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前副车架和汽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408384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2-23 03:4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前副车架和采用该前副车架的汽车,该前副车架包括:下板,所述下板朝向车体的左右两侧延展,形成与地面平行的平面区域;前下板,所述前下板固定于下板,并位于下板朝向车体的前部方向;前上板,所述前上板扣合于前下板,并位于前下板面向车体上部的一侧;上板,所述上板扣合于下板,并且部分覆盖前上板,并位于下板面向车体上部的一侧。本发明专利技术将下板朝向车体的左右两侧延展形成与地面平行的平面区域,增强了前副车架整体上的强度,同时本发明专利技术还将前副车架的中的各个部分进行了调整,从而不增加重量的前提下在整体上增强了前副车架整体的强度,使得应力能够均匀地分布于前副车架中,满足强度的要求。

A Former Subframe and Vehicle

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 front sub-frame and a car adopting the front sub-frame, which comprises a lower plate, which extends toward the left and right sides of the body to form a plane area parallel to the ground; a front and lower plate, which is fixed on the lower plate and is located in the front direction of the lower plate toward the body; a front and upper plate, which is fastened to the front and lower plates and is located on the front and lower plates. The upper plate is fastened to the lower plate and partially covers the front upper plate, and is located on the side of the lower plate facing the upper part of the car body. The invention extends the lower plate to the left and right sides of the car body to form a plane area parallel to the ground, and enhances the overall strength of the front sub-frame. At the same time, the invention also adjusts the various parts of the front sub-frame so as to enhance the overall strength of the front sub-frame without increasing the weight, so that the stress can be evenly distributed in the front sub-frame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Strength requirement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前副车架和汽车
本专利技术涉及车架设计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前副车架和采用该前副车架的汽车。
技术介绍
副车架是现代汽车广泛采用的一种结构,它分为前副车架和后副车架。副车架支撑前后悬挂,车桥,形成带副车架的悬挂总成,安装在车身上。这种副车架在设计和安装上都有极大的优越性和方便性,更重要的是其可以阻隔振动和噪声,提高整车舒适性和利于悬挂刚度的提高。在对副车架进行设计时,考虑副车架具有一定的承载,同时兼顾轻量化,所以提高副车架的强度和结构简单化是副车架设计的重要目的。在副车架的设计中,必须满足副车架对强度的要求,这就需要对副车架中的各个细节部分进行精细设计,让应力能够均匀地分布于副车架的整体,防止应力集中在副车架中的某一个或某一些点上。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前副车架以及采用该前副车架的汽车,以消除应力集中点,使得应力能够均匀地分布于前副车架中,满足强度的要求。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前副车架,包括:下板,所述下板朝向车体的左右两侧延展,形成与地面平行的平面区域;前下板,所述前下板固定于所述下板,并位于所述下板朝向所述车体的前部方向;前上板,所述前上板扣合于所述前下板,并位于所述前下板面向所述车体上部的一侧;以及,上板,所述上板扣合于所述下板,并且部分覆盖所述前上板,并位于所述下板面向所述车体上部的一侧。进一步,由所述下板和所述上板向所述车体的左右两侧延展形成后延展臂;所述前副车架还包括:摆臂安装部,所述摆臂安装部位于所述后延展臂;其中,所述摆臂安装部中还包括位于所述上板和所述下板之间的摆臂安装部上衬板和摆臂安装部下衬板;其中,所述摆臂安装部上衬板焊接于所述上板;所述摆臂安装部下衬板焊接于所述下板。进一步,所述摆臂安装部上衬板的边缘延展形成翻边;所述上板开设有与所述翻边相对应的焊孔;所述摆臂安装部上衬板通过所述翻边在所述焊孔处的焊接而焊接于所述上板。进一步,所述摆臂安装部下衬板具有朝向所述下板鼓起的凸台;所述摆臂安装部下衬板通过所述凸台与所述下板之间的焊接而焊接于所述下板。进一步,所述前副车架还包括:悬置安装部,所述悬置安装部形成于所述前下板和所述前上板;悬置加强板,所述悬置加强板覆盖并焊接于所述前下板面向所述地面的一面,并且所述悬置加强板位于所述悬置安装部的区域。进一步,所述上板避让所述前上板的所述悬置安装部的区域。进一步,所述前副车架还包括:车身前安装部,所述车身前安装部位于所述前下板和所述前上板向所述车体的左右两侧延展形成的前延展臂的末端;车身后安装部,所述车身后安装部位于所述后延展臂的末端;所述前副车架通过所述车身前安装部和所述车神后安装部装配于所述车体。进一步,所述前副车架还包括:稳定杆安装位,所述稳定杆安装位位于所述下板朝向所述地面的一面。进一步,所述前副车架还包括:转向机安装位,所述转向机安装位位于所述上板。一种汽车,采用如上任意项所述的前副车架。从上述方案可以看出,本专利技术的前副车架和汽车中,将前副车架的下板朝向车体的左右两侧延展形成与地面平行的平面区域,增强了前副车架整体上的强度,同时本专利技术还将前副车架的中的各个部分进行了调整,将摆臂安装部上衬板焊接于上板,将摆臂安装部下衬板焊接于下板,在悬置安装部增加了悬置加强板,并对上板进行修剪以避让前上板的悬置安装部的区域,从而不增加重量的前提下在整体上增强了前副车架整体的强度,使得应力能够均匀地分布于前副车架中,满足强度的要求。附图说明以下附图仅对本专利技术做示意性说明和解释,并不限定本专利技术的范围。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前副车架的下板和前下板一侧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前副车架的前上板和上板一侧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现有的前副车架的下板和前下板一侧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现有的前副车架的前上板和上板一侧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2所示结构中去掉上板后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摆臂安装部上衬板和上板部分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现有技术中的现有摆臂安装部上衬板和现有上板部分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摆臂安装部上衬板的示意图;图9为现有摆臂安装部上衬板的示意图;图10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摆臂安装部下衬板和下板部分的结构示意图;图11为现有技术中的现有摆臂安装部下衬板和现有下板部分的结构示意图;图1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摆臂安装部下衬板的示意图;图13为现有摆臂安装部下衬板的示意图。标号说明1、下板11、平面区域2、前下板3、前上板4、上板5、后延展臂6、摆臂安装部61、摆臂安装部上衬板611、翻边612、焊孔62、摆臂安装部下衬板621、凸台7、悬置安装部71、悬置加强板81、车身前安装部82、车身后安装部83、稳定杆安装位84、转向机安装位9、前延展臂1’、现有下板2’、现有前下板3’、现有前上板4’、现有上板61’、现有摆臂安装部上衬板62’、现有摆臂安装部下衬板7’、现有悬置安装部具体实施方式为了对专利技术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在各图中相同的标号表示相同的部分。在本文中,“示意性”表示“充当实例、例子或说明”,不应将在本文中被描述为“示意性”的任何图示、实施方式解释为一种更优选的或更具优点的技术方案。为使图面简洁,各图中的只示意性地表示出了与本专利技术相关部分,而并不代表其作为产品的实际结构。另外,以使图面简洁便于理解,在有些图中具有相同结构或功能的部件,仅示意性地绘示了其中的一个,或仅标出了其中的一个。在本文中,“一个”并不表示将本专利技术相关部分的数量限制为“仅此一个”,并且“一个”不表示排除本专利技术相关部分的数量“多于一个”的情形。在本文中,“上”、“下”、“前”、“后”、“左”、“右”等仅用于表示相关部分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而非限定这些相关部分的绝对位置。在本文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彼此的区分,而非表示重要程度及顺序、以及互为存在的前提等。在本文中,“相等”、“相同”等并非严格的数学和/或几何学意义上的限制,还包含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且制造或使用等允许的误差。图1和图2示出了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前副车架的两个角度的结构,其中图1主要示出了下板1和前下板2一侧的结构,图2示出了前上板3和上板4一侧的结构。为了便于描述前副车架中的各个部分的相对位置关系,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前、后、左、右、上、下各个方向是以前副车架所安装的车体的前、后、左、右、上、下而言,其中,前是指车体朝向前方(行驶方向)的方向,后是指车体朝向后方(倒车方向)的方向,左是指面向前方的乘坐于车体内的驾驶员的左侧方向,右是指面向前方的乘坐于车体内的驾驶员的右侧方向,上是指车体朝向天空的方向,下是指车体朝向地面的方向。如图1并参照图2所示,本专利技术实施的前副车架主要包括下板1、前下板2、前上板3和上板4。其中,前下板2固定于下板1,并位于下板1朝向车体的前部方向,并向车体的左右两侧延展。前上板3扣合于前下板2,并位于前下板2面向车体上部的一侧,并向车体的左右两侧延展。上板4扣合于下板1,并且部分覆盖前上板3,并且上板4位于下板1面向车体上部的一侧。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下板1朝向车体的左右两侧延展,形成与地面平行的平面区域11,如图1中虚线框内的区域。相对比的,图3示出了现有的前副车架的现有下板1’和现有前下板2’一侧的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前副车架,其特征在于,包括:下板(1),所述下板(1)朝向车体的左右两侧延展,形成与地面平行的平面区域(11);前下板(2),所述前下板(2)固定于所述下板(1),并位于所述下板(1)朝向所述车体的前部方向;前上板(3),所述前上板(3)扣合于所述前下板(2),并位于所述前下板(2)面向所述车体上部的一侧;以及,上板(4),所述上板(4)扣合于所述下板(1),并且部分覆盖所述前上板(3),并位于所述下板(1)面向所述车体上部的一侧。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前副车架,其特征在于,包括:下板(1),所述下板(1)朝向车体的左右两侧延展,形成与地面平行的平面区域(11);前下板(2),所述前下板(2)固定于所述下板(1),并位于所述下板(1)朝向所述车体的前部方向;前上板(3),所述前上板(3)扣合于所述前下板(2),并位于所述前下板(2)面向所述车体上部的一侧;以及,上板(4),所述上板(4)扣合于所述下板(1),并且部分覆盖所述前上板(3),并位于所述下板(1)面向所述车体上部的一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副车架,其特征在于:由所述下板(1)和所述上板(4)向所述车体的左右两侧延展形成后延展臂(5);所述前副车架还包括:摆臂安装部(6),所述摆臂安装部(6)位于所述后延展臂(5);其中,所述摆臂安装部(6)中还包括位于所述上板(4)和所述下板(1)之间的摆臂安装部上衬板(61)和摆臂安装部下衬板(62);其中,所述摆臂安装部上衬板(61)焊接于所述上板(4);所述摆臂安装部下衬板(62)焊接于所述下板(1)。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前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摆臂安装部上衬板(61)的边缘延展形成翻边(611);所述上板(4)开设有与所述翻边(611)相对应的焊孔(612);所述摆臂安装部上衬板(61)通过所述翻边(611)在所述焊孔(612)处的焊接而焊接于所述上板(4)。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前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摆臂安装部下衬板(62)具有朝向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陆群钟志红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长城华冠汽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