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管式液压减震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18134 阅读:22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套管式液压减震器,包括:外管;内管;阀心座,该阀心座配合并固定到内管的基端上;下盖,该下盖被设置成与阀心座的腿部接触,并以油封的方式将外管的基端密封;活塞杆,该活塞杆插入到内管中,以便能够沿着轴向方向往复运动;导向构件,该导向构件安装到外管和内管的顶侧,以便支承活塞杆并且将一个轴向方向的力作用到内管上。在这种套管式液压减震器中,阀心座的腿部和下盖在轴向方向的力的作用线上相互接触,其中,所述轴向方向的力朝着内管的基端作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用于汽车、工业用车辆等的悬挂装置中使用的套管液压减震器,更详细地说,涉及用于底阀的安装结构,当安装到内管的基端上时,该底阀定位固定到下盖上。专利技术的背景日本专利局1999年发布的JP11-201211A公报,揭示了一种用于定位固定到套管式液压减震器的下盖上的底阀的安装结构。如图3所示,下盖34配合到外管32的基端、并焊接在其外周上,以便将外管32的基端以油封的方式堵塞。配合并固定到内管33的基端上的底阀35,定位固定到下盖34的上表面上。底阀35包括阀心座36、止回阀37、压力侧阻尼力产生阀38,以及固定销39。阀心座36包括压力侧口36a和膨胀侧口36b。止回阀37设置在阀心座36的上表面上,以便可打开地覆盖膨胀侧口36b。压力侧阻尼力产生阀38设置在阀心座36的下表面上,以便可打开地覆盖压力侧口36a。固定销39借助压力将止回阀37和压力侧阻尼力产生阀38固定到阀心座36上。在阀心座36的下表面的外周部上,形成多个与下盖34的上表面接触的腿部40,所述腿部以预定的间隔在圆周上突出。在相邻的腿部40之间形成油路,这些油路与形成在内管33和外管32之间的储存室42连通。在套管式液压减震器的压缩操作过程中,活塞杆41穿入内管33,产生过剩的工作流体,所述过剩的工作流体的量与穿入的杆的体积相对应。经由压力侧口36a、压力侧阻尼力产生阀38、以及前面提到的油路,将该过剩的工作流体输送到储存室42内,从而由压力侧阻尼力产生阀38产生预定的压力侧阻尼力。
技术实现思路
在如上面所述构成的套管式液压减震器中,在外管32和内管33的顶侧设置支承活塞杆用的支承构件。支承构件典型地通过焊接或者压边安装到顶侧。利用这种技术,当将支承构件定位固定时,一个预定的轴向力朝着下盖34作用到内管33上。位于阀心座36的下表面的外周部上的腿部40,设置得比内管33在其开口端的延长线更靠近内侧,因此,当施加过大的轴向力时,阀心座36会弯曲变形成向上凸的形状。这是因为,腿部40与下盖34之间接触的部位比该轴向力作用的部位更靠近内侧,更具体地说,该接触部位比设置在阀心座36的上表面的外周端上的阶梯部37c的底部37d更靠近内侧,其中,内管33的开口端与该底部37d接触。从而,由于力的作用点的不同而产生导致阀心座36弯曲变形的弯曲力矩。当阀心座36弯曲变形时,配置在阀心座36上的止回阀37及压力侧阻尼力发生阀38,偏离它们预定的位置,从而,很可能不能产生所需要的压力侧阻尼力。近年来,为了降低套管式液压减震器的重量,将内管33、阀心座36等设定成最小的厚度,其结果是,阀心座36变得更容易弯曲变形。为了确保不会作用有如上面所述的过大的轴向力,在安装支承构件时,要求进行精密的操作,导致工时的增加和制造成本的提高。因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在将底阀安装到下盖上时,在不会增加板的厚度、并且无需精密的操作的情况下,防止套管式液压减震器弯曲变形。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套管式液压减震器,该套管式液压减震器包括外管;内管,该内管与外管同心地设置在外管的内部;底阀,该底阀在其基端侧具有腿部,该腿部配合并固定到内管的基端上;下盖,该下盖被设置成与腿部接触,并且以油封的方式将外管的基端密封;活塞杆,该活塞杆插入到内管中,以便能够沿轴向方向往复运动;导向构件,该导向构件安装在外管和内管的顶侧,以便支承活塞杆,并且将轴向力朝着内管的基端作用到内管上,其中,底阀的腿部和下盖,在朝着内管的基端作用的轴向力的作用线上彼此接触。本专利技术的详细内容以及其它特点和优点,将在本说明书的余下部分加以阐明,并表示在附图中。附图说明图1是局部剖视正视图,表示在中心线右侧的一个实施例的套管式液压减震器。图2是放大的剖视图,表示图1中所示的底阀的腿部和下盖之间接触的状态。图3是局部剖视正视图,表示套管式液压减震器的传统的例子。具体实施例方式现将描述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套管式液压减震器。如图1所示,套管式液压减震器1包括外管2、内管3、下盖4、底阀5、活塞杆7、杆导8。外管2和内管3同心地配置。下盖4安装在外管2的基端上。底阀5配合并固定到内管3的基端上,并且定位固定到下盖4的上表面上。活塞杆7插入到内管3中,以便能够自由地伸出和退回。杆导8将内管3和外管2的顶侧密封,并且可滑动地支承活塞杆7。将杆导8配合成从外管2的顶侧的内周延伸到内管3的顶侧的内周。在杆导8的中央设置导向孔,用于对活塞杆7进行导向,活塞杆7经由配合到导向孔11内的环形轴承构件12,被杆导8可滑动地支承。在杆导8的上表面上设置密封构件13,用于密封与活塞杆7之间的间隙,并且,通过将外管2的顶端部向内弯曲并压边,将杆导8和密封构件13固定到外管2和内管3上。从而,由图2中的箭头X表示的轴向力,沿着下盖4的方向经由杆导8和内管3作用到底阀5上。活塞插入到活塞杆7的基端部,并被螺母固定,从而将内管3的内部划分成杆室26和活塞室25。下盖4配合到设于外管2的基端处的管侧阶梯部2a内,并通过将下盖4与外管2之间的边界部的外周焊接起来,以油封的方式将外管2的基端密封。底阀5包括阀心座16、止回阀17、压力侧阻尼力产生阀18、固定螺栓19以及螺母20。阀心座16包括压力侧口16a和膨胀侧口16b。止回阀17设置在阀心座16的上表面上,可打开地覆盖膨胀侧口16b。压力侧阻尼力产生阀18配置在阀心座16的下表面上,可打开地覆盖压力侧口16a。固定螺栓19和螺母20借助压力将止回阀17和压力侧阻尼力产生阀18固定到阀心座16上。比止回阀17更靠外侧的阀心座16的上表面外周端,设置有阶梯部16c,内管3的基端配合到该阶梯部16c内。与下盖4的上表面接触的多个腿部21形成在阀心座16的下表面外周端上,所述腿部21比压力侧阻尼力产生阀18更靠外,并且以预定的间隔在圆周上突出。在腿部21的下表面上形成倾斜面21a,该倾斜面与下盖4的上表面上的倾斜部4a对齐。如图2所示,在倾斜面21a的一部分上形成接触部21b,该接触部21b位于内管3的基端所接触的阶梯部16c的基部16d的正下方,并且,只有接触部21b与下盖侧倾斜面4a接触。将除接触部21b之外的倾斜面21a的角度设定成可以在倾斜面4a、21a之间形成间隙。可以将倾斜面21a的角度设定成不同于倾斜面4a的角度,或者,可以将倾斜面21a与倾斜面4a之间的间隙设定成朝着内侧逐渐地变大。因此,内管3的基端与阀心座16接触的基部16d、以及腿部21与下盖4接触的接触部21b,位于轴向力X的作用线上,从而,当轴向力X经由内管3作用到阀心座16上时,可以防止引起阀心座16的弯曲变形的弯曲力矩的发生。如上所述,将液压减震器1的底阀5制成这样的结构,即,在杆导8的安装过程中,经由内管3作用到阀心座16的基部16d上的轴向力X,经由位于基部16d的正下方的腿部21的接触部21b,被传送到下盖4上,因此,可以将基部16d和接触部21b两者都设置在轴向力X的作用线上。从而,当在阀心座16内产生弯曲力矩时,可以防止阀心座16弯曲变形。可以防止由于阀心座16的弯曲变形引起的设置在阀心座16上的止回阀17和压力侧阻尼力产生阀18偏离它们的预定位置,从而,可以产生所需的压力侧阻尼力。即使在杆导8的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套管式液压减震器(1),包括:外管(2);内管(3),该内管(3)与外管(2)同心地设置在外管的内部;底阀(5),该底阀(5)在其基端侧具有腿部(21),该腿部配合并固定到内管(3)的基端上;下盖(4), 该下盖(4)被设置成与腿部(21)接触,并且以油封的方式将外管(2)的基端密封;活塞杆(7),该活塞杆(7)插入到内管(3)中,以便能够沿轴向方向往复运动;以及导向构件(8),该导向构件(8)安装在外管(2)和内管(3)的顶 侧,以便支承活塞杆(7),并且将轴向力朝着内管(3)的基端作用到内管(3)上,其特征在于,底阀(5)的腿部(21)和下盖(4),在朝向内管(3)的基端作用的轴向力的作用线上彼此接触。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村上知治
申请(专利权)人:萱场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