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公开提供了一种封堵件,包括封堵部,封堵部包括封堵内表面;卡接部,设置在封堵内表面上,且背离封堵内表面延伸;拉接部,其在所述封堵内表面上与所述卡接部间隔设置,且背离封堵内表面延伸,拉接部的外侧面包括拉接凸起。通过利用本公开的封堵件,封堵部一侧设置在待封堵的腔体的一侧上,通过卡接部和拉接部连接腔体的另一侧,可以将腔体封堵标准化。另外,可以在预制构件生产阶段或施工阶段利用本公开的封堵件对腔体进行封堵,操作简单、封堵效率高、且封堵质量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封堵件
本技术属于装配式建筑
,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装配式建筑的封堵件。
技术介绍
随着建筑工业化的发展,装配式建筑在不断地得到用户的认可。对于带有腔体的预制构件,例如带腔体的叠合剪力墙,在两个墙叶板之间形成腔体,该腔体用于后浇混凝土。对于这种带有腔体的叠合剪力墙,通常需要在施工阶段对墙体边缘或预留门洞或窗洞处的腔体进行封堵。对于通过浇筑混凝土封堵腔体,需要搭建和拆除模具,工序繁琐且复杂。封堵后的预留洞口尺寸决定于模具及养护工艺,尺寸受多方面因素影响,不容易控制。因此,通过浇筑混凝土封堵墙体工艺复杂、效率低、品控难。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或者至少缓解上述技术问题中的至少一个,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封堵件,包括:封堵部,封堵部包括封堵内表面;卡接部,设置在封堵内表面上,且背离封堵内表面延伸;拉接部,其在封堵内表面上与所述卡接部间隔设置,且背离所述封堵内表面延伸,所述拉接部的外侧面包括拉接凸起。通过利用本公开的封堵件,封堵部一侧设置在待封堵的腔体的一侧上,通过卡接部和拉接部连接腔体的另一侧,可以将腔体封堵标准化。且可以在预制构件生产阶段或施工阶段利用本公开的封堵件对腔体进行封堵,操作简单、封堵效率高、且封堵质量高。优选地,所述卡接部设置在所述封堵部的端部。优选地,所述拉接凸起设置在所述拉接部的端部。优选地,所述封堵件包括第一拉接部和第二拉接部,所述第一拉接部的第一拉接凸起与所述第二拉接部的第二拉接凸起相背设置。优选地,所述第二拉接部的第二拉接凸起与所述封堵部的相应端部的端面平齐。优选地,所述第二拉接部的第二拉接凸起突出于所述封堵部的相应端部的端面。优选地,所述第一拉接部和所述第二拉接部之间包括支撑部。优选地,所述支撑部包括支撑横部和肋板,所述支撑横部平行于所述封堵部,所述肋板连接所述封堵部与所述支撑横部。优选地,所述支撑部包括至少两个肋板,所述肋板之间相互平行。优选地,所述拉接部与所述封堵部相对的端部包括楔形端部,所述楔形端部包括楔形尖部和楔形根部,由所述楔形尖部至所述楔形根部所述楔形端部的横截面积逐渐增大。附图说明附图示出了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并与其说明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其中包括了这些附图以提供对本公开的进一步理解,并且附图包括在本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图1是本公开的一种封堵件用于封堵构件腔体的示意图;图2是本公开的一种封堵件的立体图;图3是本公开的一种封堵件的横截面的示意图;图4是本公开的另一种封堵件的横截面的示意图;图5是本公开的另一种封堵件的横截面的示意图;图6是本公开的另一种封堵件的横截面的示意图;图7是本公开的另一种封堵件的横截面的示意图;图8是本公开的另一种封堵件的横截面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0-封堵件;100-封堵部;110-封堵内表面;200-卡接部;300-第一拉接部;310-第一拉接凸起;320-楔形端部;321-楔形尖部;322-楔形根部;400-第二拉接部;410-第二拉接凸起;510-支撑横部;520-肋板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公开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解释相关内容,而非对本公开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公开相关的部分。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公开中的实施方式及实施方式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方式来详细说明本公开。如图1所示,为本公开的一种封堵件10,封堵件10用于封堵如图1中虚线表示的预制构件。图中所示的预制构件包括两个叶板以及两叶板之间的腔体。当然,本公开的封堵件10也可以用于其他建筑封堵。将封堵件10设置在预制构件腔体的端部,一端与腔体的一侧侧壁连接,另一端与腔体另一侧侧壁连接,从而形成腔体端部的封堵。具体地,如图2所示,封堵件10的横截面为一定形状的长型板材。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示出了封堵件10的一种横截面形状,如图3所示。封堵件10包括封堵部100,封堵部100包括面向封堵腔体的封堵内表面110,与封堵内表面110相对的封堵外表面。在本公开中“内”与“外”是相对于被封堵的腔体,朝向封堵腔体的表面被定义内表面,背向腔体的表面被定义为外表面。在封堵内表面110上,在封堵部的一个端部包括卡接部200,卡接部200背离封堵内表面110向外延伸。优选地,卡接部200的横截面为矩形。在封堵内表面110上与卡接部200间隔设置有拉接部300,拉接部300从封堵内表面110上凸起且背离封堵内表面110向外延伸。拉接部300包括朝向待封堵腔体的内侧面和相对的外侧面,在外侧面上包括拉接凸起310。该实施例中,在封堵部的封堵内表面上设置间隔的卡接部和拉接部,可以使卡接部和拉接部共同作用于待封堵腔体的一个侧壁,固定封堵件与带封堵腔体的侧壁。卡接部用于将封堵件连接并定位于腔体侧壁的外表面,防止封堵件与腔体侧壁发生如图1所示的左右方向的相对移动。拉接部用于将封堵件连接并定位于腔体侧壁的内表面,防止封堵件与腔体侧壁发生如图1所示的上下方向的相对移动。优选地,第一拉接凸起310设置在拉接部300的自由端部,即与封堵内表面110相对的一端;优选地,第一拉接凸起310设置在拉接部300的中部。优选的,如图4所示,在拉接部300的端部包括楔形端部320,楔形端部320包括楔形尖部321和楔形根部322,由楔形尖部321至楔形根部322,该楔形端部320的横截面积逐渐增大,从而形成楔形,使得拉接部300容易插入至待封堵腔体的侧壁内。优选地,如图5所示,封堵件10包括第一拉接部300和第二拉接部400,第一拉接部300和第二拉接部400沿封堵内表面110间隔设置。第一拉接部300包括第一拉接凸起310,第二拉接部400包括第二拉接凸起410。第一拉接凸起310和第二拉接凸起410相背设置。即在待封堵腔体中,第一拉接凸起310插入至腔体的一侧壁内表面,第二拉接凸起410插入至相对的另一侧壁内表面。设置两个拉接凸起,使封堵件分别与待封堵腔体的两个侧壁的内表面都形成连接,能够增强封堵件与腔体侧壁之间的连接强度。优选地,第二拉接凸起410的端部与封堵部的相对应的端部齐平。优选地,第二拉接凸起410的端部突出于封堵部的相应端部的端面,如图6所示。优选地,如图7所示,第一拉接部与第二拉接部之间包括支撑横部510,支撑横部510可以为平行于封堵部100的板状支撑,用于增强第一拉接部和第二拉接部的强度。优选地,如图8所示,支撑横部510与封堵部100之间包括肋板520。肋板520与支撑横部510共同作用增强了封堵件10的强度。优选地,封堵件10包括至少两个肋板520,至少两个肋板520间隔设置且相互平行。间隔设置肋板是在增强封堵件10的强度前提下进一步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封堵件,其特征在于,包括:/n封堵部,所述封堵部包括封堵内表面;/n卡接部,设置在所述封堵内表面上,且背离所述封堵内表面延伸;/n拉接部,其在所述封堵内表面上与所述卡接部间隔设置,且背离所述封堵内表面延伸,所述拉接部的外侧面包括拉接凸起。/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封堵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封堵部,所述封堵部包括封堵内表面;
卡接部,设置在所述封堵内表面上,且背离所述封堵内表面延伸;
拉接部,其在所述封堵内表面上与所述卡接部间隔设置,且背离所述封堵内表面延伸,所述拉接部的外侧面包括拉接凸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封堵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接部设置在所述封堵部的端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封堵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拉接凸起设置在所述拉接部的端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封堵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封堵件包括第一拉接部和第二拉接部,所述第一拉接部的第一拉接凸起与所述第二拉接部的第二拉接凸起相背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封堵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拉接部的第二拉接凸起与所述封堵部的相应端部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光,盛珏,马钊,张猛,孙海宾,
申请(专利权)人:三一筑工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