬置支架,前悬置托架和前悬置支架通过前悬置软垫总成连接,两个前悬置托架沿车架的中轴线对称设于车架上,两个前悬置软垫总成的延伸线相交形成开口朝上的“V”型;后悬置,与前悬置间隔设置,包括后悬置托架、后悬置软垫总成和后悬置支架,后悬置托架和后悬置支架通过后悬置软垫总成连接,两个后悬置托架沿车架的中轴线对称设于车架上,两个后悬置软垫总成的延伸线相交形成开口朝下的“V”型。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够提高动力总成悬置系统的隔振能力。

A powertrain mounting syste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动力总成悬置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
,尤其涉及一种动力总成悬置系统。
技术介绍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汽车越来越广泛地出现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汽车在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便利的同时,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噪音污染的困扰。汽车动力总成悬置系统是指动力总成与车架或者车身之间弹性连接的系统,其设计性能对整车的震动噪音水平有重要影响。动力总成悬置系统设计的效果直接影响动力总成和车身或者车架之间的振动传递及动力总成使用可靠性,进而影响整车的NVH(Noise、Vibration、Harshness,噪声、震动与声震粗糙度)性能。目前,行业内动力总成悬置大部分是前后悬置平置系统,对于前后平置悬置系统,各悬置弹性主轴的安装方向与动力总成安装坐标相互平行布置,悬置只有在竖直方向具有缓冲作用,对横向冲击几乎没有缓冲作用,动力总成隔振效果差,无法完全发挥悬置系统的隔振能力。因此,亟需一种动力总成悬置系统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动力总成悬置系统,能够提高动力总成悬置系统的隔振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动力总成悬置系统,设于汽车的车架(3)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总成悬置系统包括:/n前悬置(1),包括前悬置托架(11)、前悬置软垫总成(12)和前悬置支架(13),所述前悬置托架(11)和所述前悬置支架(13)通过所述前悬置软垫总成(12)连接,两个所述前悬置托架(11)沿所述车架(3)的中轴线对称设于所述车架(3)上,两个所述前悬置软垫总成(12)的延伸线相交形成开口朝上的“V”型;/n后悬置(2),与所述前悬置(1)间隔设置,包括后悬置托架(21)、后悬置软垫总成(22)和后悬置支架(23),所述后悬置托架(21)和所述后悬置支架(23)通过所述后悬置软垫总成(22)连接,两个所...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动力总成悬置系统,设于汽车的车架(3)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总成悬置系统包括:
前悬置(1),包括前悬置托架(11)、前悬置软垫总成(12)和前悬置支架(13),所述前悬置托架(11)和所述前悬置支架(13)通过所述前悬置软垫总成(12)连接,两个所述前悬置托架(11)沿所述车架(3)的中轴线对称设于所述车架(3)上,两个所述前悬置软垫总成(12)的延伸线相交形成开口朝上的“V”型;
后悬置(2),与所述前悬置(1)间隔设置,包括后悬置托架(21)、后悬置软垫总成(22)和后悬置支架(23),所述后悬置托架(21)和所述后悬置支架(23)通过所述后悬置软垫总成(22)连接,两个所述后悬置托架(21)沿所述车架(3)的中轴线对称设于所述车架(3)上,两个所述后悬置软垫总成(22)的延伸线相交形成开口朝下的“V”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总成悬置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悬置软垫总成(12)与水平面呈第一夹角设置,包括:
前悬置底板(121),与所述前悬置托架(11)连接;
前悬置盖板(122),设于所述前悬置底板(121)上并与所述前悬置支架(13)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动力总成悬置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悬置底板(121)与所述前悬置盖板(122)之间设有第一缓冲间隙。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动力总成悬置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缓冲间隙内设有前悬置橡胶块(123),所述前悬置橡胶块(123)与水平面呈所述第一夹角设置,所述前悬置底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全胜胡术春常继光孔祥瑞李磊沙迪陈敏阳谢雅静王大力
申请(专利权)人:一汽解放汽车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吉林;2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