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热泵热水器用冷凝器及具有该冷凝器的热泵热水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027840 阅读:39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5-23 11:2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热泵热水器用冷凝器及具有该冷凝器的热泵热水器,包括第一集流管、第二集流管、介质进口、介质出口以及若干扁管,所述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内设有若干将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内腔分隔的隔板,同时隔板将介质流动通道分隔为与介质入口相接的过热区、与介质出口相接的过冷区以及位于过热区和过冷区之间的至少一个两相区,所述过热区位于冷凝器最底部,该冷凝器还设有使制冷剂在过热区和/或过冷区与两相区之间直接连通的制冷剂导管。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以加强换热,改善冷凝器内自然对流效果,避免水温出现分层现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热泵热水器用冷凝器及具有该冷凝器的热泵热水器
本技术涉及热泵热水器,具体涉及冷凝器。
技术介绍
目前热泵热水器内胆加热采用外侧贴合微通道换热器的方案。一般冷凝器进口在上侧,出口在底部,进口的温度比出口温度高,造成筒内水的自然对流效果差,筒内水温出现分层现象。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就是提供一种热泵热水器用冷凝器,改善冷凝器内自然对流效果,避免水温出现分层现象。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热泵热水器用冷凝器,包括第一集流管、第二集流管、介质进口、介质出口以及若干扁管,所述若干扁管彼此间隔设置在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之间且每根扁管的两端分别与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连通,所述第一集流管、第二集流管以及若干扁管的内腔构成由从介质进口向介质出口输送介质的介质流动通道,所述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内设有若干将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内腔分隔的隔板,同时隔板将介质流动通道分隔为与介质入口相接的过热区、与介质出口相接的过冷区以及位于过热区和过冷区之间的至少一个两相区,所述过热区位于冷凝器最底部,该冷凝器还设有使制冷剂在过热区和/或过冷区与两相区之间直接连通的制冷剂导管。优选的,所述过冷区与过热区上下相接设置。优选的,所述过冷区设于冷凝器的最上部。优选的,所述制冷剂导管设置在第一集流管/第二集流管的外侧。优选的,所述制冷剂导管设置在第一集流管/第二集流管的内侧。优选的,所述第一集流管/第二集流管内插入有分隔固定板,所述制冷剂导管上连接有卡环,所述卡环与分隔固定板钎焊固定并实现制冷剂导管、卡环以及分隔固定板之间的密封。优选的,所述制冷剂导管采用与第一集流管和/或第二集流管并排设置的第三集流管。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具有上述冷凝器的热泵热水器。本技术将过热区设置在冷凝器的最底部,制冷剂从介质进口进入后从冷凝器的最底部向上流动,由于与介质出口相接的过冷区温度比底部的过热区温度高,冷热流体由于密度不同形成上下对流,加强换热,改善了冷凝器内自然对流效果,避免水温出现分层现象。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描述: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一中制冷剂流动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图3中A处放大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图3中B处放大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三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技术实施例三中制冷剂流动示意图;图8是本技术实施例四的结构示意图;图9是本技术实施例四中制冷剂流动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技术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实施例一,参考图1和图2所示,一种热泵热水器用冷凝器,包括第一集流管11、第二集流管12、介质进口111、介质出口112以及若干扁管13,所述若干扁管13彼此间隔设置在第一集流管11和第二集流管12之间且每根扁管13的两端分别与第一集流管11和第二集流管12连通,所述第一集流管11、第二集流管12以及若干扁管13的内腔构成由从介质进口111向介质出口112输送介质的介质流动通道,所述第一集流管11和第二集流管12内设有若干将第一集流管11和第二集流管12内腔分隔的隔板15,同时隔板15的设置将介质流动通道分隔为与介质入口相接的过热区、与介质出口相接的过冷区以及位于过热区和过冷区之间的至少一个两相区。其中,所述过热区位于冷凝器最底部,该冷凝器还设有使制冷剂在过热区和/或过冷区与两相区之间直接连通的制冷剂导管16。通过制冷剂导管16实现制冷剂在区域间的流动。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过冷区与过热区上下相接设置。制冷剂从介质进口111进入后从冷凝器的最底部向上流动,由于与介质出口112相接的过冷区温度比底部的过热区温度高,冷热流体由于密度不同形成上下对流,加强换热,改善了冷凝器内自然对流效果,避免水温出现分层现象。由于制冷剂导管16设置在第一集流管11/第二集流管12的外侧,便于制冷剂导管16的安装和拆卸。实施例二,参考图3至图5所示,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所述制冷剂导管16设置在第一集流管11/第二集流管12的内侧。所述第一集流管11/第二集流管12内插入有分隔固定板113,所述制冷剂导管16上连接有卡环114,所述卡环114与分隔固定板113钎焊固定115并实现制冷剂导管16、卡环114以及分隔固定板113之间的密封。实施例三,参考图6和图7所示,过冷区设于冷凝器的最上部。由于温度最低的过冷区设置在冷凝器最上方,而过热区位于最下方,可以加强水的对流效果,加强换热。实施例四,参考图8所示,所述制冷剂导管采用与第一集流管11和/或第二集流管12并排设置的第三集流管17。如图9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中的区域分布方案相同,但采用并排集流管方案,用第三集流管17将过热区制冷剂导入最上侧的两相区,可以减小过热区到两相区的压降。实施例五,提供了一种具有上述冷凝器的热泵热水器。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在不冲突时,可以进行相互组合。进一步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中,制冷剂导管16可以与第一集流管11、第二集流管12同时或者单独连接,制冷剂导管16可以设置在第一集流管11/第二集流管12的内侧,也可以设置在第一集流管11/第二集流管12的外侧,还可以用第三集流管17替换。另外,两相区的数量设置、过冷区的位置设置均可以根据实际使用情况进行适当变化。最后,由于两相区的数量设置及过冷区的位置设置的变化,介质进口111、介质出口112可能位于冷凝器的同一侧,也可以位于不同侧。除上述优选实施例外,本技术还有其他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本技术作出各种改变和变形,只要不脱离本技术的精神,均应属于本技术权利要求书中所定义的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热泵热水器用冷凝器及具有该冷凝器的热泵热水器

【技术保护点】
一种热泵热水器用冷凝器,包括第一集流管、第二集流管、介质进口、介质出口以及若干扁管,所述若干扁管彼此间隔设置在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之间且每根扁管的两端分别与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连通,所述第一集流管、第二集流管以及若干扁管的内腔构成由从介质进口向介质出口输送介质的介质流动通道,所述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内设有若干将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内腔分隔的隔板,同时隔板将介质流动通道分隔为与介质入口相接的过热区、与介质出口相接的过冷区以及位于过热区和过冷区之间的至少一个两相区,其特征在于,所述过热区位于冷凝器最底部,该冷凝器还设有使制冷剂在过热区和/或过冷区与两相区之间直接连通的制冷剂导管。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热泵热水器用冷凝器,包括第一集流管、第二集流管、介质进口、介质出口以及若干扁管,所述若干扁管彼此间隔设置在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之间且每根扁管的两端分别与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连通,所述第一集流管、第二集流管以及若干扁管的内腔构成由从介质进口向介质出口输送介质的介质流动通道,所述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内设有若干将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内腔分隔的隔板,同时隔板将介质流动通道分隔为与介质入口相接的过热区、与介质出口相接的过冷区以及位于过热区和过冷区之间的至少一个两相区,其特征在于,所述过热区位于冷凝器最底部,该冷凝器还设有使制冷剂在过热区和/或过冷区与两相区之间直接连通的制冷剂导管。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热泵热水器用冷凝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过冷区与过热区上下相接设置。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热泵热水器用冷凝...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汪峰黄洪波张震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盾安热工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