驾驶室的后面部构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393507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1-10 03:47
驾驶室(10)的后板(12)具有左右突条(17)。突条(17)以向后方侧突出的状态遍及后板(12)的上下地沿铅垂方向延伸。驾驶室(10)的左右加强柱(13)具有左右固定面部(13a)、(13b)、左右倾斜面部(13c)、(13d)、以及前面部(13e),并被配置在从前方与左右突条(17)相对的位置上,左右固定面部(13a)、(13b)被与后板(12)的前表面(21)中的、位于突条(17)的左右两侧的区域接合。左右倾斜面部(13c)、(13d)及前面部(13e)在左右固定面部(13a)、(13b)间向前方侧突出。加强柱(13)与后板(12)之间的闭合空间(22)遍及后板(12)的上下方向的大致整个范围地沿上下方向延伸。

Rear part of cab structure

The rear plate (12) of the driver's cab (10) has a left and right stripe (17). The protrusion (17) protruding on the back side extends across the back plate (12) along the vertical direction. The left and right stiffeners (13) of the cab (10) have left and right fixed faces (13a), (13b), left and right inclined faces (13c), (13d) and front parts (13e), and are configured to be located on the left and right sides of the protrusions (17) in the position opposite to the left and right protrusions (17), where the left and right fixed faces (13a), (13b) are located in the front surface (21) of the rear panel (12). Regional bonding. The left and right tilted faces (13c), (13d) and the front (13e) protrude forward between the left and right fixed faces (13a), (13b). The closed space (22) between the reinforced column (13) and the rear plate (12) extends in the upper and lower directions of the rear plate (12) and extends in the upper and lower direction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驾驶室的后面部构造
本公开涉及车辆的驾驶室的后面部的构造。
技术介绍
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一种平头型的车辆的驾驶室。在构成驾驶室的后板的内侧,设置有加强构件。加强构件的下端通过点焊等而被固定在后板下端,被向后板的内侧突出并向上方延伸设置,其上端通过点焊等而被固定在被沿后板的左右方向延伸设置的后梁上。后梁在后板上的后窗的下侧位置向驾驶室内侧突出并沿左右方向延伸。在后板的设置有加强构件的部分,形成有使后板向驾驶室的外侧突出并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加强用的突条。另外,在同一公报中,图示了突条在后窗的下端与后板的下端之间的中间部向后方突出的状态。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2-53079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课题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驾驶室的后板上,在比在后窗的下方沿车宽方向延伸的后梁靠下方处,设置有加强构件。但是,因为比后梁靠下方的后板的突条在后板的一部分的区域(后窗的下端与后板的下端之间的中间部)中向后方突出,所以难以在比后梁靠下方的区域充分确保后板的相对于从上方(或下方)向驾驶室输入的负荷的强度。此外,因为在比后梁靠上方的后板上,未设置有加强构件等,所以难以充分确保后板的比后梁靠上方处的强度。因此,本公开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充分确保相对于从上下方向输入的负荷的强度的驾驶室的后面部构造。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公开的第1方式为一种被车体框架从下方支撑的驾驶室的后面部构造,包括后板和加强柱。后板具有以向前后方向的一侧突出的状态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突条,并在驾驶室的后端部与前后方向交叉地竖立。加强柱具有:被固定在后板的前后方向的另一侧的表面中的突条的左右两侧的区域上的左右固定面部、以及在左右固定面部之间向上述另一侧突出并从上述另一侧与突条相对的突出部,并且该加强柱沿上下方向延伸,从而在与后板的突条之间划分出闭合空间。闭合空间遍及后板的上下方向的大致整个范围地延伸。在上述构成中,因为后板的突条向前后方向的一侧突出,加强柱的突出部向前后方向的另一侧突出,所以与后板或加强柱中的一个为平板状的情况相比,能够确保后板的突条与加强柱之间的闭合空间的截面积较大。因此,能够充分确保后板的相对于输入到驾驶室的上下方向的负荷的强度。此外,因为后板的突条与加强柱之间的闭合空间遍及后板的上下方向的大致整个范围地延伸,所以能够充分确保后板的相对于输入到驾驶室的上下方向的负荷的强度。因此,能够充分确保驾驶室的后面部的相对于从上下方向输入的负荷的强度。本公开的第2方式为上述第1方式的驾驶室的后面部构造,包括后安装轨。后安装轨具有被车体框架从下方支撑的被支撑面部,并在驾驶室的后端下部被沿车宽方向延伸并与后板的下端缘部接合。后安装轨在车宽方向的预定的范围内具有包含被支撑面部的被支撑区域。后板的突条及加强柱中的一个的下端部被固定在后安装轨的被支撑区域上。在上述构成中,后安装轨的被支撑面部被车体框架从下方支撑,后板的突条及加强柱中的一个的下端部被固定在后安装轨的被支撑区域上。因此,来自上方的输入到驾驶室的负荷从突条及加强柱经由后安装轨的被支撑区域而被传递到车体框架侧,来自下方的输入到驾驶室的负荷经由后安装轨的被支撑区域而被传递到突条及加强柱侧。如此,因为来自上方(突条及加强柱侧)的负荷或来自下方(车体框架侧)的负荷经由后安装轨的被支撑区域而被沿上下方向高效地传递,所以能够防止应力向驾驶室的后面部的预定的部位集中,从而能够确保驾驶室的后面部的相对于输入到驾驶室的上下方向的负荷的强度。此外,因为来自上方的负荷和来自下方的负荷都会输入到后安装轨的车宽方向的相同的区域(被支撑区域),所以能够防止后安装轨的弯曲变形,从而能够确保驾驶室的后面部的强度。关于本公开的第3方式,也可以是,突出部具有左右倾斜面部和前面部。关于本公开的第4方式,也可以是,突条具有左右倾斜面部和后面部。关于本公开的第5方式,也可以是,加强柱相对于突条,在前后方向上被配置在前侧。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本公开,能够充分确保驾驶室的后面部的相对于从上下方向输入的负荷的强度。附图的简要说明图1是一个实施方式的车辆的外观立体图。图2是驾驶室的后面部的概略图。图3是驾驶室的后面部的立体图。图4是图3的IV-IV向视剖面图。图5是驾驶室的后面部的分解图。图6是图3的VI-VI向视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基于附图来说明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另外,在各图中,FR表示车辆的前方,UP表示上方,IN表示车宽方向内侧。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左右方向意味着朝向车辆前方的状态下的左右方向。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驾驶室的后面部构造被应用于驾驶室10大致被配置在引擎(省略图示)的上方的平头型的卡车1的驾驶室10。如图2所示,卡车1具有:左右1对侧构件2,其遍及车辆的前后地延伸;以及多个横向构件3,其沿车宽方向延伸并连结左右侧构件2。左右侧构件2、以及多个横向构件3构成卡车1的车体框架4。驾驶室10的前端下部经由前驾驶室支架(省略图示)而被可自由旋转地支撑在车体框架4的前端部上。驾驶室10的后端部经由被固定在左右侧构件2上的后驾驶室支架5而被车体框架4从下方支撑。后驾驶室支架5在其上表面具有缓冲橡胶(省略图示),并经由缓冲橡胶来从下方对后述的后驾驶室安装托架6进行弹性支撑。另外,在图2中,仅示出了1个横向构件3。如图2~图4所示,驾驶室10包括后驾驶室安装轨(后安装轨)11、后板12、以及左右1对加强柱13,并且该驾驶室10被配置在卡车1的车体框架4的前部的上方,并被车体框架4从下方支撑。后驾驶室安装轨11、后板12、以及左右加强柱13构成划分出驾驶室10的后方的驾驶室10的后面部7(以下,称为驾驶室后面部7)。另外,在图4中,仅示出了左侧的加强柱13。如图2~图5所示,后驾驶室安装轨11为划分出驾驶室10的下方的地板面板14的一部分,是将地板面板14的后端侧以向上方突出的方式弯曲而形成的,并且该后驾驶室安装轨11在驾驶室10的后端下部沿车宽方向延伸,确保地板面板14的后端缘部的刚性。后驾驶室安装轨11包括在地板面板14的后端部竖立的前板部11a、从前板部11a的上端缘弯曲并向后方延伸的上板部11b、以及从上板部11b的后端缘27弯曲并向下方延伸的后板部11c,被形成为向下方开放的开放截面状,并在其内侧划分出空间8。后驾驶室安装轨11的上板部11b具有左右1对安装托架固定部(被支撑面部)15。左右1对后驾驶室安装托架6被配置在左右安装托架固定部15的下方,并被固定在左右安装托架固定部15上。后驾驶室安装轨11具有左右1对被支撑区域25,该左右1对被支撑区域25为在车宽方向的预定的范围内包含安装托架固定部15的区域。左右被支撑区域25为相比于其它的区域来自后驾驶室支架5的支撑力较强的区域,分别具有安装托架固定部15、前部区域26、以及后部区域(省略图示)。被支撑区域25的前部区域26为后驾驶室安装轨11的前板部11a中的、从安装托架固定部15的前端缘向下方延伸的区域。被支撑区域25的后部区域为后驾驶室安装轨11的后板部11c中的、从安装托架固定部15的后端缘向下方延伸的区域。被支撑区域25的前部区域26及后部区域的车宽方向的长度与安装托架固定部15的车宽方向的长度大致相同。即,被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驾驶室的后面部构造,其被车体框架从下方支撑,其特征在于,包括:后板,其具有以向前后方向的一侧突出的状态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突条,并在上述驾驶室的后端部与车体框架的前后方向交叉地竖立,以及加强柱,其具有被固定在上述后板的前后方向的另一侧的表面中的上述突条的左右两侧的区域上的左右固定面部、以及在上述左右固定面部之间向上述另一侧突出并从上述另一侧与上述突条相对的突出部,并且其沿上下方向延伸,从而在与上述后板的上述突条之间划分出闭合空间;上述闭合空间遍及上述后板的上下方向的大致整个范围地延伸。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6.03.07 JP 2016-0437531.一种驾驶室的后面部构造,其被车体框架从下方支撑,其特征在于,包括:后板,其具有以向前后方向的一侧突出的状态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突条,并在上述驾驶室的后端部与车体框架的前后方向交叉地竖立,以及加强柱,其具有被固定在上述后板的前后方向的另一侧的表面中的上述突条的左右两侧的区域上的左右固定面部、以及在上述左右固定面部之间向上述另一侧突出并从上述另一侧与上述突条相对的突出部,并且其沿上下方向延伸,从而在与上述后板的上述突条之间划分出闭合空间;上述闭合空间遍及上述后板的上下方向的大致整个范围地延伸。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驾驶室的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场皓平
申请(专利权)人:五十铃自动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