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混凝土预制板、连接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本公开涉及装配式建筑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混凝土预制板、连接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装配式建筑是指使用预制构件在工地装配而成的建筑。这种建筑的优点是建造速度快、受气候条件制约小、节约劳动力并可提高建筑质量。目前,在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中,一般采用钢筋混凝土叠合楼板,其做法是在预制混凝土楼板内设置桁架钢筋,桁架钢筋的顶部高出预制楼板的顶面,也就是说混凝土预制楼板的上表面并非结构楼板最终完成面,而是露出有桁架钢筋,在现场浇筑混凝土叠合层时将桁架钢筋覆盖,使之成为整体混凝土结构,共同承受荷载。混凝土预制楼板上的现浇叠合层需要在现场浇筑大量混凝土,湿作业较多,并且叠合层混凝土的凝固需要一定时间,而预制墙等构件的支持需要固定在楼板上,这一工序必须要等叠合层混凝土凝固后才能进行,导致施工效率低。通常,混凝土预制板的侧面需要伸出钢筋(胡子筋)以实现与相邻板块或板支座的连接,而胡子筋的存在极大的降低了混凝土预制板工业化生产的效率,并且不同项目、不同板块的胡子筋所需要的间距不尽相同,导致制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混凝土预制板,其特征在于,包括:/n预制板本体,由混凝土预制形成,且所述预制板本体的顶面为楼板结构完成面;以及/n板底钢筋,设置在所述预制板本体的下部且被覆盖在所述预制板本体的内部;/n其中,所述预制板本体的至少部分边缘设置有用于放置连接钢筋的凹槽,所述凹槽从所在的边缘向所在的边缘的内侧延伸。/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混凝土预制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预制板本体,由混凝土预制形成,且所述预制板本体的顶面为楼板结构完成面;以及
板底钢筋,设置在所述预制板本体的下部且被覆盖在所述预制板本体的内部;
其中,所述预制板本体的至少部分边缘设置有用于放置连接钢筋的凹槽,所述凹槽从所在的边缘向所在的边缘的内侧延伸。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凝土预制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制板本体为矩形。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混凝土预制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板底钢筋为钢筋网。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混凝土预制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制板本体的上部设有板顶钢筋,且所述板顶钢筋被覆盖在所述预制板本体的内部。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混凝土预制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板顶钢筋为钢筋网。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混凝土预制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在所述预制板本体的边缘均匀地间隔分布。
7.如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混凝土预制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的断面为矩形、梯形、V形或门洞形。
8.如权利要求1或3至6任一项所述的混凝土预制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制板本体的内部预埋有管线,所述预制板本体为矩形;
所述预制板本体的四个角部设置有扩大的凹槽,所述管线伸出到所述预制板本体四个角部的所述扩大的凹槽内以进行连接;或者所述管线从所述预制板本体的侧面伸出以进行连接。
9.如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混凝土预制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的内壁设置为凹凸不平的表面。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混凝土预制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的内壁设置有波纹槽,以形成所述凹凸不平的表面。
11.如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混凝土预制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从所在的边缘向所在的边缘的内侧延伸的方向上,所述凹槽的宽度相同或者所述凹槽的宽度变大,以形成外窄内宽的形状。
12.如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混凝土预制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从所在的边缘向所在的边缘的内侧延伸的方向上,所述凹槽的深度相同或者所述凹槽的深度变小。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混凝土预制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的底面包括斜面和/或阶梯面。
14.一种混凝土预制板与板支座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板支座;以及
混凝土预制板,包括预制板本体和板底钢筋;所述预制板本体由混凝土预制形成,且所述预制板本体的顶面为楼板结构完成面;所述板底钢筋设置在所述预制板本体的下部且被覆盖在所述预制板本体的内部;
其中,两块所述混凝土预制板对称设置在所述板支座的两侧,每块所述混凝土预制板的所述预制板本体与所述板支座的顶面相邻的边缘均设置有凹槽,所述凹槽从所在的边缘向所在的边缘的内侧延伸,每个所述凹槽内均放置有连接钢筋,所述连接钢筋的至少一部分伸出到所述板支座的顶面所在的区域;
混凝土至少被浇筑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聂建国,杨悦,陈光,聂鑫,张猛,马云飞,樊健生,王景龙,
申请(专利权)人:三一筑工科技有限公司,清华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