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却部件及蓄电模块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246535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0-24 08:2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具备:封装体(26),由薄板部件(32)液密性地接合而成;制冷剂(27),封入于封装体(26)内部;和吸收部件(37),配置于封装体(26)内,吸收制冷剂(27),在封装体(26)中设置有气体状态的制冷剂(27)凝结的凝结区域(40),在凝结区域(40)中,在封装体(26)的内表面中至少位于铅垂方向下侧的区域贴附有吸收部件(37)。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冷却部件及蓄电模块
本说明书中所公开的技术涉及冷却部件及蓄电模块。
技术介绍
过去,作为冷却部件(例如热管)公知有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部件。此热管在用金属材料制成的管内部液密性地封入有导热流体。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1-23169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课题根据上述结构,为了封入导热流体,对管来说需要有一定的强度。这是因为当导热流体从发热体接收热量而蒸发时,导热流体体积增大,管内压力会升高。在管内液密性地封入导热流体且使用强度较高的管会导致制造成本的增大。作为解决所述问题而设想的技术,考虑到一种冷却部件,其具备:由薄板部件液密性地接合而成的封装体、在所述封装体内封入的制冷剂、及配置于所述封装体内并且吸收所述制冷剂的吸收部件。然而,根据上述设想的技术,当制冷剂蒸发时封装体内压力上升,薄板部件膨胀。于是,担心液化了的制冷剂在膨胀了的薄板部件的内部积存。由于在薄板部件内部积存的制冷剂不再参与冷却,因而担心冷却部件的冷却性能下降。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技术是基于如上所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高冷却部件的冷却性能。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技术是一种冷却部件,具备:封装体,由薄板部件液密性地接合而成;制冷剂,封入于所述封装体的内部;及吸收部件,配置于所述封装体内并吸收所述制冷剂,在所述封装体中设置有气体状态的所述制冷剂凝结的凝结区域,在所述凝结区域中,在所述封装体的内表面中至少位于铅垂方向下侧的区域贴附有所述吸收部件。根据上述结构,当气体状态的制冷剂向凝结区域移动时,封装体内相当于凝结区域的部分膨胀。于是,变为液体的制冷剂流下至膨胀的区域中位于铅垂方向下方的区域。此时,由于在膨胀的区域中的封装体的内表面中至少位于铅垂方向下侧的区域贴附有吸收部件,变为液体的制冷剂被吸收部件所吸收。其结果,液体状态的制冷剂积存于凝结区域这一情况得以抑制。由此,由于能够抑制对冷却没有贡献的制冷剂的产生,因而能够提高冷却部件的冷却效率。作为本说明书所公开技术的实施方式,优选如下的实施方式。优选的是,在所述凝结区域中,在所述封装体的内表面中位于铅垂方向的上侧区域贴附有所述吸收部件。根据上述结构,在凝结区域中,在封装体的内表面中位于铅垂方向上侧的部分液化了的制冷剂立即被吸收部件所吸收。由此,由于能够可靠地抑制对冷却没有贡献的制冷剂的产生,因此能够更加提高冷却部件的冷却效率。优选的是,在所述封装体的内表面整体上贴附有所述吸收部件。根据上述结构,由于能够容易地进行吸收部件和薄板部件的位置对合,从而能够简化冷却部件的制造工序。本说明书所公开的技术是一种蓄电模块,具备所述冷却部件和至少外表面的一部分与所述冷却部件接触的蓄电元件。根据上述结构,能够通过冷却部件高效地冷却蓄电元件。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本说明书所公开的技术,能够使冷却部件的冷却效率提高。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蓄电模块的截面图。图2是表示吸收部件的制造工序的俯视图。图3是表示吸收部件的俯视图。图4是表示吸收部件的局部放大截面图。图5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蓄电模块的截面图。图6是表示吸收部件的制造工序的俯视图。图7是表示设想技术的蓄电模块的截面图。具体实施方式<实施方式1>参照图1至图4对本说明书所公开技术的实施方式1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蓄电模块10具备:箱体11、容纳于箱体11的内部的蓄电元件12及容纳于箱体11内部并且与蓄电元件12外表面一部分接触的冷却部件13。在以下的说明中,以X方向为右方、Y方向为前方、Z方向为上方进行说明。另外,关于形成相同形状的多个部件,对一部分部件附以标号,对其他部件省略标号。蓄电模块10以蓄电元件12与冷却部件13的层叠方向朝向上方的姿势配置。上方可以是铅垂上方,另外即使不是铅垂上方也可以是实质上被认作铅垂上方。(箱体11)如图1所示,箱体11整体形成大致的长方体形状。箱体11具备:向右方开口并且从右方观察时形成大致长方形的第一箱体14;安装于第一箱体14的右侧,截面形状形成大致长方形并且向左方开口的箱状的第二箱体15。第二箱体15的左边缘具有与第一箱体14的右边缘形状相仿的形状。第一箱体14及第二箱体15分别可由合成树脂、金属等任意的材料形成。第一箱体14及第二箱体15也可以各自用不同的材料形成,另外,也可用相同的材料形成。第一箱体14和第二箱体15可以通过锁定部件和被锁部件的卡合结构、螺纹固定结构、粘接剂的粘接等公知的手法互相组装。另外,在第一箱体14及第二箱体15由金属制成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激光焊接、钎焊等公知的手法接合。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箱体14及第二箱体15,互相在非液密状态下组装。并且第一箱体14及第二箱体15也可以互相液密性地组装。在箱体11的靠左端部的位置配置有向上下两方向突出的一对电力端子17。电力端子17由金属板材制成。(蓄电元件12)蓄电元件12通过在一对电池用层压板之间夹设有未图示的蓄电要素并通过热熔敷等公知的手法将电池用层压板的侧边液密性地接合而成。如图1所示,从蓄电元件12的左边缘,形成金属箔状的正极端子24和负极端子25在与电池用层压板的内表面液密状态下,从电池用层压板的内侧向外侧突出。正极端子24和负极端子25在前后方向隔开间隔并列配置。正极端子24及负极端子25分别电连接于蓄电要素。如图1所示,蓄电元件12在上下方向并列配置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为6个)。在上下方向相邻的蓄电元件12被配置为,在一个正极端子24的相邻位置有其他的负极端子25,并且在一个负极端子25的相邻位置有其他的正极端子24。相邻的正极端子24和负极端子25向互相接近的方向弯折,正极端子24和负极端子25以在左右方向上重叠的状态通过激光焊接、超声波焊接、钎焊等公知的手法电连接。由此,多个的蓄电元件12以串联方式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蓄电元件12,可用例如锂离子电池、镍氢二次电池等二次电池,另外也可以使用双电层电容器、锂离子电容器等电容器。这样一来作为蓄电元件12,可以根据需要适当地选择任意的蓄电元件12。(冷却部件13)冷却部件13通过在液密性地形成的封装体26的内部封入制冷剂27而成。在封装体26内封入的制冷剂27的量可以根据需要适当选择。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制冷剂27被后述的吸收部件37所吸收,因而表示制冷剂27的标号记载为指示吸收部件37。制冷剂27可使用选自例如全氟化碳、氢氟醚、氢氟酮、氟惰性液体、水、甲醇和乙醇等醇类中的一个或多个。制冷剂27可以具有绝缘性也可以具有导电性。冷却部件13的左右方向的长度尺寸被设定得大于蓄电元件12的左右方向的长度尺寸。(封装体26)如图3所示,封装体26通过将以前后方向细长的方式延伸呈大致长方形的一张薄板部件32在前后方向的大致中央位置折叠,并将薄板部件32的侧边缘通过粘接、熔敷、焊接等的公知的手法液密性地接合而成。薄板部件32通过在金属制薄板33的单面上层叠合成树脂制的膜34而成。作为构成金属制薄板33的金属,能够根据需要适当地选择铝、铝合金、铜、铜合金等任意的金属。作为构成合成树脂制的膜34的合成树脂,能够根据需要适当地选择聚乙烯、聚丙烯等的聚烯烃、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等的聚酯纤维、尼龙6、尼龙66等的聚酰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冷却部件,具备:封装体,由薄板部件液密性地接合而成;制冷剂,封入于所述封装体的内部;及吸收部件,配置于所述封装体内并吸收所述制冷剂,在所述封装体中设置有气体状态的所述制冷剂凝结的凝结区域,在所述凝结区域中,在所述封装体的内表面中至少位于铅垂方向下侧的区域贴附有所述吸收部件。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6.03.16 JP 2016-0522901.一种冷却部件,具备:封装体,由薄板部件液密性地接合而成;制冷剂,封入于所述封装体的内部;及吸收部件,配置于所述封装体内并吸收所述制冷剂,在所述封装体中设置有气体状态的所述制冷剂凝结的凝结区域,在所述凝结区域中,在所述封装体的内表面中至少位于铅垂方向下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久保木秀幸平井宏树东小园诚细江晃久广濑义幸竹山知阳小林英一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住友电装株式会社住友电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