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后桥扭力梁用衬套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9843978 阅读:132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4-02 14:3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汽车配件领域的一种汽车后桥扭力梁用衬套,包括从内向外依次套接的内套筒、衬套本体和外套筒,所述内套筒、所述衬套本体和所述外套筒整体硫化成型,所述衬套本体上,对称分布有两条轴向贯穿所述衬套本体的应力槽;每条所述应力槽由左端面、右端面,外侧面和内侧面四个面围成,其中所述左端面与所述外侧面的连接处,以及所述右端面与所述外侧面的连接处对称设有应力分散结构。其技术效果是:汽车后桥扭力梁用衬套在汽车行驶过程中不易断裂,耐久性能的大大提高,同时满足汽车总装厂对于汽车后桥扭力梁用衬套的动静态刚度要求,且不增加产品的生产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公开了汽车配件领域的一种汽车后桥扭力梁用衬套,包括从内向外依次套接的内套筒、衬套本体和外套筒,所述内套筒、所述衬套本体和所述外套筒整体硫化成型,所述衬套本体上,对称分布有两条轴向贯穿所述衬套本体的应力槽;每条所述应力槽由左端面、右端面,外侧面和内侧面四个面围成,其中所述左端面与所述外侧面的连接处,以及所述右端面与所述外侧面的连接处对称设有应力分散结构。其技术效果是:汽车后桥扭力梁用衬套在汽车行驶过程中不易断裂,耐久性能的大大提高,同时满足汽车总装厂对于汽车后桥扭力梁用衬套的动静态刚度要求,且不增加产品的生产成本。【专利说明】一种汽车后桥扭力梁用衬套
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配件领域的一种汽车后桥扭力梁用衬套。
技术介绍
汽车后桥扭力梁用衬套对汽车后轮在行驶过程中的控制至关重要。在汽车行驶过程中汽车后桥扭力梁用衬套会受到加速、减速、转弯、颠簸等工况带来的影响和冲击,通过汽车后桥扭力梁用衬套的柔性变形可以实现汽车后轮在上述工况下的正常行驶。然而汽车后桥扭力梁用衬套的受力工况远比汽车多连杆后桥用衬套苛刻,因此汽车后桥扭力梁用衬套容易在汽车行驶过程中发生断裂,继而会造成汽车在转弯过程中转向不足以及汽车在加速或者减速时发生汽车摆尾现象。目前汽车后桥扭力梁用衬套在路试过程中多次发生断裂,对汽车的安全驾驶会带来安全隐患。上述情况的发生与目前汽车后桥扭力梁用衬套结构不尽合理密切相关。目前的扭力梁后桥用衬套包括从内向外依次套接的内套筒1、衬套本体2和外套筒3,内套筒1、衬套本体2和外套筒3整体硫化成型,衬套本体2上,对称分布有两条轴向贯穿衬套本体2的应力槽4,用于分散扭力梁后桥用衬套在汽车行驶过程中的应力,每条应力槽4由左端面41、右端面42,外侧面43和内侧面44四个面围成,其中左端面41和右端面42均为圆弧面。但是仅仅设置应力槽4是远远不够的。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汽车后桥扭力梁用衬套,该汽车后桥扭力梁用衬套在汽车行驶过程中不易断裂,耐久性能的大大提高。实现上述目的的一种技术方案是:一种汽车后桥扭力梁用衬套,包括从内向外依次套接的内套筒、衬套本体和外套筒,所述内套筒、所述衬套本体和所述外套筒整体硫化成型,所述衬套本体上,对称分布有两条轴向贯穿所述衬套本体的应力槽;每条所述应力槽由左端面、右端面,外侧面和内侧面四个面围成,其中所述左端面与所述外侧面的连接处,以及所述右端面与所述外侧面的连接处对称设有应力分散结构。进一步的,每条所述应力槽中,所述左端面与所述外侧面的连接处与所述衬套本体的顶面之间、所述左端面与所述外侧面的连接处与所述衬套本体的底面之间、所述右端面与所述外侧面的连接处与所述衬套本体的顶面之间、所述右端面与所述外侧面的连接处与所述衬套本体的底面之间均设有倒圆角作为所述的应力分散结构。进一步的,每条所述应力槽中,所述左端面与所述外侧面的连接处以及所述右端面与所述外侧面的连接处,对称设有向所述外套筒一侧突出的,轴向贯穿所述衬套本体的应力分散口,作为所述的应力分散结构,所述应力分散口与所述应力槽连为一体。进一步的,所述内套筒和所述外套筒的硬度大于所述衬套的硬度。进一步的,所述内套筒的外圈设有对称设有两个凸缘。采用了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汽车后桥扭力梁用衬套的技术方案,即在汽车后桥扭力梁用衬套上的两个应力槽的左端面与外侧面的连接处,以及右端面与外侧面的连接处对称增加应力分散结构的技术方案。其技术效果是:该汽车后桥扭力梁用衬套在汽车行驶过程中不易断裂,耐久性能的大大提高,同时满足汽车总装厂对于汽车后桥扭力梁用衬套的动静态刚度要求,且不增加产品的生产成本。【专利附图】【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汽车后桥扭力梁用衬套第一实施例的俯视图。图2为图1的A-A向剖视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汽车后桥扭力梁用衬套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汽车后桥扭力梁用衬套第二实施例的俯视图。图5为图4的A-A向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至图5,本专利技术的专利技术人为了能更好地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理解,下面通过具体地实施例,并结合附图进行详细地说明:第一实施例请参阅图1至图3,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汽车后桥扭力梁用衬套,包括从内向外依次套接的内套筒1、衬套本体2和外套筒3,内套筒1、衬套本体2和外套筒3整体硫化成型。常规设计中,内套筒I和外套筒3的硬度大于衬套本体2的硬度,或者说内套筒I和外套筒3的硫化程度高于衬套本体2的硬度衬套本体2上,对称分布有轴向贯穿衬套本体2的两条应力槽4 ;应力槽4由左端面41、外侧面43、右端面42和内侧面44围成。其中左端面41和右端面42均为圆弧面。其中左端面41与外侧面43的连接处,以及右端面42与外侧面43的连接处对称设有应力分散结构。本实施例中,应力槽4上的应力分散结构为:左端面41与外侧面43的连接处与衬套本体2的顶面之间,左端面41与外侧面43的连接处与衬套本体2的底面之间,右端面42与外侧面43的连接处与衬套本体2的顶面之间,右端面42与外侧面43的连接处与衬套本体2的底面之间设有倒圆角45。这样设计的目的在于分散汽车后桥扭力梁用衬套的内套筒1、衬套本体2和外套筒3所受到的应力,在相同的受力情况下,相比于没有倒圆角45的汽车后桥扭力梁用衬套,增加倒圆角45的汽车后桥扭力梁用衬套内部的应力下降了 15%。汽车后桥扭力梁用衬套在汽车行驶过程中不易断裂,使用寿命,即行驶里程数增长了 30%,同时汽车后桥扭力梁用衬套的动静态刚度,如压缩模量等并未显著下降,满足汽车总装厂的要求,且增加倒圆角45后,汽车后桥扭力梁用衬套的生产成本并未增加。同时为了便于汽车后桥扭力梁用衬套的安装,内套筒I的外圈设有对称设有两个凸缘11。内套筒I和外套筒3顶面的外缘,以及内套筒I和外套筒3底面的外缘对称设有倒角。第二实施例请参阅图4和图5,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汽车后桥扭力梁用衬套,包括从内向外依次套接的内套筒1、衬套本体2和外套筒3,内套筒1、衬套本体2和外套筒3整体硫化成型。常规设计中,内套筒I和外套筒3的硬度大于衬套本体2的硬度,或者说内套筒I和外套筒3的硫化程度高于衬套本体2的硬度。衬套本体2上,对称分布有轴向贯穿衬套本体2的两条应力槽4 ;应力槽4由左端面41、外侧面43、右端面42和内侧面44围成。其中左端面41和右端面42均为圆弧面。其中左端面41与外侧面43的连接处,以及右端面42与外侧面43的连接处对称设有应力分散结构。本实施与第一实施例的不同在于应力分散结构的不同。本实施例中,应力槽4上的应力分散结构为:左端面41与外侧面43的连接处,右端面42与外侧面43的连接处,对称设有向外套筒3 —侧突出,轴向贯穿衬套本体2的应力分散口 46,两个应力分散口 46均与应力槽4连为一体,使整个应力槽4呈月芽形。这样设计的目的在于分散汽车后桥扭力梁用衬套的内套筒1、衬套本体2和外套筒3所受到的应力,在相同的受力情况下,相比于没有应力分散口 46的汽车后桥扭力梁用衬套,增加了应力分散口 46的汽车后桥扭力梁用衬套内部的应力下降了 25%。汽车后桥扭力梁用衬套在汽车行驶过程中不易断裂,使用寿命,即行驶里程数增长了 60%,同时汽车后桥扭力梁用衬套的动静态刚度,如压缩模量等并未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汽车后桥扭力梁用衬套,包括从内向外依次套接的内套筒(1)、衬套本体(2)和外套筒(3),所述内套筒(1)、所述衬套本体(2)和所述外套筒(3)整体硫化成型,所述衬套本体(2)上,对称分布有两条轴向贯穿所述衬套本体(2)的应力槽(4);其特征在于:每条所述应力槽(4)由左端面(41)、右端面(42),外侧面(43)和内侧面(44)四个面围成,其中所述左端面(41)与所述外侧面(43)的连接处,以及所述右端面(42)与所述外侧面(43)的连接处对称设有应力分散结构。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涛李晓武于永韦
申请(专利权)人:采埃孚橡胶金属上海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