扭力梁横梁、扭力梁总成以及具有它的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866165 阅读:182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5-05 15:2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扭力梁横梁、扭力梁总成以及具有它的车辆,所述扭力梁横梁包括横梁本体、翻边以及两个扭力梁纵臂,所述横梁本体的侧壁敞开且形成敞开口,所述翻边位于所述敞开口外侧且连接在所述横梁本体的侧壁上,两个扭力梁纵臂分别连接在所述扭力梁横梁的两端,所述扭力梁横梁的翻边与所述扭力梁纵臂相连接且所述翻边至少形成在所述敞开口的下侧边沿上。根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扭力梁横梁具有较好的强度和减震性能。

Torsion Liang Hengliang, torsion beam, and its vehicles.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torsion Liang Hengliang, torsion beam assembly and a vehicle with it. The torque Liang Hengliang includes a cross beam body, a flanging, and two torsion beam longitudinal arms. The side wall of the beam body is open and forms open openings. The flanging is located outside the open opening and is connected to the side of the beam body. On the wall, the longitudinal arms of the two torsion beams are connected to both ends of the torsion beam, and the flanging of the torsion beam is connected with the torsion beam longitudinal arm, and the flanging is at least on the underside edge of the open opening. According to the torsion beam beam of the utility model, the beam has better strength and shock absorption performan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扭力梁横梁、扭力梁总成以及具有它的车辆
本技术涉及车辆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扭力梁横梁、扭力梁总成以及具有它的车辆。
技术介绍
相关技术中,扭力梁是汽车悬架系统的主要零部件之一,其结构强度、扭转刚度及单件重量是主要的设计指标,且直接关系到整车的安全及行驶性能。但是在研发设计过程中,扭力梁的结构强度、扭转刚度以及自身重量等指标往往难以平衡且相互矛盾,具体而言,如果要增强横梁的结构强度,就会导致横梁的扭转刚度增大进而造成车辆的减震效果会变差。此外,为增强横梁的结构强度通常会增加材料的厚度,这样就造成了横梁重量的增加。综上,传统的扭力梁不能兼顾车辆的强度、舒适性以及轻量化。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提出一种具有较好的强度和减震性能的扭力梁横梁。本技术还提出了一种具有上述扭力梁横梁的扭力梁总成以及具有它的车辆。根据本技术的扭力梁横梁包括横梁本体和翻边,所述横梁本体的侧壁敞开且形成敞开口,所述翻边位于所述敞开口外侧且连接在所述横梁本体的侧壁上,所述翻边至少连接在所述敞开口的一侧边沿上,所述翻边的延伸方向与所述横梁本体的侧壁的延伸方向相一致。根据本技术的扭力梁横梁,不仅受力更加均匀,方便加工、节省了材料,而且具有较高的强度和减震性能。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翻边具有至少一个断面加强部,所述断面加强部的横截面积大于周围部分的横截面积。由此,使扭力梁横梁的强度有所提高。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断面加强部的个数为两个,且两个断面加强部相对于所述翻边的中心轴线对称分布,所述翻边的横截面积自所述翻边的中心轴线向所述断面加强部逐渐增大。避免了局部应力过剩。进一步地,所述翻边在自所述断面加强部向所述翻边上与所述断面加强部相邻近的一端延伸时横截面积恒定。这样,在保证扭力梁横梁强度的同时,降低了扭力梁横梁的重量。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翻边的最大横截面积为最小横截面积的1.2-1.4倍。提高扭力梁横梁强度的同时,降低了扭力梁横梁的扭转刚度。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断面加强部的最大横截面积的分布位置和与其邻近的扭力梁横梁的端部之间的距离占所述扭力梁横梁的长度的1/5-1/4。不仅提高了扭力梁横梁的强度,而且降低了扭力梁横梁的重量。根据本技术第二方面的扭力梁总成包括所述扭力梁横梁以及两个扭力梁纵臂,两个扭力梁纵臂分别连接在所述扭力梁横梁的两端,所述扭力梁横梁的翻边与所述扭力梁纵臂相邻接且所述翻边至少形成在所述敞开口的下侧边沿上。这样,不仅提高了扭力梁总成的强度,而且降低了扭力梁总成的扭转刚度。根据本技术第三方面的车辆包括上述实施例的扭力梁总成。降低了油耗,提高了车辆的通过性以及稳定性,进而提高了行车安全性以及乘车舒适性。本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技术的实践了解到。附图说明本技术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图1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扭力梁总成的示意图。图2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扭力梁横梁的示意图。图3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扭力梁横梁的另一示意图。附图标记:扭力梁横梁100,纵臂200,中心轴线300,横梁本体10,敞开口11,翻边20,断面加强部21。具体实施方式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下面参考图1至图3描述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扭力梁横梁100。如图1所示,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扭力梁横梁100包括横梁本体10和翻边20,横梁本体10的侧壁敞开且形成敞开口11,翻边20位于敞开口11外侧且连接在横梁本体10的侧壁上。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扭力梁横梁100,通过在横梁本体10侧壁上设置翻边20,以在提高扭力梁横梁100的结构强度的同时,保证自身的扭转刚度进而使其具有较好的减震性能。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翻边20至少连接在敞开口11的一侧边沿上。也就是说,翻边20可以仅仅连接在敞开口11的一侧上,也可以连接在敞开口11的两侧上。具体地,翻边20的延伸方向与横梁本体10的侧壁的延伸方向相一致。换言之,翻边20在横梁本体10的侧壁上自中心轴线300(参见图1)向两端延伸。由此,使得扭力梁横梁100的受力分布更合理,并且方便成型。参照图2所示,鉴于扭力梁横梁100受力变化很大,行车路况变化越大,扭力梁横梁100受力变化就越大,为了适应这种行车过程中力的变化,通过将翻边20布满其所在的扭力梁横梁100的敞开口11的边沿上,以达到提高扭力梁横梁100整体强度的目的。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翻边20具有至少一个断面加强部21,断面加强部21的横截面积大于周围部分的横截面积。具体地,可以根据受力分析以及综合多种路况计算而出的在扭力梁横梁100上受力最大或者受力变化最大的区域,并在受力最大或者受力变化最大的区域设置断面加强部21,以提升相应位置的强度。如图3所示,断面加强部21的个数为两个,且两个断面加强部21相对于翻边20的中心轴线300对称分布,翻边20的横截面积自翻边20的中心轴线300向断面加强部21逐渐增大。也就是说,位于两个断面加强部21之间的区域的横截面积自断面加强部21向中心轴线300逐渐减小。这样,由于扭力梁横梁100的中心轴线300附近的受力较小,在保证扭力梁横梁100的强度满足两端受力的同时,以避免中心轴线300处布置的翻边20横截面积过大所造成的局部过剩的现象。进一步地,翻边20在自断面加强部21向翻边20上与断面加强部21相邻近的一端延伸时横截面积恒定。具体地,邻近左端设置的端面加强部21向左端延伸时横截面积恒定,邻近右端设置的端面加强部21向右端延伸时横截面积恒定。在一些实施例中,翻边20的厚度恒定,因此翻边20的横截面积大小取决于翻边20的宽度。在图3中,通过a、b两直线之间划分出一区域,通过从c、d两条直线之间划分出又一区域,所划分的区域是一个具体实施例的扭力梁横梁100上的断面加强部21。在图3所示的实施例中,位于每个断面加强部21的外端(图中线a左侧区域、线b右侧区域)的翻边20的宽度为固定值,断面加强部21的宽度大于上述固定值,断面加强部21的宽度自外向内呈先增大后减小趋势,位于两个断面加强部21之间的翻边20(线b与线c之间的区域)的宽度均小于断面加强部21的最小宽度。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翻边20的最大横截面积为最小横截面积的1.2-1.4倍。换言之,翻边20横截面积最大处与横截面积最小处的比值在1.2:1到1.4:1的范围内。在图2所示的具体实施例中,断面加强部21的最大横截面积的分布位置和与其邻近的扭力梁横梁100的一端之间的距离占扭力梁横梁100整体长度的1/5-1/4,最小横截面积在中心轴线300所在处。具体地,邻近左端设置的断面加强部21的最大横截面积的分布位置与扭力梁横梁100的左端的距离为L1,扭力梁的整体长度为L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扭力梁横梁、扭力梁总成以及具有它的车辆

【技术保护点】
一种扭力梁横梁,其特征在于,包括:横梁本体,所述横梁本体的侧壁敞开且形成敞开口;以及翻边,所述翻边位于所述敞开口外侧且连接在所述横梁本体的侧壁上,所述翻边至少连接在所述敞开口的一侧边沿上,所述翻边的延伸方向与所述横梁本体的侧壁的延伸方向相一致。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扭力梁横梁,其特征在于,包括:横梁本体,所述横梁本体的侧壁敞开且形成敞开口;以及翻边,所述翻边位于所述敞开口外侧且连接在所述横梁本体的侧壁上,所述翻边至少连接在所述敞开口的一侧边沿上,所述翻边的延伸方向与所述横梁本体的侧壁的延伸方向相一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扭力梁横梁,其特征在于,所述翻边具有至少一个断面加强部,所述断面加强部的横截面积大于周围部分的横截面积。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扭力梁横梁,其特征在于,所述断面加强部的个数为两个,且所述两个断面加强部相对于所述翻边的中心轴线对称分布,所述翻边的横截面积自所述翻边的中心轴线向所述断面加强部逐渐增大。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扭力梁横梁,其特征在于,所述翻边在自...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大娃刘尚鸿李岩仲章俊陈立山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