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021120 阅读:122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5-23 06:2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车架,包括中部左纵梁、中部左连接纵梁、左底主梁、左竖梁、中部右纵梁、中部右连接纵梁、右底主梁和右竖梁,其中,左竖梁的底端与左底主梁的后部连接,中部左连接纵梁的顶端与中部左纵梁的前部连接,其末端与左底主梁的后部连接,中部左纵梁的顶端与左底主梁的前部连接,其末端与左竖梁的中部连接;右竖梁的底端与右底主梁的后部连接,中部右连接纵梁的顶端与中部右纵梁的前部连接,其末端与右底主梁的后部连接,中部右纵梁的顶端与右底主梁的前部连接,其末端与右竖梁的中部连接;中部左纵梁自前至后倾斜升高,中部右纵梁自前至后倾斜升高。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车架能更好地抵抗车架前部和后部上下的弯矩能力。

A frame

The utility model comprises a central left longitudinal beam, a central left longitudinal beam, a left bottom main beam, a Zuo Shu beam, a right longitudinal beam, a right connecting longitudinal beam, a right bottom main beam and a right vertical beam, in which the bottom end of the left vertical beam is connected to the rear of the left bottom main beam, the top of the middle left connecting longitudinal beam and the front of the middle left longitudinal beam. The end of the central left longitudinal beam is connected to the front part of the left bottom main beam, the end of the middle left longitudinal beam is connected to the middle of the left vertical beam, the bottom end of the right vertical beam is connected with the back of the right bottom main beam, the top of the right connecting longitudinal beam in the middle and the front of the right longitudinal beam in the middle, and the end of the right bottom and the right bottom main beam. The end of the middle right longitudinal beam is connected to the front of the right - bottom main beam. The end of the right longitudinal beam is connected to the middle of the right vertical beam; the middle left longitudinal beam in the middle is rising from front to back, and the right longitudinal beam in the middle of the middle is rising from front to back. The frame provided by the utility model can better resist the bending moment capability of the front and rear parts of the fram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车架
本技术涉及服装设计
,尤其涉及一种车架。
技术介绍
常规的全地形车UTV(运动款)车架多采用方管连接,而且都是横平竖直,搭建焊接而成。此种结构车架前部和后部抵抗上下的弯矩能力差。因此,如何提供一种车架,以提高自身前部和后部抵抗上下的弯矩能力,是目前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架,以提高自身前部和后部抵抗上下的弯矩能力。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车架,包括中部左纵梁、中部左连接纵梁、左底主梁、左竖梁、中部右纵梁、中部右连接纵梁、右底主梁和右竖梁,其中,所述左竖梁的底端与所述左底主梁的后部连接,所述中部左连接纵梁的顶端与所述中部左纵梁的前部连接,其末端与所述左底主梁的后部连接,所述中部左纵梁的顶端与所述左底主梁的前部连接,其末端与所述左竖梁的中部连接;所述右竖梁的底端与所述右底主梁的后部连接,所述中部右连接纵梁的顶端与所述中部右纵梁的前部连接,其末端与所述右底主梁的后部连接,所述中部右纵梁的顶端与所述右底主梁的前部连接,其末端与所述右竖梁的中部连接;所述中部左纵梁自前至后倾斜升高,所述中部右纵梁自前至后倾斜升高。优选的,上述中部左纵梁自前至中部向外弯曲,自中部至后向内弯曲。优选的,上述中部左连接纵梁与所述中部左纵梁的连接处位于所述中部左纵梁自前至中部的弯曲段。优选的,上述中部左连接纵梁自后至前向外倾斜。优选的,上述左底主梁自后至前具有向内收缩段。优选的,上述中部右纵梁自前至中部向外弯曲,自中部至后向内弯曲。优选的,上述中部右连接纵梁与所述中部右纵梁的连接处位于所述中部右纵梁自前至中部的弯曲段。优选的,上述中部右连接纵梁自后至前向外倾斜。优选的,上述右底主梁自后至前具有向内收缩段。优选的,上述中部左纵梁、所述中部左连接纵梁、所述左底主梁、所述左竖梁、所述中部右纵梁、所述中部右连接纵梁、所述右底主梁和所述右竖梁均为圆管。本技术提供的车架,包括中部左纵梁、中部左连接纵梁、左底主梁、左竖梁、中部右纵梁、中部右连接纵梁、右底主梁和右竖梁,其中,所述左竖梁的底端与所述左底主梁的后部连接,所述中部左连接纵梁的顶端与所述中部左纵梁的前部连接,其末端与所述左底主梁的后部连接,所述中部左纵梁的顶端与所述左底主梁的前部连接,其末端与所述左竖梁的中部连接;所述右竖梁的底端与所述右底主梁的后部连接,所述中部右连接纵梁的顶端与所述中部右纵梁的前部连接,其末端与所述右底主梁的后部连接,所述中部右纵梁的顶端与所述右底主梁的前部连接,其末端与所述右竖梁的中部连接;所述中部左纵梁自前至后倾斜升高,所述中部右纵梁自前至后倾斜升高。本技术提供的车架整体结构为“笼式”车架,通过圆管多空间多角度的连接焊接而成。结构更加立体,紧凑,强度更好。特别是能更好地抵抗车架前部和后部上下的弯矩能力。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车架的结构示意图。上图1中:中部左纵梁1、中部左连接纵梁2、左底主梁3、左竖梁4、中部右纵梁5、中部右连接纵梁6、右底主梁7、右竖梁8。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考图1,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车架的结构示意图。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车架,包括中部左纵梁1、中部左连接纵梁2、左底主梁3、左竖梁4、中部右纵梁5、中部右连接纵梁6、右底主梁7和右竖梁8,其中,左竖梁4的底端与左底主梁3的后部连接,中部左连接纵梁2的顶端与中部左纵梁1的前部连接,其末端与左底主梁3的后部连接,中部左纵梁1的顶端与左底主梁3的前部连接,其末端与左竖梁4的中部连接;右竖梁8的底端与右底主梁7的后部连接,中部右连接纵梁6的顶端与中部右纵梁5的前部连接,其末端与右底主梁7的后部连接,中部右纵梁5的顶端与右底主梁7的前部连接,其末端与右竖梁8的中部连接;中部左纵梁1自前至后倾斜升高,中部右纵梁5自前至后倾斜升高。本技术提供的车架整体结构为“笼式”车架,通过圆管多空间多角度的连接焊接而成。结构更加立体,紧凑,强度更好。特别是能更好地抵抗车架前部和后部上下的弯矩能力。其中,中部左纵梁1自前至中部向外弯曲,自中部至后向内弯曲。中部左连接纵梁2与中部左纵梁1的连接处位于中部左纵梁1自前至中部的弯曲段。中部左连接纵梁2自后至前向外倾斜。左底主梁3自后至前具有向内收缩段。中部右纵梁5自前至中部向外弯曲,自中部至后向内弯曲。能更好地抵抗车架前部和后部上下的弯矩能力。其中,中部右连接纵梁6与中部右纵梁5的连接处位于中部右纵梁5自前至中部的弯曲段。中部右连接纵梁6自后至前向外倾斜。右底主梁7自后至前具有向内收缩段。中部左纵梁1、中部左连接纵梁2、左底主梁3、左竖梁4、中部右纵梁5、中部右连接纵梁6、右底主梁7和右竖梁8均为圆管。能更好地抵抗车架前部和后部上下的弯矩能力。其中,中部左连接纵梁2、左底主梁3、中部右连接纵梁6和右底主梁7的大部分在同一水平面上,只有连接的地方,例如中部左连接纵梁2在与中部左纵梁1连接时,需要向上倾斜。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技术。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技术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技术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车架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架,其特征在于,包括中部左纵梁、中部左连接纵梁、左底主梁、左竖梁、中部右纵梁、中部右连接纵梁、右底主梁和右竖梁,其中,所述左竖梁的底端与所述左底主梁的后部连接,所述中部左连接纵梁的顶端与所述中部左纵梁的前部连接,其末端与所述左底主梁的后部连接,所述中部左纵梁的顶端与所述左底主梁的前部连接,其末端与所述左竖梁的中部连接;所述右竖梁的底端与所述右底主梁的后部连接,所述中部右连接纵梁的顶端与所述中部右纵梁的前部连接,其末端与所述右底主梁的后部连接,所述中部右纵梁的顶端与所述右底主梁的前部连接,其末端与所述右竖梁的中部连接;所述中部左纵梁自前至后倾斜升高,所述中部右纵梁自前至后倾斜升高。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架,其特征在于,包括中部左纵梁、中部左连接纵梁、左底主梁、左竖梁、中部右纵梁、中部右连接纵梁、右底主梁和右竖梁,其中,所述左竖梁的底端与所述左底主梁的后部连接,所述中部左连接纵梁的顶端与所述中部左纵梁的前部连接,其末端与所述左底主梁的后部连接,所述中部左纵梁的顶端与所述左底主梁的前部连接,其末端与所述左竖梁的中部连接;所述右竖梁的底端与所述右底主梁的后部连接,所述中部右连接纵梁的顶端与所述中部右纵梁的前部连接,其末端与所述右底主梁的后部连接,所述中部右纵梁的顶端与所述右底主梁的前部连接,其末端与所述右竖梁的中部连接;所述中部左纵梁自前至后倾斜升高,所述中部右纵梁自前至后倾斜升高。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部左纵梁自前至中部向外弯曲,自中部至后向内弯曲。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部左连接纵梁与所述中...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赖民杰陈志勇李大华姜晓路纪为海熊小明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春风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