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架及自行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867577 阅读:35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5-05 16:1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车架及自行车,该车架包括前车架、与前车架转动连接的后车架、连杆装置及避震器,所述前车架、后车架和避震器均与连杆装置转动连接,分别与连杆装置形成第一连杆转点、第二连杆转点和第三连杆转点。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旨在提高车架及应用该车架的自行车的避震性能。

Frame and bicycle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frame and a bicycle, which comprises a front frame, a rear frame, a connecting rod device, and a shock absorber which is connected with the front frame. The front frame, the rear frame and the shock absorber are all connected with the connecting rod device, and the connecting rod device forms the first connecting point, the second connecting rod point and the third connecting rod respectively. Point. The utility model aims at improving the shockproof performance of the bicycle frame and the bicycle with the fram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架及自行车
本技术涉及自行车后避震系统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车架、及应用该车架的自行车。
技术介绍
自行车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机械产品,给人们带来了很大的方便。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发展,人们在设计自行车的时候,也越来越多的考虑到自行车的人机学等一些理论和设计实践的匹配。在山地骑行过程中不带减震器的山地自行车骑行会很颠簸,自行车会较难操控。带减震器的自行车,减震器单变固定时,行驶过程中,减震器触底,造成自行车难以操控。现有的自行车,车座直接固定在车架上,车架上设置了由弹簧组成的减震装置,其减震性能差,骑行时比较颠簸,适应性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车架,旨在提高车架及应用该车架的自行车的避震性能。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出的车架,包括前车架、与前车架转动连接的后车架、连杆装置及避震器,所述前车架、后车架和避震器均与连杆装置转动连接,分别与连杆装置形成第一连杆转点、第二连杆转点和第三连杆转点。进一步地,所述连杆装置包括连接部及凸设于连接部的第一转动部、第二转动部和第三转动部,所述第一转动部、第二转动部和第三转动部相互呈夹角设置,所述第一转动部与所述前车架转动连接,形成所述第一连杆转点,所述第二转动部与所述后车架转动连接,形成所述第二连杆转点,所述第三转动部与所述避震器转动连接,形成所述第三连杆转点。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转动部包括两相对设置的第一耳部及穿设于两第一耳部之间的第一转轴,两第一耳部形成有第一容纳槽,所述前车架可转动的套设于所述第一转轴,并部分容纳于所述第一容纳槽。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转动部包括两相对设置的第二耳部及分别设于两第二耳部的二第二轴套,二第二轴套相互背离设置,两第二耳部形成有第二容纳槽,所述后车架通过二所述第二轴套转动连接。进一步地,所述第三转动部包括两相对设置的第三耳部及穿设于两第三耳部之间的第三转轴,两第三耳部形成有第三容纳槽,所述避震器可转动的套设于所述第三转轴,并部分容纳于所述第三容纳槽。进一步地,所述前车架包括中管、固设于中管一端的上管及设于中管远离上管一端的五通管,所述上管与所述第一转动部转动连接,所述避震器与所述上管远离中管一端连接,所述中管与所述后车架转动连接。进一步地,所述中管远离上管一端开设有中管轴孔,所述后车架包括第四转轴,所述第四转轴可转动地穿过所述中管轴孔,以使后车架与中管转动连接,形成后叉转点。进一步地,所述上管远离中管一端凸设有一缸座,所述缸座包括两相对设置的结合片及穿设于两结合片之间的连接轴,所述两结合片形成有第四容纳槽,所述避震器一端套设于所述连接轴,并部分容纳于所述第四容纳槽。进一步地,所述后车架还包括对称设置的两后上叉、两后下叉及两后钩爪,两所述后下叉的一端通过所述第四转轴与所述中管转动连接,两所述后下叉的另一端分别与两所述后上叉固定连接,所述后钩爪设于所述后下叉和后上叉的连接处,两所述后上叉远离后下叉一端与所述第二转动部转动连接。本技术还提出一种自行车,包括上述的车架。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中,车架包括前车架、后车架、连杆装置及避震器,其中,后车架与前车架转动连接,形成后叉转点,前车架、后车架和避震器均与连杆装置转动连接,分别与连杆装置形成第一连杆转点、第二连杆转点和第三连杆转点,通过在连杆装置上形成三个连杆转点,减轻了后车架与避震器的推动力度,增加了后车架的形变量,有效的提高了车架的避震性能。在自行车使用中,车架的工作原理为:轮胎受力后推动后车架,使后车架以后叉转点为中心顺时针转动,后车架通过第二连杆转点推动连杆装置,连杆装置以第一连杆转点为中心逆时针转动,进而通过第三连杆转点推动避震器。进一步地,后车架通过连杆装置推动避震器,也使得车架更加稳定、易操控,且避震灵敏,提高了自行车的操控以及安全性,减低避震器破损率,减少环境污染,有利于生产制造、节能减排,增强了自行车耐用性,可循环使用,减少返修机率。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车架的正视图;图2为图1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中前车架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1中后车架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1中连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5的另一结构示意图。附图标号说明:本技术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需要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固定”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另外,在本技术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技术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技术提出一种车架100。请结合参照图1至图6,在本技术一实施例中,该车架100包括前车架10、后车架20、连杆装置30及避震器40,其中,后车架20与前车架10转动连接,前车架10、后车架20和避震器40均与连杆装置30转动连接,分别与连杆装置30形成第一连杆转点31a、第二连杆转点32a和第三连杆转点33a。现有带避震器的自行车,其避震器单边固定时,在行驶过程中,避震器容易触底,造成自行车难以操控。同时,其车座直接固定在车架上,在车架上安装由弹簧组成的避震装置,其避震性能差,骑行比较颠簸,适应性差。本技术提供的车架100包括前车架10、后车架20、连杆装置30及避震器40,其中,后车架20与前车架10转动连接,形成后叉转点,前车架10、后车架20和避震器40均与连杆装置30转动连接,分别与连杆装置30形成第一连杆转点31a、第二连杆转点32a和第三连杆转点33a,通过在连杆装置30上形成三个连杆转点,减轻了后车架20与避震器40的推动力度,增加了后车架20的形变量,有效的提高了车架1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车架及自行车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架,其特征在于,包括前车架、与前车架转动连接的后车架、连杆装置及避震器,所述前车架、后车架和避震器均与连杆装置转动连接,分别与连杆装置形成第一连杆转点、第二连杆转点和第三连杆转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架,其特征在于,包括前车架、与前车架转动连接的后车架、连杆装置及避震器,所述前车架、后车架和避震器均与连杆装置转动连接,分别与连杆装置形成第一连杆转点、第二连杆转点和第三连杆转点。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杆装置包括连接部及凸设于连接部的第一转动部、第二转动部和第三转动部,所述第一转动部、第二转动部和第三转动部相互呈夹角设置,所述第一转动部与所述前车架转动连接,形成所述第一连杆转点,所述第二转动部与所述后车架转动连接,形成所述第二连杆转点,所述第三转动部与所述避震器转动连接,形成所述第三连杆转点。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动部包括两相对设置的第一耳部及穿设于两第一耳部之间的第一转轴,两第一耳部形成有第一容纳槽,所述前车架可转动的套设于所述第一转轴,并部分容纳于所述第一容纳槽。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转动部包括两相对设置的第二耳部及分别设于两第二耳部的二第二轴套,二第二轴套相互背离设置,两第二耳部形成有第二容纳槽,所述后车架通过二所述第二轴套转动连接。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转动部包括两相对设置的第三耳部及穿设于两第三耳部之间的第三转轴,两第三耳部形成...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谭伟坤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喜德盛碳纤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