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线框架的制造工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881502 阅读:149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5-06 02:38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引线框架制造工艺,包括冲压工序,所述冲压工序包括将金属板材加工成框架本体,多个引脚部并排加工在所述框架本体内,将支撑部与多个所述引脚部末端相连,在所述支撑部上加工至少两个支撑脚,将所述支撑脚一端连接所述支撑部,另一端连接所述框架本体。运用本发明专利技术,使得所述引脚部在后续工序中能够得到有效的支撑,大大降低由于所述引脚部变形造成的产品不良率。

Manufacturing process of lead frame

The invention relates to the manufacturing process of the lead frame, including the stamping process, which includes the processing of a metal sheet into a frame body, and a plurality of pin parts are processed side by side in the frame, and the support part is connected with the ends of a plurality of pin parts, and at least two support feet are added to the supporting part, the support is supported. One end of the foot is connected with the supporting part, and the other end is connected with the frame body. Using the invention, the pin can be effectively supported in the subsequent process, greatly reducing the product bad rate due to the pin deforma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引线框架的制造工艺
本专利技术涉及引线框架制造工艺。
技术介绍
引线框架作为集成电路的芯片载体,是一种借助于键合材料(金丝、铝丝、铜丝)实现芯片内部电路引出端与外引线的电气连接,形成电气回路的关键结构件,它起到了和外部导线连接的桥梁作用,绝大部分的半导体集成块中都需要使用引线框架,是电子信息产业中重要的基础材料。在现有技术中,引线框架的制造方法一般为模具冲压法或化学刻蚀法,部分引线框架内设置有多个引脚部,而所述引脚部一般为易变形的细长状,由于重力等作用,若不采取预防措施,在冲压的后续工序中很容易造成最终成品的不良率偏高。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引线框架的所述引脚部易变形造成产品制造过程中不良率偏高的问题,本专利技术通过优化制造过程中的冲压工序,保证引线框架的共面性,能大大降低由于所述引脚部变形造成的产品不良率。本专利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引线框架的制造工艺,包括冲压工序,所述冲压工序包括将金属板材加工成框架本体,多个引脚部并排加工在所述框架本体内,将支撑部与多个所述引脚部末端相连,并在所述支撑部上加工至少两个支撑脚,将所述支撑脚一端连接所述支撑部,另一端连接所述框架本体。如上所述的引线框架的制造工艺,所述冲压工艺还包括,加工两个所述支撑脚,且分别加工在所述支撑部两端。如上所述的引线框架的制造工艺,进行所述冲压工序时,将所述支撑脚冲切成两端分别连接所述框架本体和所述支撑部的L形。如上所述的引线框架的制造工艺,进行所述冲压工序时,包括在两个所述支撑脚之间加工连接部。如上所述的引线框架的制造工艺,加工所述连接部时,将所述连接部加工成两端分别连接两个所述支撑脚的矩形片状。如上所述的引线框架的制造工艺,所述金属板材为铜带材。如上所述的引线框架的制造工艺,所述冲压工序后续工序为热处理工序、电镀工序、贴带工序、切脚工序、切断工序和包装工序。如上所述的引线框架的制造工艺,所述切脚工序包括将所述支撑部切除。如上所述的引线框架的制造工艺,所述电镀工序的镀层为镍、钯、金、银或其合金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有如下优点:本专利技术提供了引线框架的制造工艺,通过在所述冲压工序中,将多个所述引脚部并排加工在所述框架本体内,将所述支撑部与多个所述引脚部末端相连,并在所述支撑部上加工至少两个支撑脚,将所述支撑脚一端连接所述支撑部,另一端连接所述框架本体。使得所述引脚部在后续工序中能够得到有效的支撑,保证引线框架的共面性,大大降低由于所述引脚部变形造成的产品不良率。【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专利技术优选实施例中的经过所述冲压工序后的工件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优选实施例的所述引线框架成品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专利技术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引线框架的制造工艺,如图2为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引线框架制造工艺制造的引线框架成品,所述制造工艺包括冲压工序、热处理工序、电镀工序、贴带工序、切脚工序、切断工序和包装工序;如图1为本专利技术优选实施例中的经过所述冲压工序后的工件图,所述冲压工序包括将金属板材加工成框架本体1,具体地,所述金属板材为铜带材,多个引脚部12并排加工在所述框架本体1内,相邻两个引脚部12之间设有间隙,将所述支撑部13与多个所述引脚部12末端相连,并在所述支撑部13上加工至少两个支撑脚131,将所述支撑脚131一端连接所述支撑部13,另一端连接所述框架本体1。所述引脚部12为细长状的结构,上述加工工艺能够使得所述引脚部12在后续工序中能够得到有效的支撑,保证引线框架的共面性,即多个所述引脚部12能最大程度地与整个框架本体1保证在同一平面内,大大降低由于所述引脚部12变形造成的产品不良率。在本实施例中,在所述冲压工序中,所述支撑脚131数量具体加工两个,且分别加工在所述支撑部13两端。另外,进行所述冲压工序时,将所述支撑脚131冲切成两端分别连接所述框架本体1和所述支撑部13的L形,L形的支撑脚131切削性能更优,降低刃口制作难度;并在两个所述支撑脚131之间加工连接部,加工所述连接部时,将所述连接部加工成两端分别连接两个所述支撑脚131的矩形片状,进一步加强支撑脚131的支撑强度。所述热处理工序采用退火炉进行退火,降低硬度,改善切削加工性;消除残余应力,稳定尺寸,减少变形与裂纹倾向;细化晶粒,调整组织,消除组织缺陷。所述电镀工序,其镀层为镍、钯、金、银或其合金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经过电镀,可以保证引线框架在封装工艺中的装片和键合性能,使芯片和焊接丝与引线框架形成良好的扩散焊接。所述贴带工序包括将保护带贴到上工序的工件中,以保护工件表面,保证表面质量。所述切脚工序包括将所述支撑部13切除。由于所述支撑部13是为了改善产品工艺性能,降低前工序中工件的变形率,提升产品最终的合格率,在所述切角工序中需将所述支撑部13切除,以形成最终的产品形状。所述切脚工序的后续工序就是将前面连续冲压获得的多个引线框架切断成独立单体的切断工序,紧接是将引线框架成品进行包装的包装工序。综上,本专利技术提供了引线框架的制造工艺,通过在所述冲压工序中,将多个所述引脚部12并排加工在所述框架本体1内,将所述支撑部13与多个所述引脚部12末端相连,并在所述支撑部13上加工至少两个支撑脚131,将所述支撑脚131一端连接所述支撑部13,另一端连接所述框架本体1。使得所述引脚部12在后续工序中能够得到有效的支撑,大大降低由于所述引脚部12变形造成的产品不良率。如上所述是结合具体内容提供的一种或多种实施方式,并不认定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凡与本专利技术的方法、结构等近似、雷同,或是对于本专利技术构思前提下做出若干技术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引线框架的制造工艺

【技术保护点】
引线框架的制造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冲压工序,所述冲压工序包括将金属板材加工成框架本体(1),多个引脚部(12)并排加工在所述框架本体(1)内,将支撑部(13)与多个所述引脚部(12)末端相连,并在所述支撑部(13)上加工至少两个支撑脚(131),将所述支撑脚(131)一端连接所述支撑部(13),另一端连接所述框架本体(1)。

【技术特征摘要】
1.引线框架的制造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冲压工序,所述冲压工序包括将金属板材加工成框架本体(1),多个引脚部(12)并排加工在所述框架本体(1)内,将支撑部(13)与多个所述引脚部(12)末端相连,并在所述支撑部(13)上加工至少两个支撑脚(131),将所述支撑脚(131)一端连接所述支撑部(13),另一端连接所述框架本体(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引线框架的制造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冲压工艺还包括,加工两个所述支撑脚(131),且分别加工在所述支撑部(13)两端。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引线框架的制造工艺,其特征在于,进行所述冲压工序时,将所述支撑脚(131)冲切成两端分别连接所述框架本体(1)和所述支撑部(13)的L形。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引线框架的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榕李荣超王学勇李伟尹红霞
申请(专利权)人:中山复盛机电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