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扭力梁式悬架构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944804 阅读:201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4-01 11:18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用于缓和加强件连接于扭力梁的部分的应力集中的车辆用扭力梁式悬架构造。在扭力梁(10)的两端接合有后摆臂(20)。在扭力梁(10)的外壁面(11a)设有与弹簧座(40)相接合的座接合部(13),在扭力梁(10)的位于开口部的开口缘(15a)附近的内壁面(11b)上接合有堵塞开口部(15)的一部分的加强件(30)。加强件(30)自扭力梁(10)的外侧部延伸到座接合部(13)的内侧端的内侧的位置,加强件(30)的内侧部的开口侧弯曲部(32)在与内壁面(11b)连接的状态下自开口缘(15a)的附近向开口部(15)的里侧弯曲。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利用扭力梁将一对后摆臂连接起来的扭力梁式的悬架构造。
技术介绍
为了使汽车车身轻量化,推进车身的各零件的轻量化。例如,为了使扭力梁式的悬架轻量化,研究使构成该悬架的各构件的板厚薄壁化等。在使各构件薄壁化时,为了弥补该薄壁化所导致的强度降低,需要构成为使应力分散。或者,有时在薄壁化的构件上追加加强板。扭力梁式的悬架具有在车身的车辆宽度方向上配置的一对后摆臂和将该一对后摆臂连结起来的扭力梁。作为缓和向后摆臂和扭力梁之间的接合部的应力集中的技术,例如,公知有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那样的技术。在该例子中,在扭力梁上设有缺口。另外,在扭力梁的下表面焊接有用于加强后摆臂部和扭力梁部这两者的刚性的下部构件。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12/011482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问题然而,在所述例子所公开的、形成有缺口的扭力梁中,存在扭曲应力集中于缺口部的可能性。另外,由于托架形状变得复杂化,因此,存在不易进行加工且使焊接部位增加等问题。另外,还存在容易引起应力集中于焊接端部,使焊接点脱落的可能性。本专利技术是为了解决所述课题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缓和加强件连接于扭力梁的部分的应力集中,提高悬架构造的耐久性。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为了实现所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车辆用扭力梁式悬架构造,所述悬架构造,其位于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的扭力梁的两端且分别与后摆臂连接,并且弹簧座分别接合于所述扭力梁和所述后摆臂,用于支持沿车辆上下方向延伸的弹簧的下端,所述悬架构造的特征在于,所述扭力梁为中空构造体,在所述扭力梁设有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的开口部,在所述扭力梁的外壁面设有与所述弹簧座相接合的座接合部,在所述扭力梁的位于所述开口部的开口缘附近的内壁面上接合有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且堵塞所述开口部的一部分的加强件,该加强件自所述扭力梁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部延伸到所述座接合部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端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位置,在所述加强件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设有开口侧弯曲部,该开口侧弯曲部在与所述内壁面连接的状态下自所述开口缘附近朝向所述开口部的里侧弯曲。另外,在本专利技术的车辆用扭力梁式悬架构造的一技术方案中,在所述加强件的所述开口侧弯曲部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设有里侧弯曲部,该里侧弯曲部在与所述内壁面连接的状态下自所述开口部的里侧朝向所述开口缘附近弯曲。另外,在本专利技术的车辆用扭力梁式悬架构造的一技术方案中,所述里侧弯曲部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端是朝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开槽形成的两岔形状。另外,在本专利技术的车辆用扭力梁式悬架构造的一技术方案中,所述座接合部配置于所述外壁面上的与所述开口侧弯曲部相对应的位置,所述弹簧座的接合于所述座接合部的部分形成为与所述开口侧弯曲部的接合于所述内壁面的部分附近的形状相对应。专利技术的效果采用本专利技术,通过在后摆臂与扭力梁之间的接合部附近的、扭力梁的开口部的内侧设置加强件,能够抑制扭曲所导致的耐久性能的降低。而且,能够使周边构件的板厚较薄而实现轻量化。另外,通过在加强件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端设置开口侧弯曲部,并相对于扭力梁的长度方向对加强件设置角度,能够使因扭曲而产生的应力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均匀化,进而能够在提高耐久性的同时还能够实现轻量化。另外,采用本专利技术的一技术方案,通过在加强件的开口侧弯曲部车辆宽度方向内侧设置里侧弯曲部,能够对扭力梁的扭曲刚性进行微调,因此能够兼顾轻量化和对乘坐感、运动性能等车辆性能的提高。另外,采用本专利技术的一技术方案,通过使里侧弯曲部为两岔形状,能够降低应力变大的开口部侧的刚性,从而能够抑制应力集中。其结果,能够防止焊接点脱落。另外,采用本专利技术的一技术方案,由于弹簧座的接合于座接合部的部分形成为与开口侧弯曲部的形状相对应,因此能够在由加强件围成的范围内焊接弹簧座,从而能够抑制在扭力梁与弹簧座之间的接合部产生的应力集中,充分发挥将扭力梁和后摆臂连接起来的弹簧座的功能。附图说明图1是示意性地表示设有本专利技术的悬架构造的车身的概略立体图。图2是图1的悬架构造的仰视图。图3是将图1中的右侧的部分放大表示的放大仰视图。图4是从车辆上部观察图3中的后摆臂、扭力梁以及弹簧座之间的接合部而得到的立体图。图5是图3的A-A向视的剖视图。附图标记说明1、车身;3、车轮(后轮);5、悬架;10、扭力梁;11a、外壁面;11b、内壁面;13、梁侧座接合部;15、开口部;15a、开口缘;15b、底部;20、后摆臂;21、中央部;22、梁接合部;23、臂侧座接合部;30、加强件;31、主体部;32、开口侧弯曲部;32a、车辆前方端部;32b、车辆后方端部;33、里侧弯曲部;33a、车辆前方端部;33b、车辆后方端部;33c、缺口;40、弹簧座;41、梁接合部;42、臂接合部;45、螺旋弹簧;46、减振器。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图1~图5)说明本专利技术的悬架构造的一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的悬架构造是利用扭力梁10将一对后摆臂20连接起来的扭力梁式的悬架构造。此外,该悬架构造是不具有配置于扭力梁10内侧的稳定杆的类型。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扭力梁式的悬架5是支承车辆的左右车轮3(在该例子中为后轮)而使车轮3能够相对于车身1在车辆上下方向上摆动的部件,其具有扭力梁10、弹簧座40以及一对后摆臂20。如图1所示,后摆臂20的位于车辆后部的部位连接于车轮3,后摆臂20的位于车辆前部的部位连接于车架,对此省略详细说明。此外,图1是概略地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悬架构造的在车身1内的位置关系的立体图,省略了悬架的详细构造。首先,说明后摆臂20的构造。如图1所示,后摆臂20是成一对地配置在车身1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两侧部的构件。如图2所示,各后摆臂20沿车辆前后方向(图2中的上下方向)延伸且各后摆臂20的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中央部21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弯曲。另外,后摆臂20是金属制的大致中空构造体且是截面为环状的构件(图4)。在后摆臂20的中央部21的外表面设有梁接合部22。在该例子中,梁接合部22设于中央部21的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弯曲的部分中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部位。在该梁接合部22上焊接有扭力梁10的车辆宽度方向端部。并且,如图2所示,在后摆臂20的比梁接合部22靠车辆后方的部位设有与弹簧座40相接合的臂侧座接合部23。如图2和图3所示,臂侧座接合部23设于后摆臂20上的比中央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车辆用扭力梁式悬架构造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辆用扭力梁式悬架构造,所述悬架构造,其位于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的扭力梁的两端且分别与后摆臂连接,并且弹簧座分别接合于所述扭力梁和所述后摆臂,用于支持沿车辆上下方向延伸的弹簧的下端,所述悬架构造的特征在于,所述扭力梁为中空构造体,在所述扭力梁设有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的开口部,在所述扭力梁的外壁面设有与所述弹簧座相接合的座接合部,在所述扭力梁的位于所述开口部的开口缘附近的内壁面上接合有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且堵塞所述开口部的一部分的加强件,该加强件自所述扭力梁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部延伸到所述座接合部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端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位置,在所述加强件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设有开口侧弯曲部,该开口侧弯曲部在与所述内壁面连接的状态下自所述开口缘附近朝向所述开口部的里侧弯曲。

【技术特征摘要】
2014.11.28 JP 2014-2412331.一种车辆用扭力梁式悬架构造,
所述悬架构造,其位于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的扭力梁的两端且分别与后
摆臂连接,并且弹簧座分别接合于所述扭力梁和所述后摆臂,用于支持沿车
辆上下方向延伸的弹簧的下端,
所述悬架构造的特征在于,
所述扭力梁为中空构造体,在所述扭力梁设有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的开
口部,在所述扭力梁的外壁面设有与所述弹簧座相接合的座接合部,
在所述扭力梁的位于所述开口部的开口缘附近的内壁面上接合有沿车
辆宽度方向延伸且堵塞所述开口部的一部分的加强件,该加强件自所述扭力
梁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部延伸到所述座接合部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端的车
辆宽度方向内侧的位置,
在所述加强件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设有开口侧弯曲部,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神野纮二
申请(专利权)人:铃木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