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座式单轨道岔梁及其制作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0127616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1-16 14:0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跨座式单轨道岔梁及其制作方法,所述跨座式单轨道岔梁包括:底板、行走板、左腹板和右腹板。行走板设在底板上方,且行走板与底板上下间隔;左腹板的上端与行走板相连、下端与底板相连;右腹板的上端与行走板相连、下端与底板相连,且左腹板和右腹板左右间隔,其中,左腹板和右腹板中至少一个腹板的端部的一侧连接有伸出端部的衬垫且端部的另一侧具有单边坡口。根据本发明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跨座式单轨道岔梁,可极大降低焊接操作难度,同样显著降低焊缝根部出现未焊透及未熔合等焊接缺陷风险,提高焊接质量及生产效率。

Straddle type single track bifurcation beam and its fabrication method

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 straddle type single track bifurcation beam and a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The straddle type single track bifurcation beam comprises a bottom plate, a walking plate, a left web plate and a right web plate. The upper end of the left web is connected with the walking plate, and the lower end is connected with the floor; the upper end of the right web is connected with the walking plate, and the lower end is connected with the floor, and the left web and the right web are separated from each other. One end of the left web and at least one end of the right web is connected with a cushion extending the end and the other end. The side has a single slope opening. The straddle single track bifurcation beam according to the embodiment of the present invention can greatly reduce the difficulty of welding operation, also significantly reduce the risk of welding defects such as incomplete penetration and incomplete fusion at the root of the weld, and improve the welding quality and production efficienc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跨座式单轨道岔梁及其制作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有轨列车
,特别涉及一种跨座式单轨道岔梁以及该跨座式单轨道岔梁的制作方法。
技术介绍
跨座式单轨道岔是一种特殊结构的道岔,采用电力驱动,实现道岔梁整体转辙,从而与轨道梁或道岔梁对位而形成岔道,以完成车辆行驶线路的转线需要。道岔梁是道岔系统核心的承载部件之一,为典型的箱型钢结构。因其重要承载特点,焊缝等级要求非常高,焊后需进行无损探伤检测(RT或UT),通常设计要求为全熔透焊缝。为确保道岔梁主结构焊缝达到设计熔透要求,因此其焊缝接头形式及组焊工艺尤为重要。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专利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跨座式单轨道岔梁,可以实现较高强度的焊接。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跨座式单轨道岔梁,包括:底板、行走板、左腹板和右腹板。所述行走板设在所述底板上方,且所述行走板与所述底板上下间隔;所述左腹板的上端与所述行走板相连、下端与所述底板相连;所述右腹板的上端与所述行走板相连、下端与所述底板相连,且所述左腹板和所述右腹板左右间隔,其中,所述左腹板和所述右腹板中至少一个腹板的端部的一侧连接有伸出所述端部的衬垫且所述端部的另一侧具有单边坡口。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跨座式单轨道岔梁,仅从单侧施焊,可极大降低焊接操作难度,同样显著降低焊缝根部出现未焊透及未熔合等焊接缺陷风险,提高焊接质量及生产效率。通过增加背部焊接衬垫,可有效避免出现根部烧穿现象,且可适当增大焊接参数,特别是打底焊接,从而减少根部未熔合未焊透现象。另外,根据本专利技术上述实施例的跨座式单轨道岔梁,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腹板的所述端部的衬垫伸出所述端部2毫米到3毫米。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腹板的所述端部的钝边在0毫米到2毫米的范围内。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单边坡口面的倾斜角度在40°到60°的范围内。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衬垫为方形长条状。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左腹板的上端部和下端部以及所述右腹板的上端部和下端部均具有所述衬垫和所述单边坡口。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腹板的内侧设置所述衬垫且所述腹板的外侧设置所述单边坡口。本专利技术还提出了一种跨座式单轨道岔梁的制作方法,所述跨座式单轨道岔梁为根据前述的跨座式单轨道岔梁,所述制作方法包括:先将衬垫点焊于所述腹板的端部的一侧并使衬垫伸出所述端部,然后将点焊在一起的腹板和衬垫与顶板和底板中的一个焊接。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焊接包括先进行打底焊接后进行填充及盖面焊接,打底焊接的电流小于填充及盖面焊接的电流,打底焊接的电压小于填充及盖面焊接的电压,打底焊接的速度大于填充及盖面焊接的速度。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打底焊接的电流在170A到200A的范围内、电压在23V到25V的范围内、焊接速度在19cm/min到22cm/min的范围内,填充及盖面焊接的电流在220A到250A的范围内、电压在26V到28V的范围内、焊接速度在15cm/min到18cm/min的范围内,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焊接过程中采用流量在15L/min到20L/min范围内的混合气保护。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的跨座式单轨道岔梁的示意图。图2是图1中圈A区域的焊接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的腹板与衬垫配合的示意图。附图标记:跨座式单轨道岔梁1,底板11,行走板12,左腹板13,右腹板14,衬垫15,单边坡口101,衬板伸出的长度L1,腹板的端部的钝边的尺寸L2,单边坡口面的倾斜角度A1。具体实施方式下面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跨座式单轨道岔梁是一种特殊结构的道岔梁,采用电力驱动,实现道岔梁整体转辙,从而与轨道梁或道岔梁对位而形成岔道,以完成车辆行驶线路的转线需要。道岔梁是道岔梁系统核心的承载部件之一,为典型的箱型钢结构。因其重要承载特点,焊缝等级要求非常高,焊后需进行无损探伤检测(RT或UT),通常设计要求为全熔透焊缝。为确保道岔梁主结构焊缝达到设计熔透要求,因此其焊缝接头形式及组焊工艺尤为重要。对于T形接头的焊接方式,本专利技术的设计人提出了多种焊接方案,例如:①不开坡口②单边坡口、③双边对称坡口。其中,开单边坡口时,坡口面角度β=(35-60)°,钝边c=(0-2)mm;开双边对称坡口是,坡口面角度β=(35-60)°,钝边c=(0-2)mm。其中第①种接头形式,焊接操作简单,但对于跨座式单轨道岔梁主结构显然不适用,因其属重要承载焊缝且为厚板焊接,不管是从单面还是双面焊接都无法熔透,满足不了设计强度要求,固不能采用。第②种接头形式,仅从单侧施焊,操作方便,此外设计上可实现熔透焊接。但此种接头形式,对实际生产中组装及焊接工艺要求较高,若存在装配间隙不均匀、焊接参数选取不合适、焊工技能水平不足等原因,都容易形成根部烧穿、未焊透、未熔合等焊接缺陷。因此若用于道岔梁主结构焊接,必然会给产品质量带来较大风险隐患。第③种接头形式,可以实现焊缝熔透焊接,但存在以下不足:第一,道岔梁内部设有加强横隔板,因此内侧施焊操作空间相对较狭小,焊接操作难度较高;第二,目前道岔梁腹板厚度通常在12-16mm,双侧对称坡口设计,会导致腹板内侧焊接填充量大,焊接道次较多,因此生产效率会降低且形成焊接不良缺陷风险高。可以看出,由于跨座式单轨道岔梁本身结构的原因,上述的这些焊接方案在应用到跨座式单轨道岔梁中的焊接时,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问题,难以满足跨座式单轨道岔梁的焊接。为了解决跨座式单轨道岔梁1的焊接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新的焊接结构。结合图1至图3,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跨座式单轨道岔梁1,包括:底板11、行走板12、左腹板13和右腹板14。具体而言,行走板12设在底板11上方,且行走板12与底板11上下间隔。左腹板13的上端与行走板12相连,且左腹板13的下端与底板11相连。左腹板13的上端与行走板12相连,且左腹板13的下端与底板11相连,且左腹板13和右腹板14左右间隔。左腹板13和右腹板14中至少一个腹板的端部的一侧连接有伸出端部的衬垫15且另一侧具有单边坡口101。其中,所述的腹板为左腹板13和/或右腹板14,而端部为上端部和/或下端部,端部的另一侧具有单边坡口101是指端部的所述另一侧具有坡口且端部的所述一侧没有设置坡口。其中,衬垫14伸出腹板的端部是指衬垫14沿着上下方向伸出端部的边沿。具体而言,包括如下技术方案及其结合中的至少一种:左腹板13的上端部的一侧设有衬垫15,且衬垫15向上伸出左腹板13的上端部,左腹板13的上端部的另一侧设有单边坡口101;左腹板13的下端部的一侧设有衬垫15,且衬垫15向下伸出左腹板13的下端部,左腹板13的下端部的另一侧设有单边坡口101;右腹板14的上端部的一侧设有衬垫15,且衬垫15向上伸出右腹板14的上端部,右腹板14的上端部的另一侧设有单边坡口101;右腹板14的下端部的一侧设有衬垫15,且衬垫15向下伸出右腹板14的下端部,右腹板14的下端部的另一侧设有单边坡口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跨座式单轨道岔梁,其特征在于,包括:底板;行走板,所述行走板设在所述底板上方,且所述行走板与所述底板上下间隔;左腹板,所述左腹板的上端与所述行走板相连、下端与所述底板相连;右腹板,所述右腹板的上端与所述行走板相连、下端与所述底板相连,且所述左腹板和所述右腹板左右间隔,其中,所述左腹板和所述右腹板中至少一个腹板的端部的一侧连接有伸出所述端部的衬垫且所述端部的另一侧具有单边坡口。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跨座式单轨道岔梁,其特征在于,包括:底板;行走板,所述行走板设在所述底板上方,且所述行走板与所述底板上下间隔;左腹板,所述左腹板的上端与所述行走板相连、下端与所述底板相连;右腹板,所述右腹板的上端与所述行走板相连、下端与所述底板相连,且所述左腹板和所述右腹板左右间隔,其中,所述左腹板和所述右腹板中至少一个腹板的端部的一侧连接有伸出所述端部的衬垫且所述端部的另一侧具有单边坡口。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座式单轨道岔梁,其特征在于,所述腹板的所述端部的衬垫伸出所述端部2毫米到3毫米。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座式单轨道岔梁,其特征在于,所述腹板的所述端部的钝边在0毫米到2毫米的范围内。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座式单轨道岔梁,其特征在于,所述单边坡口面的倾斜角度在40°到60°的范围内。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座式单轨道岔梁,其特征在于,所述衬垫为方形长条状。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跨座式单轨道岔梁,其特征在于,所述左腹板的上端部和下端部以及所述右腹板的上端部和下端部均具有所述衬垫和所述单边坡口。7.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跨座式单轨道岔梁,其特征在于,所述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许理吴巍巍陈柱娄秋凤何鹏
申请(专利权)人: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