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身后部动力总成的固定装置及车辆
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辆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车身后部动力总成的固定装置及车辆。
技术介绍
现有的车辆后舱中,动力总成通过悬置支架与车身骨架进行连接,当车辆后部受到碰撞时,悬置支架易产生晃动,动力总成与悬置支架之间的连接易产生松动,从而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此外,悬置支架会占用一定的后舱空间,使的后舱可利用的空间缩小。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此,本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车身后部动力总成的固定装置及车辆,旨在解决目前动力总成通过悬置支架与车身骨架进行连接导致的存在安全隐患的问题。一个方面,本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车身后部动力总成的固定装置,该装置包括:第一后部横梁总成、车身后部分总成和动力总成;其中,第一后部横梁总成与车身后部分总成的下部相连接;动力总成具有三个连接端,各连接端分别与车身后部分总成和第一后部横梁总成相连接,且各连接端、车身后部分总成和第一后部横梁总成相连接的连接点构成空间三角形。进一步地,上述车身后部动力总成的固定装置中,第一后部横梁总成包括:第一横梁和第一斜梁;其中,第一横梁的两端分别与车身后部分总成的第一后部竖梁和车身后部分总成的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身后部动力总成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后部横梁总成(1)、车身后部分总成(2)和动力总成(3);其中,所述第一后部横梁总成(1)与所述车身后部分总成(2)的下部相连接;所述动力总成(3)具有三个连接端(31),各所述连接端(31)分别与所述车身后部分总成(2)和所述第一后部横梁总成(1)相连接,且各所述连接端(31)、所述车身后部分总成(2)和所述第一后部横梁总成(1)相连接的连接点构成空间三角形。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身后部动力总成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后部横梁总成(1)、车身后部分总成(2)和动力总成(3);其中,所述第一后部横梁总成(1)与所述车身后部分总成(2)的下部相连接;所述动力总成(3)具有三个连接端(31),各所述连接端(31)分别与所述车身后部分总成(2)和所述第一后部横梁总成(1)相连接,且各所述连接端(31)、所述车身后部分总成(2)和所述第一后部横梁总成(1)相连接的连接点构成空间三角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后部动力总成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后部横梁总成(1)包括:第一横梁(11)和第一斜梁(12);其中,所述第一横梁(11)的两端分别与所述车身后部分总成(2)的第一后部竖梁(21)和所述车身后部分总成(2)的第二后部竖梁(22)相连接;所述第一斜梁(12)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横梁(11)相连接,并且,所述第一斜梁(12)倾斜设置,以使其与所述第一横梁(11)之间具有一定夹角;所述第一斜梁(12)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后部竖梁(21)相连接,所述第一斜梁(12)的第二端的倾斜角度和第一后部竖梁(21)的倾斜角度相适应。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后部动力总成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后部竖梁(21)、所述第一横梁(11)和所述第一斜梁(12)构成三角形。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后部动力总成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后部横梁总成(1)还包括:第二斜梁(13),所述第二斜梁(13)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横梁(11)相连接,并且,所述第二斜梁(13)倾斜设置,以使其与所述第一横梁(11)之间具有一定夹角;所述第二斜梁(13)与所述第二后部竖梁(22)相连接,所述第二斜梁(13)的第二端的倾斜角度和第二后部竖梁(22)的倾斜角度相适应。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身后部动力总成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后部竖梁(22)、所述第一横梁(11)和所述第二斜梁(13)构成三角形。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身后部动力总成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斜梁(13)的倾斜方向与所述第一斜梁(12)的倾斜方向相反。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后部动力总成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各所述连接端(31)通过连接件(4)与各自相对应的所述车身后部分总成(2)或所述第一横梁(11)相连接。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身后部动力总成...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陆群,刘穆华,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长城华冠汽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