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后扭力梁横梁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411853 阅读:33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2-23 04:3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汽车后扭力梁横梁,汽车后扭力梁横梁成拱形;汽车后扭力梁横梁包括:第一段横梁、第二段横梁、第三段横梁、第四段横梁和第五段横梁;第一段横梁和第五段横梁沿第一直线延伸;第三段横梁沿平行于第一直线的第二直线延伸;第一直线和第二直线之间的距离大于等于10cm且小于等于20cm;第二段横梁连接第一段横梁和第三段横梁;第四段横梁连接第三段横梁和第五段横梁;第一段横梁、第二段横梁、第三段横梁、第四段横梁和第五段横梁一体成型。有益之处在于汽车后扭力梁横梁具有拱形结构,能适用于四轮驱动车辆。

Rear torsion beam of automobile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rear torsion beam of an automobile, which is arched; the rear torsion beam of an automobile includes the first section of the beam, the second section of the beam, the third section of the beam, the fourth section of the beam and the fifth section of the beam; the first section of the beam and the fifth section of the beam extend along the first straight line; the third section of the beam extends along the second straight line parallel to the first straight line; and the first straight line.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second straight line is greater than or equal to 10 cm and less than or equal to 20 cm; the second cross beam connects the first and third cross beams; the fourth cross beam connects the third and fifth cross beams; the first cross beam, the second cross beam, the third cross beam, the fourth cross beam and the fifth cross beam are formed in one body. The advantage is that the rear torsion beam of the vehicle has an arch structure and can be applied to four-wheel drive vehicle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汽车后扭力梁横梁
本技术涉及一种汽车后扭力梁横梁。
技术介绍
传统应用于轿车的后悬架大都是后扭力梁悬架。但是后扭力梁悬架横梁多为直段横梁结构,阻碍四轮驱动车辆的传动轴的安装,所以无法适用于四轮驱动的车辆。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适用于四轮驱动车辆的具有拱形结构的汽车后扭力梁横梁。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本技术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汽车后扭力梁横梁,汽车后扭力梁横梁成拱形;汽车后扭力梁横梁包括:第一段横梁、第二段横梁、第三段横梁、第四段横梁和第五段横梁;第一段横梁和第五段横梁沿第一直线延伸;第三段横梁沿平行于第一直线的第二直线延伸;第一直线和第二直线之间的距离大于等于10cm且小于等于20cm;第二段横梁连接第一段横梁和第三段横梁;第四段横梁连接第三段横梁和第五段横梁;第一段横梁、第二段横梁、第三段横梁、第四段横梁和第五段横梁一体成型。进一步地,第三段横梁位于第一段横梁和第五段横梁的上方。进一步地,第三段横梁的长度与第一直线和第二直线之间的距离之比大于等于0.6且小于等于0.9。进一步地,第一段横梁与第五段横梁之间的距离与第三段横梁的长度之比大于等于0.1且小于等于0.2。进一步地,第二段横梁的长度等于第四段横梁的长度。进一步地,第三段横梁的长度大于等于10cm且小于等于15cm。进一步地,第二段横梁和第四段横梁关于一平面对称。进一步地,第一段横梁和第五段横梁关于平面对称。进一步地,第三段横梁关于平面对称。进一步地,汽车后扭力梁横梁关于一平面对称。本技术的有益之处在于提供的汽车后扭力梁横梁的形状为拱形,可适用于四轮驱动的车辆。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一种汽车后扭力梁横梁的示意图;图2是图1中的汽车后扭力梁横梁的立体图;图3是图1中的汽车后扭力梁横梁的另一视角的立体图。汽车后扭力梁横梁100,第一段横梁10,第二段横梁20,第三段横梁30,第四段横梁40,第五段横梁50。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具体的介绍。如图1所示,一种汽车后扭力梁横梁100,汽车后扭力梁横梁100成拱形。四轮驱动的汽车具有驱动机构。驱动机构为汽车前轮提供驱动力。同时,四轮驱动的汽车还包括将传动机构将驱动机构的驱动力传递到汽车后轮从而驱动汽车后轮。以此实现汽车的四轮驱动。拱形的汽车后扭力梁横梁100的拱部可以供传动机构的传动轴穿过实现对汽车后轮的驱动。汽车后扭力梁横梁100的结构简单合理,能够平衡左右车轮的上下跳动,减小车辆的摇晃从而保持车辆平稳。同时拱部为给汽车后轮传递驱动力的传动轴提供了安装空间。具体而言,汽车后扭力梁横梁100的结构如下:汽车后扭力梁横梁100包括:第一段横梁10、第二段横梁20、第三段横梁30、第四段横梁40和第五段横梁50。第一段横梁10和第五段横梁50沿第一直线101延伸。第三段横梁30沿平行于第一直线101的第二直线102延伸。第一直线101和第二直线102之间的距离L1大于等于10cm且小于等于20cm。具体而言,第一直线101和第二直线102之间的距离L1为16cm。第二段横梁20连接第一段横梁10和第三段横梁30。第四段横梁40连接第三段横梁30和第五段横梁50。第一段横梁10、第二段横梁20、第三段横梁30、第四段横梁40和第五段横梁50一体成型。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第三段横梁30位于第一段横梁10和第五段横梁50的上方。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第三段横梁30的长度L2与第一直线101和第二直线102之间的距离L1之比大于等于0.6且小于等于0.9。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第一段横梁10与第五段横梁50之间的距离L3与第三段横梁30的长度L2之比大于等于0.1且小于等于0.2。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第二段横梁20的长度等于第四段横梁40的长度。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第三段横梁30的长度L2大于等于10cm且小于等于15cm。第三段横梁30的长度L2为12cm。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第二段横梁20和第四段横梁40关于一平面对称。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第一段横梁10和第五段横梁50关于平面对称。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第三段横梁30关于平面对称。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汽车后扭力梁横梁100关于一平面对称。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上述实施例不以任何形式限制本技术,凡采用等同替换或等效变换的方式所获得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汽车后扭力梁横梁,其特征在于,所述汽车后扭力梁横梁成拱形;所述汽车后扭力梁横梁包括:第一段横梁、第二段横梁、第三段横梁、第四段横梁和第五段横梁;所述第一段横梁和第五段横梁沿第一直线延伸;所述第三段横梁沿平行于所述第一直线的第二直线延伸;所述第一直线和所述第二直线之间的距离大于等于10cm且小于等于20cm;所述第二段横梁连接所述第一段横梁和所述第三段横梁;所述第四段横梁连接所述第三段横梁和所述第五段横梁;所述第一段横梁、所述第二段横梁、所述第三段横梁、所述第四段横梁和所述第五段横梁一体成型。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汽车后扭力梁横梁,其特征在于,所述汽车后扭力梁横梁成拱形;所述汽车后扭力梁横梁包括:第一段横梁、第二段横梁、第三段横梁、第四段横梁和第五段横梁;所述第一段横梁和第五段横梁沿第一直线延伸;所述第三段横梁沿平行于所述第一直线的第二直线延伸;所述第一直线和所述第二直线之间的距离大于等于10cm且小于等于20cm;所述第二段横梁连接所述第一段横梁和所述第三段横梁;所述第四段横梁连接所述第三段横梁和所述第五段横梁;所述第一段横梁、所述第二段横梁、所述第三段横梁、所述第四段横梁和所述第五段横梁一体成型。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后扭力梁横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段横梁位于所述第一段横梁和所述第五段横梁的上方。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后扭力梁横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段横梁的长度与所述第一直线和所述第二直线之间的距离之比大于等于0.6且小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磊陈欧阳孙小录吴帅
申请(专利权)人:博也汽车科技宁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