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凝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047327 阅读:48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5-26 06:28
冷凝器(1)具备冷凝部(1A)、冷凝部(1A)上方的过冷却部(1B)、和受液器(2)。在受液器(2)内形成经由制冷剂流入口(26)与冷凝部(1A)连通的第1空间(31)、和位于第1空间(31)上方且经由制冷剂流出口(27)与过冷却部(1B)连通的第2空间(32)。在受液器(2)的第1空间(31)内配置上下两端开口且使第1空间(31)与第2空间(32)连通的抽吸管(33)。在抽吸管(33)的周围配置有为上端开口的筒状且通过使从制冷剂流入口(26)流入的制冷剂与之碰撞来改变制冷剂的流动方向的流动控制部件(34)。制冷剂流入口(26)位于流动控制部件(34)的高度方向范围内,从制冷剂流入口(26)流入的制冷剂与流动控制部件(34)碰撞。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冷凝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在例如构成车载空调的制冷循环中使用的冷凝器。在本说明书及权利要求书中,将图1及图2的上下、左右称为上下、左右。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在“液相制冷剂”这一术语中,包含混入了微量的气相制冷剂的液相主体混相制冷剂。
技术介绍
作为构成车载空调的制冷循环的冷凝器,已知如下冷凝器,具备冷凝部、设于冷凝部的上方的过冷却部、和设于冷凝部与过冷却部之间的受液器,在冷凝部及过冷却部中,设有由分别将长度方向朝向左右方向并且在上下方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成并列状的多个热交换管构成的一个热交换通道,从冷凝部流出的制冷剂经由受液器流入到过冷却部,在受液器上,形成有位于冷凝部的冷凝热交换通道的高度方向中央部且供制冷剂从该热交换通道流入的制冷剂流入口、以及位于制冷剂流入口的上方且使制冷剂向过冷却部的过冷却热交换通道流出的制冷剂流出口,在受液器内的冷凝部与过冷却部之间的高度位置,设有水平板状的分隔部件,该分隔部件将冷凝部内划分成经由制冷剂流入口与冷凝部连通的第1空间、和位于第1空间的上方且经由制冷剂流出口与过冷却部连通的第2空间,在受液器的第1空间内,配置有上下两端开口且使第1空间与第2空间连通的抽吸管,抽吸管的内部经由设于分隔部件的贯穿孔状的连通部而与第2空间连通(参照日本专利第4743802号公报)。在上述公报记载的冷凝器中,通过了冷凝部的制冷剂从制冷剂流入口流入到受液器内的第1空间而气液分离之后,液相制冷剂通过抽吸管流入到第2空间,然后从制冷剂流出口进入到过冷却部。然而,在上述公报记载的冷凝器中,制冷剂流入口位于冷凝部的冷凝热交换通道的高度方向中央部,因此在车载空调工作时,在冷凝部热交换通道中的比制冷剂流入口位于下方的热交换管的至少一部分中制冷剂发生液化而产生液相制冷剂滞留,其结果为存在无法将冷凝部整体有效利用于热交换而冷凝效率降低的问题。而且,由于车载空调的压缩机用工作油会大量混入在滞留于冷凝部的液相制冷剂中,所以压缩机用工作油的循环变差。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使制冷剂流入口的位置位于下方是有效的,但在该情况下,从冷凝部通过制冷剂流入口流入到受液器内的第1空间的气液混相制冷剂中的大量的气相制冷剂会与液相制冷剂一起进入到抽吸管,会损害受液器内的第1空间中的气液分离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种能够抑制冷凝效率的降低、在此基础上能够提高受液器中的气液分离性能的冷凝器。本专利技术的冷凝器具备冷凝部、设于冷凝部的上方的过冷却部、和设于冷凝部与过冷却部之间的受液器,在冷凝部及过冷却部中分别设有由将长度方向朝向左右方向且沿上下方向隔开间隔地配置成并列状的多个热交换管构成的至少一个热交换通道,从冷凝部流出的制冷剂经由受液器而流入到过冷却部。在受液器上形成有供制冷剂从冷凝部流入的制冷剂流入口、以及位于制冷剂流入口的上方且使制冷剂向过冷却部流出的制冷剂流出口。在受液器内,形成有经由制冷剂流入口与冷凝部连通的第1空间、和位于第1空间的上方且与第1空间被隔开、并经由制冷剂流出口与过冷却部连通的第2空间。在受液器的第1空间内配置有抽吸管,该抽吸管的上下两端开口,并且上端开口与第2空间连通,下端开口与第1空间连通。在受液器内的第1空间中配置有流动控制部件,该流动控制部件通过使从制冷剂流入口流入的制冷剂与之碰撞来改变制冷剂的流动方向。从制冷剂流入口流入且与流动控制部件碰撞而改变了流动方向的制冷剂,从抽吸管的下端开口通过而流入到抽吸管内。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冷凝器的整体结构的主视图。图2是示意地表示图1的冷凝器的主视图。图3是将图1的冷凝器的主要部分放大示出的、省略了中间部分的垂直剖视图。图4是将图1的冷凝器的受液器的下部分、配置于受液器内的分隔部件、抽吸管及异物除去部件放大示出的分解立体图。图5是表示图1的冷凝器的受液器的变形例的与图3的一部分相当的图。图6是表示图1的冷凝器的受液器的其他变形例的与图3的一部分相当的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在以下说明中,将图1的纸面表背方向称为通风方向。另外,在以下说明中,在“铝”这一术语中,除纯铝以外也包含铝合金。图1具体地示出本专利技术的冷凝器的整体结构,图2将图1的冷凝器省略一部分部件的图示而示意地示出。另外,图3及图4示出图1的冷凝器的主要部分的结构。在图1及图2中,冷凝器1具备:冷凝部1A、设于冷凝部1A的上方的过冷却部1B、和在将长度方向朝向上下方向的状态下设于冷凝部1A与过冷却部1B之间且具有气液分离功能的箱状受液器2。冷凝器1具备:多个铝制扁平状热交换管3,其在将宽度方向朝向通风方向且将长度方向朝向左右方向的状态下沿上下方向隔开间隔地配置;两个铝制集液箱4、5,其将长度方向朝向上下方向且沿左右方向隔开间隔地配置,并且与热交换管3的长度方向两端部通过钎焊材料而接合;铝制波纹状散热片6,其配置于相邻的热交换管3彼此之间以及上下两端的热交换管3的外侧,且通过钎焊材料而接合于热交换管3;以及铝制侧板7,其配置在上下两端的波纹状散热片6的外侧,且通过钎焊材料而接合于波纹状散热片6。以下,将基于钎焊材料的接合称为钎焊。在冷凝器1的冷凝部1A中,设有由沿上下连续地排列的多个热交换管3构成的至少一个、在此为一个热交换通道P1。另外,在冷凝器1的过冷却部1B中,设有由沿上下连续地排列的多个热交换管3构成的至少一个、在此为一个热交换通道P2。而且,构成各热交换通道P1、P2的所有热交换管3的制冷剂流动方向相同,并且相邻的两个热交换通道的热交换管3的制冷剂流动方向不同。在此,将冷凝部1A的热交换通道P1称为第1热交换通道,将过冷却部1B的热交换通道P2称为第2热交换通道。两个集液箱4、5内分别通过设于第1热交换通道P1与第2热交换通道P2之间的高度位置的铝制分隔部件8、9而分隔成沿上下方向排列的两个划分区域4a、4b、5a、5b,冷凝器1中的比两个分隔部件8、9位于下方的部分成为冷凝部1A,比两个分隔部件8、9位于上方的部分成为过冷却部1B。右侧集液箱4中的比分隔部件8靠下方的划分区域4a成为供第1热交换通道P1的热交换管3的制冷剂流动方向上流侧端部连通的冷凝部入口集液部11,右侧集液箱4中的比分隔部件8靠上方的划分区域4b成为供第2热交换通道P2的热交换管3的制冷剂流动方向下流侧端部连通的过冷却部出口集液部12。另外,左侧集液箱5中的比分隔部件9靠下方的划分区域5a成为供第1热交换通道P1的热交换管3的制冷剂流动方向下流侧端部连通的冷凝部出口集液部13,左侧集液箱5中的比分隔部件9靠上方的划分区域5b成为第2热交换通道P2的热交换管3的制冷剂流动方向上流侧端部连通的过冷却部入口集液部14。在右侧集液箱4的冷凝部入口集液部11的上下方向的中间部形成有制冷剂入口15,在右侧集液箱4上接合有与制冷剂入口15连通的铝制制冷剂入口部件16。另外,在右侧集液箱4的过冷却部出口集液部12上形成有制冷剂出口17,在右侧集液箱4上接合有与制冷剂出口17连通的铝制制冷剂出口部件18。在左侧集液箱5的冷凝部出口集液部13的靠下端的部分上形成有集液部侧制冷剂流出口19,在左侧集液箱5的过冷却部入口集液部14的下侧部分上形成有集液部侧制冷剂流入口21。如图3及图4所示,受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冷凝器

【技术保护点】
一种冷凝器,具备冷凝部、设于冷凝部的上方的过冷却部、和设于冷凝部与过冷却部之间的受液器,在冷凝部及过冷却部中,分别设有由将长度方向朝向左右方向且沿上下方向隔开间隔地配置成并列状的多个热交换管构成的至少一个热交换通道,从冷凝部流出的制冷剂经由受液器而流入到过冷却部,在受液器上形成有供制冷剂从冷凝部流入的制冷剂流入口、以及位于制冷剂流入口的上方且使制冷剂向过冷却部流出的制冷剂流出口,在受液器内,形成有经由制冷剂流入口与冷凝部连通的第1空间、和位于第1空间的上方且与第1空间被隔开、并经由制冷剂流出口与过冷却部连通的第2空间,在受液器的第1空间内配置有抽吸管,该抽吸管的上下两端开口,并且上端开口与第2空间连通,下端开口与第1空间连通,所述冷凝器的特征在于,在受液器内的第1空间中配置有流动控制部件,该流动控制部件通过使从制冷剂流入口流入的制冷剂与之碰撞来改变制冷剂的流动方向,从制冷剂流入口流入且与流动控制部件碰撞而改变了流动方向的制冷剂,从抽吸管的下端开口通过而流入到抽吸管内。

【技术特征摘要】
2016.11.15 JP 2016-2222311.一种冷凝器,具备冷凝部、设于冷凝部的上方的过冷却部、和设于冷凝部与过冷却部之间的受液器,在冷凝部及过冷却部中,分别设有由将长度方向朝向左右方向且沿上下方向隔开间隔地配置成并列状的多个热交换管构成的至少一个热交换通道,从冷凝部流出的制冷剂经由受液器而流入到过冷却部,在受液器上形成有供制冷剂从冷凝部流入的制冷剂流入口、以及位于制冷剂流入口的上方且使制冷剂向过冷却部流出的制冷剂流出口,在受液器内,形成有经由制冷剂流入口与冷凝部连通的第1空间、和位于第1空间的上方且与第1空间被隔开、并经由制冷剂流出口与过冷却部连通的第2空间,在受液器的第1空间内配置有抽吸管,该抽吸管的上下两端开口,并且上端开口与第2空间连通,下端开口与第1空间连通,所述冷凝器的特征在于,在受液器内的第1空间中配置有流动控制部件,该流动控制部件通过使从制冷剂流入口流入的制冷剂与之碰撞来改变制冷剂的流动方向,从制冷剂流入口流入且与流动控制部件碰撞而改变了流动方向的制冷剂,从抽吸管的下端开口通过而流入到抽吸管内。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凝器,其特征在于,流动控制部件为上下两端中的至少一端开口的筒状,且在抽吸管的周围相对于受液器的周壁及抽吸管隔开间隔地配置,制冷剂流入口位于流动控制部件的高度方向的范围内。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冷凝器,其特征在于,抽吸管的中心线与流动控制部件的中心线位于同一直线上。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冷凝器,其特征在于,抽吸管的中心线从流动控制部件的中心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永藤辉之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京滨冷暖科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